我認為房價跟房屋市場發展從03年到現況 主要原因為利率變動與政策影響的結果
話說1998年時還能找到10%定存利率 到我購屋的時間2003年高利率時代已不復存
而且正當低利率大幅下滑時 政府正以各種首購優惠貸款補貼政策 讓大量資金往房市貫入
這時當我們享受低利貸款購屋時 卻不知道房價也因此開始往上串升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合計一下 每次的兩千億優惠貸款 頭尾追加來追加去 總共多少注入房市了)
而這政策也同時宣告並加速了低利時代的來臨 這又造成另一個問題出現
當你在銀行的定存利率比通膨還要低時候 無形中逼迫你現金流
必須往投資管道尋找保本甚至高獲利高風險的方式前進
那這些流動資金 有多少往房市裡去 我想這數字 確切我也不知道但是 投資客多不多 大家心裡有數
而在美國發生次貸風暴下 政府卻也同時首次公開 銀行存款全額保障的政策 表示了
銀行房貸預放比已經明顯超出許多 而且具有一定的風險在
所以事實上 銀行已經儼然成為最大的 投資客 當房價嚴重下滑 最大的破產危機將是銀行
(如果房價像美國一樣夭折再夭折 請不要先慶幸有便宜的房子可以買 先檢查存錢的銀行會不會倒掉)
而現在的利率也已經變成兩面刃 升也不是降也不是 調升打壓投資客 卻也可能傷到自住民眾
怎麼解決這問題我想這跟服用成藥一樣 有效果 就有副作用^^"
只能希望政府的政策別一味倒向營造業 讓市場能回歸自由化
======================以下是有殼小蝸牛的題外話========================
對於在高房價下我還能購買到房子我認為自己只是走運而已 歸納出來有幾項必要走運時機與條件
1.能幸運在購屋的前兩年找到一份月薪5xk的工作
2.購屋前兩年我保守的只知道存錢讓我傻傻的兩年存到一桶金(實際上是兩年多一點點啦)
3.遇到政府首購2.7% (我一直相信自己在5%以上的時代是不會考慮貸那麼多錢買房子的)
4.短時間內幸運的找到喜歡的房子而且可以自己就決定買下
5.除了自己的一桶金外 老媽還贊助了另一桶金<~~這只能說 天下只有媽媽好^^~
買房子當下 我房貸本利每月 1.5w 別問我說單身月收5w怎不多貸一點買大點房子
事實上我是抓收入假設以3w時 我的償債能力為50%收入為主要參考值(我不敢賭5w能領多久)
(買房子後的半年存款都低於一萬 月薪左手進右手就付家具裝潢費 慘淡到要翻n年前過年押底的紅包 出來吃飯)
如果把當時的條件放到現在我是不可能買到我現在的房子的<~所以我說自己走運
smkll7208 wrote:
最近頻頻上節目的那位...(恕刪)
頭七客都是貸款是吧
就叫全台灣自住客一年內都不要買房子
到時頭七客就要全去跳海啦
無殼蝸牛抗議有啥用
還不是每個人都很想買
應該發起一年內不買房運動才有效啦
然後泡沫破了,股市從一萬二跌到兩千,兩年後房市也下跌了,過幾年亞洲金融風暴,又過幾年網路泡沫,持續到民國92年,期間台北市大直重劃區的預售屋房價從每坪80萬跌到48萬,外在環境不好,李登輝又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最終在台灣無法生存的產業外移,這個時候大家發現公務員真好,每次公務員、老師、國營企業考試錄取率都不斷創新低,失業人口增加,不滿意的人罵政府無能。
接下來美國在葛老的低利率下從網路泡沫復甦,加上中國的改革開放有成,提供全世界越來越便宜的產品,大家發現錢越來越好用,全球經濟一片繁榮,可惜陳水扁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玩弄文字遊戲),台灣的就業環境還是沒改善,到大陸發展的台商賺了錢沒法回來(回來就不容易再出去),但是景氣早已開始反應,台灣的房市悄悄起漲,不滿意的人還是罵政府無能。
民國97年政黨再輪替,馬英九採與國際接軌的經濟策略,降低遺產、贈與稅,開放投資限制,引導台灣回台上市,於是台商的錢開始流回台灣,只是不巧碰上美國二房泡沫,全球股市房市急跌,因為出事的是美國老大哥,各國政府瞭解事態嚴重,加上國際化的連動,使得全球拼命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在這樣的環境下股市匯市一下就漲回來甚至再創新高,台灣景氣逐漸改善,但是就業率這種落後指標沒辦法立即反應,所以貨幣的環境不敢輕言調整,公務員和薪水族大嘆收入不足,不滿意的人繼續罵政府無能。
景氣不斷循環,國際環境影響,自由經濟國際化環境,政府能干預多少?
隨時有人罵政府,花時間掛網或上街抗議,也有許多人努力累積實力賺錢,等待機會未來的機會,請問你是哪一種?
HaHaSue wrote:
想請問一個問題:
最後錢流到哪裡?
如果政府光顧著把錢吸回台灣,卻不管錢流到哪裡、做了什麼,那這政府無不無能?
...(恕刪)
如果政府要以老大哥的姿態規定錢必須要流到哪裡,那這些錢根本連回來都懶得回來。回來幹嘛?
版上的金融大師們不知道是不是三民主義讀太多了,還以為自己是孫中山在寫實業計畫,口口聲聲希望大家把錢拿去投資實業,促進台灣經濟轉型。
這種口號拿來寫寫作文還行,實際操作上有幾個人願意這麼做?舉個例子:如果香港政府規定所有進入香港的資金都必須申報流向,且所有外資都只能存入政府指定的投資帳戶,未經政府審批,不得隨意提取。那香港還會變成亞洲金融中心嗎?
版上的金融大師鎮日對房市大加撻伐,卻沈溺在股海中猛求明牌,美其名是「投資企業」,實質上還不是短進短出賺個差價,有幾個人一檔股票能抱上十年二十年,即使有,也都是抱些台塑、中鋼、中華電這些「不差錢」的大企業,為的還不是圖個降低風險。這算哪門子投資實業?
前一陣子還有人倡議政府該鼓勵大家養魚塭、種花卉,請問你要不要跟隨他,把你的定存解約,股票賣一賣,一起投入養殖業的行列?
連你都知道可以在股市、房市殺進殺出可以快速賺取利潤,那其他人會不知道?會不心動?
一個政策如果悖離了人性,那就註定會失敗,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