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積率.建蔽率都已經被綁死了...
建商買土地的同時也都計算可賣到坪數...
攤提下來就是這種結果...
假如公設能拿來隔間當房子賣...
那成本也相對變低...
建商也想賣0公設的產品.可惜不行...
事實上...建商也困擾啊...
難道帝寶的中庭不能多蓋1-2棟?
難道棟距縮小之後不能多蓋一棟?
這些事都卡住政策...
京華城為何一直流標?
建商也不是笨蛋...
早就算過一坪多少.能蓋幾坪...
隨便一個建築事務所的「事務員」都能算出來...能多蓋一點就能壓榨多一點利潤...
建商看似好賺..但也只是因為它數字大...
唯一的好處是容易搬錢....
可也是要還.要利息.要稅金...
真這麼好賺就沒爛尾樓了...
deepnet wrote:
住戶有能力計算自己的公設
住戶當然沒能力計算公設。
轉貼文章
動輒34%!公設比居高不下真實原因曝光 竟無法可管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301
立委高嘉瑜、內政部長徐國勇近日在立院舌戰實坪制,館長加入砲轟徐國勇不要臉,讓國內建案公設比過高問題,再受關注。有人上網詢問,為什麼現在房子公設比都要做到33%、34%,引發熱烈討論。
營建署表示,公設比是業界售屋用語,法規沒有這個名詞,沒有定義,也沒有相關規範。地政司表示,在建物權狀上,就是登記主建物.附屬建物、共用部分,沒有所謂公設比,近期實價揭露新增的建坪單價計算,也沒有公設比這樣的用語。
由於法律沒有規範,公設比可以28%,可以33%,可以40%,甚至高到50%以上。建商私下表示,關鍵有二,一是社區要做多少公共設施,一樓lobby愈大,圖書館、ktv、三溫暖、交誼廳等休閒設施做得愈多,公設比就愈高。
第二,在於建商怎麼分配共用部分面積。譬如地下室車道、走道,建商可以分給車位面積,不列入公設,但也可以因為垃圾集中場在地下室,大家要到地下室倒垃圾,把走道列入公設。
另外像是防空避難室,安全梯、機電設備等,這些不計入容積,但可登記的面積,業者都可以自行調整要怎分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