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點上面的大大已有提過了,我來補充一些:
一、文化一交流道有必要作整體規畫改善,畢竟有往林口長庚,工業區,林口市區,往上是沒辦法了(有捷運、五楊)只能往下,天馬行空的想挖地下道分林口長庚及工業區,原有的交流道給往林口市區用。
二、五楊高架,利用林口及龜山互通的文化三或文化北路作引道、匣道把分隔島幹掉連接五楊,並在五股端連接18標,其實可以疏解南往北至內科的車潮…等
三、龜山、林口公車結合,設一共同轉運站(林口已有規畫近捷運站),把中壢、桃園…等南往北的交通車(公車、客運)在此轉運站接客,一來可讓客運業者利用率增加,二來可讓該區(林口龜山)居民有更多選擇。再搭配市區接駁車其實很ok!
機場捷運在一開始設計"小車廂"其實就是把他當"機場捷運"使用所以價格高是必然的
已林口往北車的票價約50,捷運100滿正常的,當然都有月票7折,所以1倍的價差就是讓你"選擇"(有人搭捷運省時間)。
當然票價降是最好,但要思考另一個問題,客運業者反彈或活不下及搭捷運人數過多。
isisis57 wrote:
你只講對一半~~路線確實有通勤考量~~但更重要的是內行人都看得出來這種路線設計給多少"大地主"拿到好處~替多少養地多年的大地主解套!一條線有必要從頭拉到泰山再轉往青山路直上林口嗎?
說法怪怪的,倒果為因了.
泰山新莊是繞路,林口是直線規畫啊.
除非沒有機場捷運,以台鐵或是高鐵取代機場捷運,
不然單以機場捷運的版本,各版都是經過林口的,
林口在台北到機場直線的線上,是最短距離,(就是中山高路線)只是要爬山,
所以不管是長生版,中工版,還是現在版,都是經過林口,
位置與現在一樣,也都有設站,所以機場捷運到林口是完全不繞路的結果.
唯一各版本的不同是,有沒有繞到泰山與新莊,
泰山與新莊才是繞路的區域,
看一下google地圖也很清楚,
這些資料都已經很多了,繞路也是為了開發新重劃區,
至於開發的利益問題,
不是開了就可以賺大錢的,
時機也要對啊,現在與未來開發的新區,
以未來的機會,應該會是無機會的.
所以改路線的原罪,請勿放在林口身上,
除了認為不需要機場捷運的,這又是另一個討論.
基本上只有直達車與普通車同價這件事比較荒謬,
直達車較快,座位多而舒適,總容量也少,
普通車較慢,座位少而站位多,總容量也多,
一個豪華,一個簡約,然後等價,說買普通車票也可搭乘直達車,
只是凸顯毫無管理而已,
搭乘直達車還要跟普通車通勤乘客搶位置,
不是很失敗的思考嗎?
直達車可以再貴些,
普通車可以再便宜些,
如此而已,
找出管理辦法就是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