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本期住展:預售屋房價不會跌的原因


以下純是討論觀點,敬請多多指教~
房價下跌確實是法拍屋變多所造成,然而消費者必須權衡自己到底有能力買什麼樣的房子才是重點
如果資金不足那麼當然必須選在郊區,或較偏遠的地方來降低自己的負擔,所以這算是一個惡性循環
消費者不自知而造成法拍屋增多房價下跌,這裡的消費者不包含投資客

台灣銀行放不放款的條件除了房子價格之外,還有個人的信用及還款能力,而這些應該是消費者在平時應該累積的能力,如果沒有固定收入或者信用狀況不好,可能就是平常的金錢使用上出現問題,那麼自然在申貸時就需要多做考慮

股市漲表示消費能力增強,消費能力增強表示商業活動增加,商業活動一旦增加房租地價也會增加,如此一來也會帶動一般住宅的上升,我想這應該也是合理的推論,所以經濟成長與房價提高應該是有對應的關係,然而如果憑空炒作,而消費者無法確實分辦房屋價值那麼確實就是建商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希望成交行情能夠透明化的原因。

至於住的需求,在目前自有房屋達八成以上的時候,房子成為商品比起日用品的可能性提升,因為房市交易應該只是舊屋換新屋或小屋換大屋的狀況,但因為房子跟土地有其獨特性因此又不免淪為投資客所操作

最後有人辛苦工作只能溫飽,有人躺著呼吸就能賺錢,這我認為已經是目前的常態,資本主義的社會似乎原本就是如此,這中間會產生的問題希望政府介入進行解決,但經濟蕭條表示所有人必須挨餓擔心基本的民生問題,我認為經濟蕭條還是相對的嚴重一些。

順便提一下最近中國頻頻對台灣示好,然而大多數人卻也樂觀其成,因為畢竟經濟問題還是優於政治問題,過去的民族主義意識在目前的經濟壓力下可謂是消磨殆盡,所以人們總不免會想著只有有錢就算沒有主權那又如何,如果能趁著台灣仍處於優勢的地位進而成為整個中國的領導族群,那統一又有何懼,事實上台灣的資源的確是有限,只靠自己真的是沒有活路。

以上淺見,歡迎大家多多指教。
不必用民族意識扣商業的帽子
就用有女長成來打比方 甚至直接用國與國的外交利害相權衡
等到你年過40 還要孤芳自賞挑三揀四 只是心理層面的勝利 跟阿Q沒差別

連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都要跟中國發生關係時
從國家經濟利益出發與中國往來其實只是步入正常國際行為的一種

連綠色的都要來中國賺錢了(上海六年 週遭多的是正港台灣人.....)
想想自己怎樣不被經濟洪流掃到海溝裡比較現實一點
其實大家如果以真正消費者的立場來看,餘屋過多並不存在,為什麼? 第一要扣掉台北縣市以外的餘屋,因為多數的房市消費者及人口還是關注在這區域,第二是屋齡,現在年輕人有多少人願意買舊公寓沒有電梯沒有車位? 所以
真正可以選擇的屋子並不多,所以新房子永遠搶手,價錢永遠低不下來,臺北市新成屋碰不起,那看台北縣中永和新店板橋好了,結果大家的目標都一樣,搶屋的結果房價又堆上來,再退而求其次,只好淡水三峽五股泰山。火鍋裡一大鍋東西可以吃,偏偏大家都喜歡夾肉,主人說鍋裡菜還很多,問題是大家都想吃肉阿。
Nemo8850 wrote:
其實大家如果以真正消...(恕刪)


這位同好的說法蠻令人認同,住展裡也有提到其實餘屋問題還是出現在台北縣市
而且是在一些特定的區域,並不是到處都有。
說真的現在人會想住老舊公寓的真的不多,新房子自然就是貴了些
市區買不起就只好買遠一些(本人是在下新莊),說到底就是要考量自己的能力,捷運的建造不就是為了解決這類的問題嗎?
所以務實一些選擇自己可以購買得起的區域,找到該區令人欣賞的特點
那麼一些不幸的狀況就可以儘量減少了。
fatballwang wrote:
文章中提到很多原因,比較讓我有印象的是,目前住宅自有率在八成以上,但沒有人希望自己的房子跌價,房子一旦跌價,銀行會緊縮銀根,造成不良產權與法拍屋的增加,進一步造成個人可用資金的減少,降低消費能力,然後經濟蕭條,這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比很多人沒錢買房子還要嚴重,所以房市像股市一樣,政府不會讓他跌下來,否則有更嚴重的後果產生。...(恕刪)



這個論點完全與事實相反
法拍屋的增加不是因為房價下跌,而是因為繳不出貸款
美國制度是: 如果房屋現值低於未償貸款餘額,屋主把房子丟給銀行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銀行不能再向屋主追債
台灣制度是: 如果房屋現值低於未償貸款餘額,屋主如果不繼續繳貸款,房子法拍後剩下未清償的部份銀行還是可以向屋主主張債權

台灣這樣的制度讓自然人屋主不會輕易毀約,一定是撐到真的繳不出來才爆掉
而法人屋主(建商老闆... etc)只要把股票出清,再把有毒資產套給銀行就好
所以銀行怕的是建商,不會怕個人


再來談到房價對消費力的影響
美國人的文化(金融風暴以前)是借錢消費,房價若上漲,美國人會拿房屋增值部分去再次貸款消費,造成經濟更繁榮(泡沫)
請問在台灣會有幾個人做這件事情? 以我認識的親戚朋友,從來沒聽過有人這樣幹
只聽過有(很多很多)人買房後省吃儉用,摳到極點(消費下降,百業蕭條),就為了盡速還清貸款

所以高房價在台灣具有排擠家庭消費的效果,讓百業蕭條,
每個月多繳三四千貸款好像不起眼,
想像一下全台灣五百萬個家庭每個月多四千元在消費上那就是兩百億
等於一年發三次消費券



嗚!~~~~小弟本來想說趁金融海嘯能購買個小房來住住的~

沒想到又我們的政府在救財團幫建商解套~~~

唉!~~~還是繼續存錢吧~~~~想到就悲哀!
想像你有一塊餅

要分給大家吃

其中一個人分的比較大塊

其他人的份量就相對變少了!!
glavinekao wrote:
嗚!~~~~小弟本來...(恕刪)



錯了,此種說法是許多"準購屋族"的怨言

並不公平也過於自私狹隘

金融海嘯以來一切作為都是為了整體經濟

否則經濟崩盤你們會更好嗎?對多是人是好是壞呢?


王年 wrote:
錯了,此種說法是許多...(恕刪)

那這樣說來經濟/不動產泡沫會比較好? 看看1989年的日本吧 , 光東京都的不動產總值就可以買下幾乎全美國...接著呢?........

又 , 整體經濟不是只有不動產 , 看看美國怎麼讓三大車廠吃苦頭的...我們呢?
出來混 , 遲早要還的
sirchen wrote:
這個論點完全與事實相...(恕刪)



好久沒有看到這麼有見地的文章了

sirchen大真是犀利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