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y3888 wrote:是阿看起來大陸的土毫不屑買低基期 這是事實,那些土豪便宜的不會買,自貶身份。越貴的越愛,因為買的起的人少,顯示身份,買不到的更好,只有唯一。總結一句,有錢人的想法和別人一定不一樣。
六角缺一角 wrote:服貿我整個有看完我...(恕刪) 值得收藏,有些網民連之前的開放重重限制都不知道,一年只能住幾個月誰會想買,一直鬼打牆,一些腦袋太直的別再貼文誤人了,服貿一過,漏洞怎麼鑽,看看文章,想一想吧
六角缺一角 wrote:服貿我整個有看完我貼...(恕刪)...台灣不動產法律制度和大陸有所差別,房產享有永久產權,無所謂“70年使用權”的期限。 所以呢?大陸人就會一窩蜂狂買台灣有永久產權的房產?又不是只有台灣是實施土地私有權的國家,台灣可預見的將來對大陸人民置產還是限制多多。有佷多台灣人民對阿陸仔不友善。如果你是大陸人沒到別的國家瘋狂置產卻會一窩蜂搶進台灣?而且你雖然號稱全看了,卻看不仔細。大陸房產是有所有權的,土地是使用權(根本沒有產權,也就沒有永不永久的產權)。因為房屋是有所有權的,所以不是土地使用權到期,房屋就充公了。事實上到期就是再延期而已。和土地私有化制的不同是,若房產所在地因公共利益(公共建設或都更等)需徵收,相對容易許多。看看台灣不論要修道路或是都更等,因土地私有化而窒礙難行的困境就知道這種土地公有化政策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土地政策。
旋風 wrote:窮人也分等級的一般窮很窮非常窮無敵宇宙超級窮 在分配救濟資源時也許會分吧。但在商品市場的客層分析,窮人大概只有一級。不會有商品會區分,是要賣給一般窮人還是無敵宇宙超級窮的。不是不能分,而是去區分窮人,無市場價值,不符經濟效益。
再簡單的談服貿好了,服貿只是ECFA下後續的進程。ECFA則是FTA的別稱,FTA就是貿易自由化的協議。貿易自由化是一個世界趨勢。每個國家的產業都有其強項和弱項,以前各國貿易為了保護自家產業,進口貨品會課關稅,在自家弱項產業就會課較高的關稅來保護國內較弱的產業。但你課我也會課,課來課去的結果就是貨不暢其流,人民就得被迫購買物不美價不廉的國產品。台灣裕隆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被政府用高關稅保護了幾十年,結果是台灣人用了物低所值裕隆汽車幾十年,但裕隆賺了錢卻不求長進(反正不必提升技術和品質一樣可因關稅保護而賺錢,為什麼要花錢搞研究)。所以國際貿易的趨勢是是走向自由化,差異小的區域可整合成共同市場,差異大的就以FTA協議階段性的來實現。貿易自由化的終極目標是全世界完全自由化零關稅,就是所有貨品自由流通。這時候各國以其自身強項出口貨品賺取外匯,人民得以低廉價格買到商品。但這是不容易的,這過程,國內的弱勢產業一定會受傷造成社會動盪,甚至有的新興國家弱項太多,沒什麼強項或很少,這種情況就更無法承受太快的自由化。所以國與國的FTA簽訂都會分階段,分產業訂定限制和緩衝期條款來讓國內的弱勢產業轉大人(弱轉強)。看看裕隆在取消高度的汽車關稅保護後,不但沒消失反而比以前更強壯,甚至開始外銷。是個轉大人的例子。但無可避免的,會有一些產業轉不了大人,最後會被淘汰。這種淘汰只要不太劇烈,就是平常心看待。轉不了大人的產業,為什麼要人民永續旳用高價買爛產品,來養活弱勢產業?以其永續花代價去救扶不起的產業,不如轉行吧!但有些產業是牽涉到國安的,例如農業,就算是阿斗產業,你也不能讓它消失。萬一有事(例如戰箏),外面的糧食進不來,國內又沒有自主的農業,那敵人不必攻打,自己就先餓死了。這些產業的自由化就必需更加的謹慎小心,可能也是自由化談判時最花時間最難談的部份。