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H wrote:
有沒想一下是跟你一樣的人少,想要氣派的人多。就是市場機制!
不是每個新建案都高,公寓型的就不會高!
大樓型的即使去掉所有的非必要公設,公設比相較於公寓型的還是高的嚇人!
所以一般大樓建案不會走低公設比來吸引人,反正想要低公設比的也不會買單
公設比,有的多、有的少,交給市場機制來決定 ==> 這個完全OK。
但是,一個內政部的次長,拿「電梯」來替高公設比說嘴 ==> 這不OK。
這個次長,應該不會不知道,電梯佔不了多少公設,卻還拿這出來說嘴...

acer wrote:
一台電梯算 1 坪,也就是一張雙人床左右的大小。
這電梯夠大了吧,這麼大的電梯,大概要到醫院才會遇到。
然後,奢華一點,一戶配二台電梯,也就是說電梯佔了 2 坪。
房子算 80 坪,簡單算,2 / 80 = 0.025,換言之,電梯面積也才佔了 2.5%。
這麼極端的例子,電梯面積也僅僅 2.5%。
不考慮這麼極端的,回到一般的房子,那麼電梯面積不用說 1%,可能 0.5% 都不到。
為了要有電梯,公設比有需要飆到 50%?
感覺花次長想要硬掰,但是他的數學不是太好。
然後,高委員也是,這很簡單就可以打臉回去,居然不會諮詢。
acer wrote:
公設比,有的多、有的少,交給市場機制來決定 ==> 這個完全OK。
但是,一個內政部的次長,拿「電梯」來替高公設比說嘴 ==> 這不OK。
這個次長,應該不會不知道,電梯佔不了多少公設,卻還拿這出來說嘴...
nacestudio wrote:
所有權狀上面公設幾坪、私有幾坪是一清二楚的
果斷點下去 wrote:
通常國際習慣以30坪房屋來計算房價所得比,意味著一個家庭得花多少年的時間,才能買到符合一個家庭需求的房屋,若以同樣室內坪數計算,台灣應該要以42坪來計算新屋房價所得比才對。 但若將台北市新屋放大到42坪計算,房價所得比將高達35.79倍,表示一個家庭得工作一輩子不吃不喝,才買得起台北市的新屋,壓力大得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