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ll wrote:
不曉得為什麼這位學者...(恕刪)
由於IPCC 第三次評估報告TAR 提供的環境變遷的尺度大約到200*200km,所以國內的台灣大學從92年開始,依據IPCC 的全球資料運用動力降尺度和統計降尺度兩種方法,對台灣的氣候特徵因子(氣溫,降水等),進行這個區域的動態變化,應該是預測到2100年為止的四個以10年為期的變化情形。
目前無論是提昇GCM(全球環流橂式)時空間解析度,或使用 GCM 加上 RCM(區域環流橂式)兩階段模擬,都無法可以有無可批評的模擬。但這些模擬結果在某種決策尺度上是有其參考價值,例如東部多兩或西部少雨、降兩日減少但強度增加等方向性結果,其實都在過去年間,由學者提出看法了!
這次汪中和老師是根據IPCC在本年3月份的一次研討會資料去模擬台灣在海平面上昇後的情形。有多準不去談,但明顯的方向是:若全球(包括台灣)不從溫室氣體的減量作起,我們可能不需搬到山上,但您的孫子應該是不得不了!即使從現在開始減,甚至不排,留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也夠多了!
講到溫室氣體減量,加上這裏是不動產版,就再加點和房子有關的東西,才不會離題:
台灣拼命蓋水泥蓋房子,可知住商部門也是都市地區二氧化碳增量的禍首之一?另外,目前有建商拿節能減碳當口號大打廣告,但若看其房子只考慮可裝多少戶而犧牲通風的設計,就不知要多吹多少的冷氣(發電也是二氧化碳增量的禍首),只能說是睜眼說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