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

有人知道公設為什麼要買家買單嗎?

shadowjon wrote:
其實不管是實坪計價還是現行的計價方式
重點是,要把細項列出來
否則,若改為實坪計價,但完全不列出公設,還是會出現一堆問題

所以我有提到一個重點:
附屬建物和公設可登記但不計價
喜歡看明細的人還是有明細可以看、可以算

那些說「改為實坪計價,但完全不列出公設」的人
根本就是拿不是理由的理由來說嘴
如果採實坪計價,某一建案的實坪單價比附近的都要高一截
那建商反而要把公設列的清清楚楚,以說服買家較高單價是有原因的

shadowjon wrote:
01越來越盛行抹黑了
當立場不同時,就把對方抹黑成建商或是共同利益者

建商靠"虛坪"灌水賺超額利益的事大家早就知道了
有些人跟建商的這種作法採同一陣線,難道不能說嗎?
是你自己認為建商=黑,所以才會對"建商"或"共同利益者"認為叫抹黑

我持小老百姓的立場,歡迎你把我"抹黑"成小老百姓的利益共同體

shadowjon wrote:
另外,建議你以身做則,從自身開始做起
如果你有房要賣,就用實坪計價去貼廣告
或是你的父母親友要賣房子,你也可以去請他們用實坪多少錢方式來賣

呵呵... 這簡單啊!
如果我家要賣房子,絕對是列出實坪
我家是30年的透天房子,實坪比權狀上的坪數還大
倒是建商跟我家談都更時,建商不想用實坪換實坪
建商只想用權狀上的坪數換權狀上的坪數

談判的過程中建商利用容積/免計容積之類的來混淆我家以及我的鄰居們
我和某些鄰居們經過做功課,才沒中了建商黑心算法的招數
不甚瞭解這方面相關資訊的人,就很容易中招
但如果一律採用實坪計價,建商就不能利用虛坪來混淆小老百姓了

看來呼籲採用實坪計價的聲音,著實讓建商和投資客緊張!
基本上,只要是台北市的老公寓舊大廈,若按實坪計價,絕對是樂勝,反而是新屋及建商要哭哭了.我想應該很多住戶願意用實坪計價來賣老屋.

雖然賣房都是以總價來回推單坪售價,但實坪虛坪的計價方法,在行銷的難易度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點.
亮哥+ wrote:
基本上,只要是台北市的老公寓舊大廈,若按實坪計價,絕對是樂勝,反而是新屋及建商要哭哭了.


所以可以看到版上有不少人雖然嘴巴說沒差
但卻不惜花很多功夫列舉不是理由的理由,來說服大家"用虛坪計價很好啊"

萬一政府迫於民意壓力修改房屋政策:附屬建物及公設可登記但不計價
那些人恐怕就要哭哭了,所以現在拼命找藉口大力反對用實坪計價

亮哥+ wrote:
我想應該很多住戶願意用實坪計價來賣老屋.

這樣的小老百姓的確很多
可能建商和投資客滿手高公設的房子要賣,所以忘了這麼一回事
要像我們這樣的小老百姓賣房時用實坪計價,何難之有?
但我們的房子是用來住的,所以除非想換房子,不然也沒打算要賣啊!
反而是建商(或投資客)比較想買我們的房子
所以如果換成交量實坪計價
假設如以下
同一條街一棟老公寓一個新大樓
老公寓實坪三十六公設四合計四十坪公設比十趴
新大樓實坪三十五公設十五合計五十坪公設比三十趴
按照現下的計算~該區房價為公寓三十五萬一坪~大樓四十萬一坪
老公寓是一千四百萬
新大樓是兩千萬

實坪計價
老公寓一千四百萬~每坪三十八萬八
新大樓兩千萬~每坪五十七萬一

公能就是為了擴大公寓和大樓的單價價差?
這樣是讓大家比較願意買公寓勝過大樓?

但是市場不會那麼單純吧?
除了買大家還會考慮賣吧

老公寓的賣家會想
我們就在旁邊~離市場捷運馬路學區都一樣近
為什麼賣掉的價格我家每坪比他少二十萬?
我也想賣五十幾呀

現在大家討論房價主要還是會用地段來區分
增加一個"種類"的計價方式
只會讓房價更亂~更各說各話
在亂的情況下最高興的一定還是作手
我們一般小百姓只會更慘吧
就是換成用實坪計價後才看得出高公設的房子價格其實高的離譜!

C.K.YOU wrote:
實坪計價
老公寓一千四百萬~每坪三十八萬八
新大樓兩千萬~每坪五十七萬一

公能就是為了擴大公寓和大樓的單價價差?
這樣是讓大家比較願意買公寓勝過大樓?

