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2千萬的房子到底有多少人買的起?


rogerkuo2001.tw wrote:
你的資料,平均值與前...(恕刪)


請問每個月超過13000人買300萬以上的進口車,請問他們怎麼買?

一個月13000 一年156000 還好吧
況且這個數據怎麼來的 你可以去奇摩汽車看一下進口車銷售量排行
三月份前20名加起來還不到6000台 300萬以上也只能佔少數

另外我們老闆家停了六台300萬以上的車
每台都不到五年
我想大部分老闆 都是N台車啊
大亨堡119 wrote:
其實不用在多辯了,房...
走了10年漲翻天,以前長輩可能有看到1000萬的房子夭折辯成4百萬,快到了!
當某一財團說為了要讓大家買到便宜的房子,現在在林口蓋一批只要30萬/p讓大家都買的起,我看到這個新聞,不小心麵條從鼻孔出來. 30萬/P,假設30平好了,總價900,扣掉自備款,一個月的代款也是要3~4萬 哈.這是給窮人住的,那我現在不就是住在貧民窟內.
就讓建商投資客抱著大房吧,反正他不賣,有錢,那我沒話說,看看本有多粗!
買2千萬的房~真的很簡單~台北那麼多有錢人,隨便買賣也是億來億去!幹桿操作的比誰都大!喔,不對.用現金.
只要把寬限期取消,看看結果會是如何!銀行敢嗎?
(恕刪)


您還是落入只有看買方的窠臼裏~

台北市沒地,大多是用合建,地主拿超過一半,建商拿不到一半~

然後一起把房價炒高~

然後才是投機客在進場賺價差~

最後是自住客買單~

整個流程是如此~

我也覺得台北市有泡沫!

但大多數人只看到投機客在炒作賺價差~

卻沒看到更多的是在做無本生意的地主,賺走絕大多數的利潤!

地主的地很多是十年前買的,在這整個社會的財富重新分配中

地主才是最大的獲利者(至少持有兩間,一間可賣)!

房價跌三成,還是比以前買的便宜,建商又幫你蓋成新房

地主: 無本生意! (以前容積率沒用完的,賺翻了)
建商: 賺三成(合建利潤不好,造鎮型土地購入金額低,賺的多)
投機客: 賺價差但要擔風險!
自住客:任人宰割,辛苦二十年養肥地主,價差養建商與投機客

絕大多數人都沒看到這個生態流程!

某地主光某地改建就可以拿一億,還是建商拜託他拿(因有兩個建商在搶)
持有成本只有一千多萬
房市跌三成,還是有七千萬

某地主位於重劃區,可以拿幾億
成本: 阿祖買的,成本幾乎為0~
跌三成也是賺很大~

跌三成會讓地主與建商少賺

投機客跳樓

自住客拍手,但也只有少付三成~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jiimmy wrote:
請問每個月超過130...(恕刪)


有錢的真的有錢阿,就像我去LA出差,臨時電話來順便順便喔幫老闆買一間房!有錢,真的有錢!

不過老闆也承認就算他有1000萬,要他買3.4千萬的房子,他也會考慮,除非現金,不然生意何時不好,沒人知道,目前社會變動太快,還是留現金在手上比較好!

另外舉個例子,公司對於大客戶的利潤都非常低,幾乎是沒有賺到錢,但是呢,對於一些小客戶,資本不夠大的客戶,我們則是狠狠的賺他很多,為什麼呢?他沒辦法函扣!量不夠大!

所以對於有錢人,幾本上妳要賺到他們的錢也是蠻困難的,能夠賺到錢的基本上都是從一般普羅大眾榨取!

