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年的資料,去年台灣男性平均結婚33歲,女生29歲, 但是有偶率急遽下降, 這個比少子化更快影響房市
"根據內政部統計近十年兩性結婚年齡,去年台灣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為三十二點九歲,較十年前的三十一點四歲,增加一點五歲;去年台灣女性平均結婚年齡則為二十九點五歲,與十年前二十六點九歲相比,也增加二點六歲。
晚婚不只是年齡的提升,有偶率下降趨勢也很明顯,民國八十七年統計資料顯示,三十至三十四歲男性有偶率為百分之六十三,但去年男性有偶率降至百分之四十五,足足減少十八個百分點;同樣年齡的女性十年前有偶率為百分之七十六點五,去年減至百分之五十八,減幅也達十八點五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去年三十歲至三十四歲的適婚女性中,高達四成二是「敗犬一族」。"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32113
2007年資料...結婚率也是下滑趨勢, 婦女生第一胎年齡延到31歲, 晚婚,晚生,代表生育率不可能高
工商時報 A1/要聞 2008/01/12
內政部昨日指出,在薪資成長停滯、就業機會有限、經濟前景不明的影響下,去年台灣新生嬰兒降至二十萬四千人,出生率同步滑落至千分之八.九二,創歷年新低;而國內去年平均結婚率則降至千分之五.八九,是歷史次低。不婚、不生,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
內政部完成去年國內人口統計,這份統計顯示我國出生人口續創新低,近十年已由一年出生三十二萬多人降至目前二十萬人,出生率由千分之一五.一大幅降至千分之八.九二。
內政部官員表示,經建會原來估計至民國一○八年才會出現人口負成長,但由出生率屢創新低看來,台灣人口負成長的期程極可能提前到來。
內政部官員分析,台灣新生兒大幅減少,一方面是年輕人愈來愈晚婚,台灣婦女生第一胎的年紀已延至三十一歲,女性在生完第一胎後,為避免高齡生產的風險,多不願繼續生小孩了。
這位官員表示,除了晚婚這一項「非經濟因素」外,更重要的一項原因是當前經濟情況不佳,這些年國內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甚至呈負成長,去年僅成長○.四%,在考慮日後龐大的教養支出後,國人生小孩的意願當然會大大降低。
雖然主計處調查的結果顯示國內就業人口仍持續增加,失業率也沒有進一步擴大,但是,這位熟悉國內經濟的官員指出:「以前大學的畢業生不願意屈就於月薪兩萬元的工作,但是現在大家搶著做,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去擺地攤、開計程車、甚至做工友都有。」
內政部昨日同時也公布結婚率以及離婚率,結婚對數降至十三萬五千對,結婚率跌破千分之六,創下歷年次低,相關官員表示,結婚率的大幅下滑,當然也和就業及薪資成長停滯有密切的相關。
這位官員分析,隨著嬰兒出生人數大幅減少十多萬,近年來已使得幼教相關行業難以足額招到學生,再過幾年便會影響到中學、大學的經營,難以足額招生的學校勢將無法維持下去,這又會引發更多的失業問題。
後大麥造 wrote:
真的很好笑,litt...(恕刪)
嬰兒一出生就需要有生活的空間,不用等嬰兒長大有錢才需要,懂了嗎?
連小孩都不敢生的話還會有多出來的住宅需求嗎?
住的需求永遠存在, 而且是連續性的.
住的需求又跟人口數緊密連結, 或者說人口數與整個國家未來完全連結..
只要人口數減少, 波及的遠不只房子.... 整個國家都會被拉下水.
這問題...... 大到沒人想解決, 大家都把頭埋起來了.
你看大家都知道房貸壓力很大, 大到年輕人不想生小孩
但政府依然一意維持高房價, 房價續高新生兒就多不起來....
自己算算十年後國力剩多少, 二十年後剩多少....
台灣的住房政策已經把台灣的未來賣給虛無飄渺的房價了.
nanno wrote:
連小孩都不敢生的話還...(恕刪)
以前上學,
一班至少45人....
明星學校的班級至少50人.....
明星老師的班級至少55人........
現在勒??
OK!!
看各班級人數不準....
那改看總學生人數,
這總該不或出問題吧??
現在是過去人數的幾成??
不是幾倍喔....
沒有人.
會有購屋需求??
加上就業困難的問題...
說房價能夠多有支撐??