這樣一比較,就知道新大樓的實坪價格高很多
那到底是公寓低估?還是新大樓高估?
再交由市場機制去修正就好了

我就繼續補充當初建商怎麼用虛坪這一手法來迷惑我們

假設我家地坪25坪,建物權狀75坪、實際可用100坪
建商說日後新蓋好的房子原屋主分得權狀100坪
附近的新建案,假設公設比35%,每坪賣40萬
建商說我們原本值75坪*40萬=3000萬
蓋好後拿到的值100坪*40萬=4000萬
所以我家賺了1000萬

如果上述改用實坪來計算,看看會怎樣
附近新建案的實坪值40/0.65=61.5萬,這還是只扣公設而已
如果連附屬建物都算進去,那附近新建案的實坪大概是40/0.6=66.7萬
用權狀坪數算,我家值75*66.7=5002.5萬
1F店面以及不在權狀裡的實坪價值還沒算喔
如果加計1F店面的價值,那7000萬也有了
建商說:我們的建築物老舊,不值那麼多錢
那100坪*10萬(建物成本)=1000萬,建物當做0殘值不過減1000萬
所以馬虎算個6000萬好了
可分回的東西用實坪算:100坪*0.6*66.7=4002萬
所以我家虧了2000萬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現有的虛坪作法,對建商多好用啊!
計算小老百姓的舊屋價值時,可以低估其價值
然後分給小老百姓新屋價值時,又可以高估其價值
本來虧了2000萬(以及1F店面的租金),還可以被建商說成賺了1000萬

如果提到最關鍵的一個問題:
我們可用的實際空間從100坪變成60坪,對我們一點好處也沒有
建商竟然可以說:但你家拿回的房屋價值增加1000萬啊!
如果你們喜歡住透天的,就把分得的賣一賣,再拿去買別地方的透天

大家可以看到,以上的話術很大程度的建立在以虛坪計價這一個作法上
那會不會有人被這話術騙了?當然有!
部分簽下去但後來覺得上當了的鄰居,可是很希望我們挺住不要簽啊
後來建商不停的給我們加碼,但我家就是不想跟這種喜歡拐騙的建商交易

加碼的過程中,建商曾跟我們開過一個價碼:用土地每坪250萬購買我家的地
250萬*25坪=6250萬 <-- 跟用實坪來推算的價值差不多
顯然用虛坪來計算時,小老百姓不管是賣屋、還是買屋,都非常的不利
改用實坪計價時,就算不是很懂相關資訊的小老百姓,也能算出較公平的數字


yutaiC wrote:
其實大家都只是要透明和簡單
算實坪,買方就不用去計算甚麼公設比佔多少
建商有沒有偷,%數到底對不對,買方去想占這麼多公設比我到底有沒有用到
算實坪直接價格拉高也沒差,一坪多少就是多少,一拍兩瞪眼,透明清楚
接受就買,不接受就不要買
多了公設,就有模糊地帶,民眾對建商信任感也不高
一堆專業的去解釋公設沒意義,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聽得懂
簡單明瞭的計算方式不支持,一直說複雜的公設計算沒問題
讓人不覺得是業代也難


虛坪的算法把小老百姓騙得很慘,一些人還一直說虛坪的算法沒問題
所以各位網友,就算你沒有要買房子,也請記得支持用實坪計價這方式
萬一將來建商(或投資客)看中你家的地時,至少你家的房子價格不會被低估
我還是覺得公設坪數,最大的弊端是在車位面積的切割上面,其他就還好。用附屬建物去拉低公設比也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方法,雖然不少國家都有在用。
希望這些問題
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合理的處理
Simple Is Not Easy
蝦米爸爸 wrote:
就是換成用實坪計價後才看得出高公設的房子價格其實高的離譜!


你家原本就是新房子嗎?

如果不是,怎麼可以用和新房子一樣,一坪40萬(66.7萬)下去算?

或許現在"偶而"會有公寓每坪的單價接近新的房子,
但那也是因為考慮到有都更(單純一下討論,這點就不再提了),
還有公寓公設比比較低,才有可能出現這種價格。
THE666 wrote:
你家原本就是新房子嗎?
如果不是,怎麼可以用同樣一坪40萬(66.7萬)下去算?

我家不是新房子
如果大家賣房子都用比自己當初買房價格還要低的方式去算
那房價怎麼還會漲?
你是沒見過10年前買房一坪30萬,10年後賣房一坪50萬的例子嗎?

話說建築成本一坪算10萬元好了
新房子跟舊房子一坪差到10萬以上,這樣你也覺得合理?

蝦米爸爸 wrote:
加碼的過程中,建商曾跟我們開過一個價碼:用土地每坪250萬購買我家的地
250萬*25坪=6250萬 <-- 跟用實坪來推算的價值差不多

如果不合理,建商怎麼後來肯出6250萬?

蝦米爸爸 wrote:
我家不是新房子
如果大家賣房子都用比自己當初買房價格還要低的方式去算
那房價怎麼還會漲?
你是沒見過10年前買房一坪30萬,10年後賣房一坪50萬的例子嗎?


誰管你以前買多少,
重點是現在值多少,
現在你願意用一坪40萬(以權狀來看),買低公設的舊公寓,還是全新的大樓?

或是這樣問,

以"權狀"來說
全新公設30$的全新房子,和公設10%的舊公寓,
你要買的話,你認為一坪各多少錢才合理?


以"實坪"來說
全新公設30$的全新房子,和公設10%的舊公寓,
你要買的話,你認為一坪各多少錢才合理?

你要用這樣的數字,去帶入你的公式才準。
  • 3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