點到這就好! 反正2千萬對於一些中產階級或許不是這麼困難,但困難通常都是發生在危機的時候,有錢人可以撐的過,但普普的有錢人則就~~~嘿嘿嘿!
我也不知道要不要買房子
不打算生小孩
買了房子兩腳一伸...又帶不走
也是被政府A去...
不如買房的錢拿來享受
rogerkuo2001.tw wrote:
你的資料,平均值與前...(恕刪)


你麻煩的地方就是數學爛到一個境界,可能連房貸都不會算。
我這邊提出的數據是政府公佈的家庭收支調查,他們在算十分位五分位,所以我就以被算出來的家庭來說他們買房子的狀況。因為大部份的人都是有繳稅的好國民,當然就拿大部份人的狀況來看待事情,看看一般人裡面收入佔前百分之廿的人是否買的起房子。難不成要我去算黑道大哥買房子?沒數據算不出來。
前10%的年收是281萬,台北市的中位數是158萬(數字已改正)。前10%買不起,代表台北市收入在中位數以下的更買不起,或者是說有一半的台北市家庭收入小於158萬,那一半人肯定買不起。
你說我簡化模型,那請你提出有憑證的數據,我們來算一算倒底那些人買不買的起。否則,目前靠數據只能算這些被統計到的人,其它沒數據的都叫"猜測"而不是"事實"。就事論事,只能算有資料的,而不去算統計不到的,這是根本的態度。我算的部份是政府有統計的部份,被統計的是大部份的人,就以被統計到的人為準。
你連像樣的數據都拿不出來,連爭辯的資格都沒有! 否則你拿出真實的數據,你想要的數據,看是哪個公信單位統計的都好,不然你說破嘴都是嘴砲。
就事論事,請拿出國民收支的數據,用來證明我抄錯數據還是算錯。
否則就拿出更合適的數據,可以表達目前家庭收支的狀況,用來證明我應該用別的數據來算。當然,請不要用做夢夢到的數據,要有公信力的。
老實說,你連我統計的部份都看不懂,難怪一直在爭。
我算的就是政府公佈的那些人,你說資方怎樣,沒數據怎麼算?
資方難不成每個都賺錢? 賠錢的還要與賺錢的相扺之後,才能再算下去前10%還是20%的資方"佔人口多少比例"。並不是"每個"資方都賺錢,這是統計時一定要算進去的。
地主保留戶什麼的,與這次議題無關,不必繞圈圈。今天我們就是在算前10%還是20%的家庭"買不買的起",而不是算他們要不要去改建。我們在算房子,你去算車子,不必再多去繞圈圈。
我的論點超簡單,就政府的數據來看,那些前20%收入的家庭買不起2000萬的房子。你要說什麼真實狀況怎樣又怎樣那也很好,拿的出數據來就可以算。
你說與事實不符,那也好,你用合理的方法來告訴我"請問全台灣真正年收前20%的家庭年收所得是多少"。你拿不出數據是可以猜(預估),你倒告訴我你想用統計學的哪個model來做預估?不然你就用各種已知的公信單位數據,用任何統計模型來預估給我看。不然沒數據怎麼算?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rogerkuo2001.tw wrote:
您還是落入只有看買方...(恕刪)


我算的東西是一般人而不是特例,而且你誤以為每個不報稅的都賺大錢。
你是落入了只看特例不看通例的想法,而那些"特例"又是沒數據的東西,連沒數據的人有多少比例是賺錢還賠錢都說不上來。沒數據的東西要怎麼算才會有說服力?弄到最後還不是掰了一堆"你看看路邊,你看看保留戶",但你有實憑實據可以算出答案的數據嗎?
我們不能用路邊看到的就把它當全部的事實,在算比率的東西,就要算能算出來的。
政府統計當然有統計不到的地方,但那些統計不到的地方卻是有人賺有人賠,算不出比率的東西。難不成每個不報稅的都賺錢?沒有做小生意失敗的?沒有開公司失敗的?還是說那些不報稅的"大多數"都是賺很多錢的?
否則你就用任何數據說看看,"沒報稅"或"政府統計不到"的那些家庭,他們家庭收支超過281萬的是不是佔10%以上。