就拭目以待囉!!
little_friend wrote:
不知有沒有資料推估就這種趨勢下去, 幾年後人口會開始負成長?
2004時,經建員會也推估,2022年台灣人口零成長後將轉為負成長
http://homepage.ntu.edu.tw/~psc/pop_news9311/112401.htm
過了2007年,內政部官員表示,經建會原來估計至民國一○八年才會出現人口負成長,但由出生率屢創新低看來,台灣人口負成長的期程極可能提前到來。
到了2008年,經建會估計2017年台灣人口估轉為負成長
http://www.epochtimes.com/b5/8/9/12/n2260936.htm
http://big51.chinataiwan.org/xwzx/bwkx/200808/t20080804_715220.htm
經過4年時間, 台灣預估人口負成長時間提前5年, 算算也差不多快到了
進而再次衝擊到新出生人口的下滑,然後一直快速惡性循環.
<說明二>較相關的產業就業人口會被迫轉業到其餘總體產業,進而造成衝擊,造成薪資下滑,
失業率變高,心理不安,消費變保守等等
<說明三>所謂心理不安指的是,舉例來說,目前少子化已衝擊到國小教師的就業人口,現已
漸漸被迫解聘,以100個教師幾年內必需被解聘30個來說(就是30%會被解聘),
100個人誰也不知道誰會被解聘,所以100個人都會產生了嚴重的心理不安,
進而消費變得保守,再影響大環境.
<說明四>在整體經濟環境愈來愈惡劣的情況下,新出生人口將會逐年下降;以這幾年新出生人口
還未有再下降的主因是,影響大還不太大所致,但可能在未來就會產生影響.也就是
第11年~~~第15年~~~第n年,出生人口再次逐年下滑,形成惡性循環.
<說明五>如果未來的數年內再不處理,會不會引爆台灣空前未有的金融大風暴?因為巨量少子化
是漸進式地再影響大環境,有些人可能突然失業了,房貸突然繳不出來,金融風暴就會慢慢產生.
<說明六>別以大陸的一胎化來比較,因時空環境不同,大陸現是處於高度經濟發展的狀態,且大陸政府
是集權式政府,對內部有高度的管控力.
<說明七>如果情況真會這樣演變,解決的致本辦法,仍需移入他國人民,且需有小孩,因為失業率會
逐步升高,新生人口逐步下滑,但是一旦台灣的失業率真的一直攀高,還有能力去吸引他國
人民遷入嗎?然後再造成本國人民本身失業率再下降,這又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說明八>另一個解決辦法,需靠政府來養新出生人口了,新一代全民共養
<說名九>其實新出生人口突然少了一半,事實的嚴重性是機乎難以想像,因為結構會一直惡化下去,
它像是一個暴風圈一般,以每年愈來愈快的速度在膨脹著.以前是暴風圈還小,所以影響
不大,但是等威力開始影響到整體經濟結構時,台灣的經濟樑柱會被一根一根拆掉.
本文歡迎指教,也歡迎轉貼.(這一行也要貼)
我國平均壽命延長, 老年化也是一個趨勢
整個人口結構改變 對於購屋能力和需求有什麼影響呢? 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哪一種情形會發生 如...
長輩壽命延長, 三代共處一房不易 --> 換屋
少子化, 從雙方父母取得資源多(錢) --> 更有能力購屋
少子化, 房子可以留給唯一小孩 --> 不需購屋
少子化, 家裡成員不多 --> 不需搬出
無論少子化的影響是什麼! 在台北市,我想到的是..
住在台北市的大多數人, 十年後都會想換屋, 因為很多人的房子都太舊了, 房屋結構上慢慢開始出問題了(屋齡>30-40年 如吳興街... 舉例舉不完) 另外有些是老公寓沒電梯, 年紀大慢慢爬不動了.
除非修法(如住宅用地不限高隨便蓋),
相同面積住三的地, 重蓋之後為了符合建築法規和增設電梯, 蓋出來的新房子一定比較小, 公設多.
這些住在華廈公寓的人在未來十到二十年 勢必有換屋需求(管你生幾個) ,"都更"緩慢又不易, 土地又在建商手上
所以 ... 想要在自家附近找 "相同面積"的"新"房子 就必須比鄰居出更高價
總歸一句, 別忽略"台北市房屋很老舊,大家都想住新屋"的因素.
因為父母活得老, 無法爬樓梯回家, 小孩生得少, 教育費有省下來;是不是就有人因此考慮背房貸購新屋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