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請支持年薪十倍買房子運動

甚麼原因我不知道,或許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原因。但就我自己的產業來說,就是1.需求力道不足(但不是致命);2.業者短視惡性競爭(多年惡習,且業者良莠不齊);3.從業人員競爭力不足(結構性大問題,未來10年內無解,且只會越差越遠)

ncvt wrote:
就算不是這原因好了,
幾年前在吵台灣的薪資被南韓甩在後頭,
現在似乎被甩得更遠了,
其原因為何?有人知道嗎?
為什麼南韓、中國的薪資都大幅上調而台灣原地踏步?
vwchang wrote:
甚麼原因我不知道,或許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原因。但就我自己的產業來說,就是1.需求力道不足(但不是致命);2.業者短視惡性競爭(多年惡習,且業者良莠不齊);3.從業人員競爭力不足(結構性大問題,未來10年內無解,且只會越差越遠)

基本上我蠻認同你的說法,
只是仍有一些不解之處,
1.需求力道不足(但不是致命)---不是有廣大的中國巿場作為支撐嗎?
2.業者短視惡性競爭(多年惡習,且業者良莠不齊)---長久來都如此,為何只有近年來薪資凍結不漲?況且外國的產業沒有惡性競爭嗎?
3.從業人員競爭力不足(結構性大問題,未來10年內無解,且只會越差越遠)---競爭力不足的人當然是領不到好薪水,我比較好奇的是台灣從業人員的競爭力和薪水有成正比嗎?如果大家覺得以台灣人的競爭力拿這樣的薪水已經合理了,那月領22k的、買不起房子的、還有查理和阿珠就沒什麼好嗆聲抱怨的。
競爭力不足?
根據某個調查顯示
台灣已經是勞工薪資與生產力效率很高的國家之一了
簡單的說 人力 便宜 且好用
根據我媽開公司遇到之前的金融風暴
公司營業額少快三分之一
但實際上真正營收卻不會少太多
因為當時 實施減薪 共體時艱
後來金融風暴過了也沒馬上調回來
簡單的說 怎麼死 老闆都最後死
這才是薪資出現問題的主因
財團現階段是對股東比對員工好多了
別傻傻地搞不清了

vwchang wrote:
甚麼原因我不知道,或...(恕刪)
要有自知知明,不可能大家都能住信義區吧??選個次之且能勉強接受的地方吧?
舉我自己的例子,竹北住不起+買不起...我住湖口行了吧??房價最少差40~50%~
自己評估吧~
ncvt wrote:
基本上我蠻認同你的說法,
只是仍有一些不解之處,
1.需求力道不足(但不是致命)---不是有廣大的中國巿場作為支撐嗎?
2.業者短視惡性競爭(多年惡習,且業者良莠不齊)---長久來都如此,為何只有近年來薪資凍結不漲?況且外國的產業沒有惡性競爭嗎?
3.從業人員競爭力不足(結構性大問題,未來10年內無解,且只會越差越遠)---競爭力不足的人當然是領不到好薪水,我比較好奇的是台灣從業人員的競爭力和薪水有成正比嗎?如果大家覺得以台灣人的競爭力拿這樣的薪水已經合理了,那月領22k的、買不起房子的、還有查理和阿珠就沒什麼好嗆聲抱怨的。


我覺得很多時間,企業主本身問題最大。
簡單來說,台灣企業主即使跨國級的,也沒有跨國級對員工的態度,而是自居自己是個"台灣"公司。
還記得宏碁的蘭奇嗎?
他去走的一個原因,就是他主張要到處吸納人才並給予高薪,但宏碁高層怕去台灣化,所以理念不合而走。