比率的東西要用比率來看。
如果我們的命題是全台灣"真正"年收超過20%的家庭收入是多少,現在手上有"已報稅"的資料,你要想和"未報稅"的資料比的話,那就要拿"全部"未報稅的資料來看,而不是只看有賺錢的未報稅者。
如果沒報稅的家庭收入年所得超過281萬的族群超過沒報稅家庭總數10%的話,那麼全台灣"真正"年收超過10%的家庭收支會上升,反之則下降,其餘類推。
但是,沒報稅的裡面家庭收入超過281萬的真的會超過10%嗎?你以為自個兒去搞投資,賺大錢的比率真的高到那種境界嗎?不能只看賺的不看賠的,對不對?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我去年底才在台北市買了兩千多萬的華廈.....我也來說一下自己的感想。
我們是雙薪夫妻沒小孩,外商,30幾歲,兩個都是國立大學畢業後去留學,然後回國工作。
存個幾年錢,買房雖然有壓力,但也沒想像中那樣到捉襟見肘的地步。

我夫家是台北人(我自己是高雄人),公婆家境ok,當然也不是什麼豪門。
我先生從小在大安區長大,他已經離不開這附近,台北市再怎麼貴,我們也得買,因為想住得離公婆家及他兄弟家近一些(公公不良於行,需要就近照顧)。當然身為高雄人的我住哪都沒差,一開始對他堅持想住台北市,還一定要住這區感到不解,但是反過來想,我從小在高雄市長大,一下要叫我搬去高雄縣,我也不能接受吧。
所以買台北市的人,有的是有不得不買的原因的,板上的板友,總是動不動就叫人去買桃園...

觀察我夫家的親戚,他們的小孩都跟我們差不多背景,也有能力買兩千萬的房子,
而我自己的同事,買兩千萬以上房子的也所在多有;所以,兩千萬以上的房子,的確是很多人買得起的。

但我們畢竟出社會好幾年了,一開始雖然薪水也不多,但很努力的工作出差,收入在不知不覺中變多了,有賺錢也沒亂買名牌,開的也是國產車,有時也騎摩托車去看二輪片。
我只想說,年輕人好好理財,不要存一點錢就想買高級車跟換3C。
雖然台北市的房子貴,但是只要你的價值觀正確,生財有道,其實買房不會那麼難;
再來,好好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即使買房後也不會變成房奴的。

sambad wrote:
前10%的年收是281萬,台北市的平均是112.8萬。前10%買不起,代表收入在全體平均值的更買不起,或者是說有一半的台北市家庭收入小於112.8萬,那一半人肯定買不起。


純粹對您提出的數字有疑問
以50%平均數來講台北市家庭年收入應該是158萬喔




這是青年安心成家專案的附件
來源:http://www.cpami.gov.tw/chinese/filesys/file/chinese/publication/law/law/0990811290-4.doc

piccololin wrote:
純粹對您提出的數字有...(恕刪)


不好意思,當時沒看到您提供的數據來源。
我會去更正,謝謝您的意見。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eileen0910 wrote:
我去年底才在台北市買...(恕刪)


兩千多萬的房子,,撇開家人的金錢支持,只靠自己夫妻倆努力,會不會怕之後工作不保,或是其他突發狀況?你們感覺到有貸款的壓力嗎?

我還是看到現在很多年輕人也很努力,也是一步一腳印,也沒有說非得住在台北市,新北市或是其他區域相對便宜的房子,但目前狀況相對便宜的房子也是炒的很離譜,為什麼,就是大家以台北市為指標阿,臺北1/4價,台北1/3價等廣告一大堆.

每個人都在為生活打拼,但試想一下,當如果連一動房子買下去之後背了20年的貸款,這種每個月要與金錢糾葛的苦日子要多久?

合理的漲幅我可以接受,但炒的太過火,人民會反噗的.不然政府也不會想要打房!



  • 4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