世界要達到貿易完全自由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重點在這個過程中會是個各國經濟興衰重新洗牌的過程。為什麼?舉個例子,如果AB兩國的電視產業都是強項,也都銷往C國。而B和C國先簽訂了FTA使得B國銷往C國的電視零關稅。而A國銷往C國的電視卻必需課關稅。這當然會導致A國電視無法與B在C國競爭。就算之後A也與C簽了FTA,因為市場已被先卡位,後到的就算有能力,也要花很大的力氣(成本)和時間才能取回失去的市場地位。不幸的,如果A國在和他國簽訂FTA進程老是比人家慢,尤其是比競爭國慢,那麼就會在這個貿易重新洗牌的過程中被洗到底下去。這場貿易自由化的浪潮,無疑的就是一場國際間無情的經濟賽跑。台灣早就不是個強跑者了,還能讓別人先跑然後在後面追嗎?事實上早已經是在後面追了,還在挑三檢四,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才願意跑嗎?更糟的是,遇有很多人覺得這場賽跑,不跑也不會怎樣。以前沒跑,台灣也沒死,不是嗎?真的是錯了,時空背景完全不一樣!以前沒電話手機網路等通訊設備,是也可以做生意,現在沒有這些行嗎?難難要靠傳令兵代替網路和電話?回頭來談服貿,服貿有沒有黑箱?FTA的談判和條文細項是很複雜和專業的,政府再怎麼努力或學者再怎麼解釋,結果都會一樣,大部份的人還是不會了解的。所以以民調來攻擊政府講不清楚或黑箱作業是不公平的。只要服貿內容是公開旳,也有說明會和公聽會,基本上已不算是黑箱。服貿已是台灣和別國簽的貿易協定中,開的說明會和公聽會最多的了。政府本來舉辦四場公聽會,民進黨說不夠要16場(各舉辦8場)也做了。要更多,也OK,但總要有個結束,何況服貿對台灣確有時間壓力,能這樣耗嗎?服貿這麼好解釋,國內這麼多學者,又不是沒有資料,時間又這麼多,為什麼不解釋清楚給國人聽?結果還不是,整個網路充斥著有政治立場者所寫的懶人包來誤導民眾而已。服貿的癥結不在於談得好不好,而是對象是中國。不諱言,中國已經長成一隻大老虎,很不幸的這隻大老虎是有其併吞(統一)野心的,更不幸的牠就在台灣的旁邊。牠有能力困住台灣,而台灣能怎麼辦呢?有人說,不要跟牠來往就好,不簽服貿,可以跟其它國家簽啊!為什麼一定要中國?現實是殘酷的!你要跟其它國家簽FTA,其它國家更想和中國做生意,談FTA。他們要看中國的臉色和台灣打交道(台灣和新加坡的FTA,就因中國因素延宕很久)。往好的地方想,如果終究台灣還是簽得到,但時程延誤和條件談得不好是可以預期的。就算沒這個中國因素,台灣目前對中國的貿易佔全部貿易的40%,對中國出超一千多億美元。扣除中國貿易,台灣會是嚴重的入超國。台灣能夠丟得掉對中國貿易順差嗎?無疑的中國以商逼政是成功的(就因為它比台灣大得太多的大國)。大國壓小國不論是政治上或經濟上,都是個現實。美國沒打壓台灣嗎?連阿扁都說他只是美國的行政官。能不跟美國交往嗎?台灣二十幾年的經濟奇蹟,多少比例是靠美國的貿易的出超?今天被老虎困住了,你是蠻力和老虎闘還是要以知智慧和老虎相處?今天老虎變得較文明了,不用蠻力吃掉你,而是以商圍政;對雙方來說,或許都不是壞事,那是個緩衝,對大陸來說有個進程交待也不用動刀動槍;對台灣來說有了時間的緩衝。老虎困住你,給你東西吃,你是吃不吃?不吃死得快;吃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隨著時間的拉長,世界在變,老虎也會轉性,台灣的藍綠,誰說將來一定無解?最重要的,兩岸政治如何走,需要時間作緩衝劑,這段時間台灣經濟不能跨。台灣小國寡民,不太可能成為政治大國,但經濟實力還是國際間重要的籌碼。政治成不了氣候,經濟又跨了,除了任人宰割外,就沒別的了(也不用擔心變成台勞了,先擔心會不會成了台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