台灣企業主腦子裡只想著要降低成本,即使業績大好,也不願意大量給予高薪,這點跟中國已經站上國際舞台的像華為或百度,有著天差地別的想法,華為來說,是看地區和經驗給薪,在深圳的華為,即使是台灣人跟大陸人,同一個層級,薪水不會差太多。這點從我認識大陸同事及台灣在華為的人問到的。
至於百度,則是好人材都收,給的薪水也不差,大學名校畢業,百萬年薪是基本,做五年到新的網路公司。除了一翻外,還有股權激勵。

台灣人競爭力差嗎?我不覺得,至少我在上海,看到的台灣人都是非常努力的把事情完成,又穩定,不眼高手低。我不知道台灣人競爭力差的理由在那裡?除了野心可能不像大陸人一樣。。。

每當台灣要喊加薪,企業就說保費成本付不出來,可是很多同樣在大陸分駐的企業,請一個人必需付出月薪的22-25%(看地區)做為勞保及健保(原諒我用台灣名詞),這樣他們都願意付,可是台灣的只要付月薪的17%不到。更何況台灣的保費上限是43200,大陸是繳費地月薪的3倍,上海上限已經接近人民幣1.2萬,他們一樣交的很開心,我覺得這也是企業主黑心的舉證。

在深圳那些工廠。一個月加班後RMB 5K的工人到處都是,台灣是加班不用給加班費,也不過台幣17880,有點規模的給到台幣2w多,說真的跟台灣沒差多少,但若加上用工成本(剛才提到的保費及稅),但他們還是覺得台灣人貴。唯一的可能是,我們的製造產業都被綁架在大陸,所有的供應商都在大陸,短時間若加計運費成本(由台灣做再送大陸),可能不划算,改變的機會,在大陸薪水大於台灣人薪水+運費及關稅。
不過那種情況時,台灣真的很可悲了

另一方面,這也可能跟經濟本身有關,也許這几年實際的經濟成長為負,是虛的(炒房,炒股),成就了這几年的GDP增加,另外合併海外營收的稅法,是不是也變向的美化了數字,除非你買他們股票,不然沒有分享到獲利果實!但這部份我沒有細部研究,只是推測。
雖然兩岸關係和緩,但別忘了紅黨一向是台面上一套,抬面下一套,"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中國的媒體是看不到第二句的
1. 廣大的中國市場是要看產業,我所處的產業就幾乎是內需及僑外投資,與中國市場沒直接關係
2. 薪資沒動是因為基本工資也沒漲啊,十年前及現在的大學畢業生起薪也沒動。當然,這有點雞生蛋、蛋生雞。但是,就我看到的,當企業無法把產品價格提升甚至還被砍價時,就只能壓縮人工的,不是嗎?
3. 有些人會認為台灣人的競爭力很好,我不否認,也沒有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要說的只是以我自己所處產業的情形,在中國或其他國家,這是屬於精英份子的產業,自然所能找的人員素質及相對待遇會高過台灣很多。但是,台灣的情形不一樣,雖然也是個不錯的產業,但是往往不是許多人的第一選擇。為什麼?因為一開始的前幾年,真的很辛苦

ncvt wrote:
1.需求力道不足(但不是致命)---不是有廣大的中國巿場作為支撐嗎?
2.業者短視惡性競爭(多年惡習,且業者良莠不齊)---長久來都如此,為何只有近年來薪資凍結不漲?況且外國的產業沒有惡性競爭嗎?
3.從業人員競爭力不足(結構性大問題,未來10年內無解,且只會越差越遠)---競爭力不足的人當然是領不到好薪水,我比較好奇的是台灣從業人員的競爭力和薪水有成正比嗎?如果大家覺得以台灣人的競爭力拿這樣的薪水已經合理了,那月領22k的、買不起房子的、還有查理和阿珠就沒什麼好嗆聲抱怨的。




