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

公設比飆高民眾怒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沒電梯上樓用飛的嗎

Ace.H wrote:
有沒想一下是跟你一樣的人少,想要氣派的人多。就是市場機制!
不是每個新建案都高,公寓型的就不會高!
大樓型的即使去掉所有的非必要公設,公設比相較於公寓型的還是高的嚇人!
所以一般大樓建案不會走低公設比來吸引人,反正想要低公設比的也不會買單


公設比,有的多、有的少,交給市場機制來決定 ==> 這個完全OK。

但是,一個內政部的次長,拿「電梯」來替高公設比說嘴 ==> 這不OK。

這個次長,應該不會不知道,電梯佔不了多少公設,卻還拿這出來說嘴...
acer wrote:
但是,一個內政部的次長,拿「電梯」來替高公設比說嘴 ==> 這不OK。

公平的說,質詢和被質詢的都不OK!
acer wrote:
一台電梯算 1 坪,也就是一張雙人床左右的大小。
這電梯夠大了吧,這麼大的電梯,大概要到醫院才會遇到。
然後,奢華一點,一戶配二台電梯,也就是說電梯佔了 2 坪。
房子算 80 坪,簡單算,2 / 80 = 0.025,換言之,電梯面積也才佔了 2.5%。
這麼極端的例子,電梯面積也僅僅 2.5%。
不考慮這麼極端的,回到一般的房子,那麼電梯面積不用說 1%,可能 0.5% 都不到。
為了要有電梯,公設比有需要飆到 50%
感覺花次長想要硬掰,但是他的數學不是太好。
然後,高委員也是,這很簡單就可以打臉回去,居然不會諮詢。

acer wrote:
公設比,有的多、有的少,交給市場機制來決定 ==> 這個完全OK。
但是,一個內政部的次長,拿「電梯」來替高公設比說嘴 ==> 這不OK。
這個次長,應該不會不知道,電梯佔不了多少公設,卻還拿這出來說嘴...

電梯是佔不了多少公設沒錯!但是有了【消防法規】的加持下,從你家門口出來要搭電梯,

在梯廳跟走道的範圍就佔很多公設,畫紅線的區域就是消防法規要的消防空間,也就是從你

家裡走出來不可以看的到電梯,中間規定要具有一小時防火時效之牆壁區劃分隔

另外公設50%應該是一層一戶,這種的基地不會太大,一層只有一戶小公就要全部吞。

還是你有辦法規劃的更省空間,把不需要的部分去除,也可以發表出來讓大家知道。



宜蘭小銘 wrote:
就看有沒有建高打響第一炮,公設部份不計價.

你去買任何房子,跟代銷講,用實坪制計算給你,90%都會當場算給你
若你碰到那10%,來找我,我算給給你公設不計價的報價給你。免費!
gn00378095 wrote:

乖~,再加油點吧😃😃😃


通常國際習慣以30坪房屋來計算房價所得比,意味著一個家庭得花多少年的時間,才能買到符合一個家庭需求的房屋,若以同樣室內坪數計算,台灣應該要以42坪來計算新屋房價所得比才對。 但若將台北市新屋放大到42坪計算,房價所得比將高達35.79倍,表示一個家庭得工作一輩子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台北市的新屋,壓力大得驚人

老人家 好厲害 沒羞沒臊

老人家就是對的
nacestudio wrote:
所有權狀上面公設幾坪、私有幾坪是一清二楚的


公設坪數是誰去丈量計算的??
那些地方是所謂的大公設?
那些地方又是小公設?
附屬建物是指陽台?

我住的社區有戶外中庭花園.室外游泳池.
地下室發電機房.四棟個有揚水室.總消防泵室.四個儲物間.電梯總共有八座.機電室.
樓層共有八座電梯(四棟).雙向逃生梯.13樓消防加壓室.
屋頂水塔.電梯機房

記得公設比是17%
但是看不出來公設個別設施是各幾坪.
總共加起來...公設坪數到底對不對..
建商蓋房子出來去作登記..
也有消費者實際丈量私人地方的坪數都會有錯了
公共設施誰會去量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果斷點下去 wrote:
通常國際習慣以30坪房屋來計算房價所得比,意味著一個家庭得花多少年的時間,才能買到符合一個家庭需求的房屋,若以同樣室內坪數計算,台灣應該要以42坪來計算新屋房價所得比才對。 但若將台北市新屋放大到42坪計算,房價所得比將高達35.79倍,表示一個家庭得工作一輩子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台北市的新屋,壓力大得驚人

好像我知道的房價所得比不是這樣算的。
應該是:
房價所得比=中位數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
其中中位數住宅價格指的是總價,去除高價和低價去平均出來的總價,跟坪數大小無關。
不長眼 wrote:
公設坪數是誰去丈量計算的??
那些地方是所謂的大公設?
那些地方又是小公設?
附屬建物是指陽台?

建商送照時就己規劃好。
房子蓋好後會有地政人員法測量,最後的測量成果圖才是建物主建、附建、公設登記的依據。
以前是同層共用的部份稱之為小公,但現在很多建物都改成大公,沒所謂的小公。
不管大公還是小公都是公。沒什麼不同。
果斷點下去 wrote:
通常國際習慣以30坪房屋來計算房價所得比,意味著一個家庭得花多少年的時間,才能買到符合一個家庭需求的房屋,若以同樣室內坪數計算,台灣應該要以42坪來計算新屋房價所得比才對。 但若將台北市新屋放大到42坪計算,房價所得比將高達35.79倍,表示一個家庭得工作一輩子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台北市的新屋,壓力大得驚人


笑死,怎麼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了🤣🤣🤣

家庭年收 150 萬,
實坪 30 坪,單價 60,總價 1,800 萬
房貸所得比 12
虛坪 42 坪,單價 42.x,總價 1,800 萬
房貸所得比還是 12 啊⋯⋯

房價所得比就是反映一個地方的生活狀況,
所以用房價中位數代表一個地方的居住成本,
台北市有多少公寓多少大樓,
然後你用新屋價格去比別人房價的中位數?
那你要不要也去算一下
各國首都新屋的房價所得比是多少zzzz
Ace.H wrote:
建商送照時就己規劃好。
房子蓋好後會有地政人員法測量,最後的測量成果圖才是建物主建、附建、公設登記的依據。


地政人員真的會去丈量嗎??
可以看看新聞有多少消費者
買新屋時.直接丈量後.光是自己室內面積都會有誤差值.
小公.大公誰會去量測??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 6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