你確定他們繳得很開心?就我知道的並不是如此,逃漏的比比皆是。當然,這只是個人經驗分享,沒有對錯

yiyan wrote:
每當台灣要喊加薪,企業就說保費成本付不出來,可是很多同樣在大陸分駐的企業,請一個人必需付出月薪的22-25%(看地區)做為勞保及健保(原諒我用台灣名詞),這樣他們都願意付,可是台灣的只要付月薪的17%不到。更何況台灣的保費上限是43200,大陸是繳費地月薪的3倍,上海上限已經接近人民幣1.2萬,他們一樣交的很開心,我覺得這也是企業主黑心的舉證。




難不成你希望老闆比員工先死?那誰要來做老闆?我相信全世界老闆不都是這樣?

casperlee wrote:
簡單的說 怎麼死 老闆都最後死
恩 我認同員工要先死
不過~ 老闆不管怎樣都想維持一定的營利
營利高卻不會分員工
怪不得台灣一堆人出來自己開公司
惡性競爭跟惡性循環... 怪誰?

vwchang wrote:
1. 廣大的中國市場...(恕刪)
年薪十倍的房價
乍聽之下好像很合理
但實際上這樣的比例還是太高
真正買了要還款時會比想像中吃力

舉個實例
以年薪125萬來算
所以房價是1250萬
讓你貸個八成應該算不錯的條件
也就是要貸款1000萬 (以千萬換算比較好算)
以貸款二十年換算下來
每個月本利攤還以現在的利率來算
一個月要還的貸款約5萬

以正常算法來換算月薪 (不管這是單身的收入,或是家庭夫妻收入總合)
125萬/14個月 = 8.928萬 (這還是未稅未扣勞健保)
如果每個月房貸要付5萬的情況
也就是每個月只剩下不到4萬可做家庭開銷
這樣的房貸比例已經超過家庭收入的一半
不要說想存錢
根本一點風險或是意外支出都不能有

當年好像聽過田大權說
房價最好是月薪後面加"兩個零"
也就是假如要買一樣1250萬的房子
家庭月收入最好是在12.5萬
以這樣的條件換算
每月房貸5萬
也佔了月收入12.5萬的40%

我們當初買房時
房貸總額約當年家庭年收入(那時是雙薪)的三倍不到
而每月房貸支出
則是"家庭月薪收入"的35%左右

繳了幾年後
現在的房價保守估計是家庭收入(單薪)的5.3倍
而月房貸支出
則是"家庭月薪收入"的31%左右

我們並不覺得這樣的房貸比例真的很輕鬆
只能說日子過的還可以
生活品質也比較不會被壓縮
最起碼可以買點保險或是小有存款
現在台灣的經濟其實很虛,因為工廠外移,市面上買到所有東西幾乎都是MIC,只有財團與大型公司能有穫利機會.而中小型經濟公司的庶民經濟難存在.

目前的經濟主力與GDP成長,是由2000年以前賺錢的人在支持,這些人大約40歲以上,還有外資財團在買房買股票支撐台灣目前的經濟.

如果未來年青人還是沒有經濟實力,房屋越蓋越多,空屋率越來越高,股市被炒作,大野狼吃小綿羊群...不斷上演...股市與房市不好好控管與工廠與資金外移不限制的話,那未來10還是很危險?!
vwchang wrote:
2. 薪資沒動是因為基本工資也沒漲啊,十年前及現在的大學畢業生起薪也沒動。當然,這有點雞生蛋、蛋生雞。但是,就我看到的,當企業無法把產品價格提升甚至還被砍價時,就只能壓縮人工的,不是嗎?

基本薪資張了好幾次耶,怎麼會沒漲?
問題在於除了打工族之外絕大部分的正職人員的薪水原本就高於基本薪資,
所以官方調整基本薪資並不會帶動薪資全面往上升。
至於說產品價格提升還被砍價時就只能壓縮人工的部分,
也不能說這說法有什麼不對啦,
只不過我一開始就在問為什麼中國、南韓的薪資猛往上,而台灣凍結不漲?
難道他們不會遇到產品價格提升還被砍價的問題?
難道全世界只有台灣的企業最倒楣會遇上這些經營困境?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