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企業不賺錢..不代表缺錢..老彭別搞錯了

安迪月亮 wrote:
<fann07...(恕刪)


大大您好 有人求財 有人求名 說他"自己"應當沒有什麼不符的問題 再符合事實不過

不然得A的人是? 對外界觀感也患得患失的人是? 直接開記者會跟小民對嗆的人是? 難道是國庫 不是的

主要是這惡性的後果都是一樣 全民嚐....
認為央行放任貨幣超發 最終將導致嚴重通膨的觀點
==========================================================
名家觀點/超發貨幣 台灣經濟未爆彈
【經濟日報╱林建山】


2011.03.09 02:29 am


面對國際農糧價格暴漲的物價膨脹大潮,政府至今仍因循過去作法,以限價凍漲這類早經確認無效的手段因應,甚至隨從民粹,將氣出在豪宅與高消費上,祭出奢侈稅(或打房稅)來抗通膨。

今天,大家固然已感受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可怕,卻未注意到蕭牆之禍更為可怕,即中央銀行的「廉價新台幣」錯誤政策,已導致嚴重超發貨幣,使台灣的貨幣總計數M1與M2占GDP指標,成為整個亞洲國家之最。

自90年代中期以來,各國經濟管理除了看重以現金、旅行支票、活儲和透支帳為主的M1,更重視以M1加計儲存及定存的廣義貨幣供給額M2指標,尤其愈來愈倚賴M2/GDP指標值,作為國家總體經濟施政判準工具。

M2/GDP指標值是一國經濟金融化的初級指標,此一衡量整體經濟交易的貨幣媒介比重,比值愈大,該國經濟貨幣化程度愈高,同時也反映該國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的能力;更廣泛的應用則是去有效預測一國通貨膨脹情勢。依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管理原則,一國貨幣供給額占GDP比重, M1在25%~40%之間,廣義貨幣供給額M2則不超過80%,如此可以判定是一個健康的經濟體。

美國即使實施二度量化寬鬆政策(QE2),M1的占比不過21%,M2也僅68.15%,也難怪IMF支持美國的「有勇氣行動」,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更準備續採三度量化寬鬆(QE3);指摘美國印鈔救市,未免過於言重。

反倒是中國大陸M2達人民幣68兆元,占GDP比重180%,才真正是今天全球超印鈔票國家,也因此成為被嚴重警告的對象;就算高印鈔國家的日本和南韓,其M2占GDP分別為159%和147%,都較中國還低。

至於台灣的情況,1986年M1占比19.08%、M2 38.1%,屬於「極其健康」的國家。但在新台幣廉價貶值之後,1999年M1升到48.99%,M2則衝高到192.9%;2005年M1達67.78%,M2破211.05%。到了2011年第一季,M1占比已直逼77.6%的高標,M2占比更是誇張到了259.3%,已是所有亞洲國家之最。

先進國家一向對M2年均成長率設定玻璃天花板上限,嚴格控制在與GDP成長率同步的個位數水準。但在最近幾年,央行阻升新台幣,等同給予外匯炒家「特別提款機」,更進一步來看,則是犧牲外匯存底,變身為龐大的國內貨幣供給,使M2年成長飆升到20%以上,埋下經濟不安定的超級炸彈。

M2膨脹結果,必會導致一國貧富差距擴大,結果就會像今天的台灣社會一樣,政府愈來愈關注貧富差距問題,並信誓旦旦地承諾要改善這問題,以致引起富人恐慌,加速海外置產甚至移民。不過,更值得重視的是M2/GDP指標值所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

央行即將在3月底召開理事會,希望理事諸公能洞察這個問題,提出高智慧的解題方案,以免貨幣供給持續失控,危害台灣長期建立起來的良好經濟體質。

(作者是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1/03/09 經濟日報】
========================================================================================

央行內部官員的反駁

========================================================================================
名家觀點/勿僅以貨幣數量 斷言會發生通膨



【經濟日報╱許國勝】

2011.03.16 03:03 am



3月9日本專欄刊載林建山先生所撰「超發貨幣 台灣經濟未爆彈」一文,該文指出台灣M2/GDP比率偏高,顯係有超發貨幣現象,進而可能引發通膨問題。由於個人長期負責金融統計編製與分析工作,在拜讀後,發現林文引用的資料與實際情況不符,且其諸多論點值得商榷。



首先,林文提到「2011年第一季,M1占GDP比重已直逼77.6%…M2占比到了259.3%,已是所有亞洲國家之最」一節。按該文於3月9日刊登時,本行尚未公布2、3月的貨幣總計數,怎麼可能有第一季的數字。同時,林文中引用的M1數據,事實上,在本行所編製的貨幣總計數統計,只有列示M1A及M1B,並無M1的資料,此說明林文引用資料定義有誤。



其次,林文中提及「最近幾年…M2年成長飆升到20%以上,埋下經濟不安定的超級炸彈」一節。事實上,自1996年以來,M2的年增率均在10%以下,即使去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10.82%,M2的年增率也只有4.59%,顯示林文引用數據並不正確。



再者,林文指出「依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管理原則,一國貨幣供給額占GDP比重…可以判定是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一節,經詳查IMF的官方文獻,迄今尚未發現有林文中所提到以M2/GDP判斷經濟體是否健康的管理原則或建議數值。



事實上,因國情不同,各國貨幣定義有別,如我國的M2含郵匯局存款、外匯存款、退休優利存款及基層金融機構存款等,與其他國家的M3或更廣義之貨幣定義較接近;林文以M2/GDP比率做國際比較,並不恰當。例如,我國因沒有M3,如果將其他國家歸類在M3定義中的郵政儲金、退休優利存款、基層金融機構存款及外匯存款從M2中剔除,則我國2010年M2/GDP比率將由221%大幅下降至153%。



此外,因金融體系結構不同,各國的金融中介方式不一,英、美等國金融中介依賴直接金融,該比率一般較低;我國、中國大陸及日本金融中介則依賴間接金融,由於金融機構為辦理放款,吸收存款較多,該等國家M2/GDP比率因此較高。香港則因金融交易量大,資金流入較多,其M2/GDP比率亦較高。正因為這個緣故,經濟學家通常以M2/GDP比率來說明各國金融結構或發展的差異。



鑒於影響各國M2/GDP比率的原因不盡相同,因此在採用此比率衡量一國貨幣數量的合宜程度時,也應考量各國經濟結構與金融體系的差異,僅以單一比率的高低來評估一國經濟金融現象,難免容易產生偏差。



最後,林文推論M2/GDP比率過高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問題,並認為「M2/GDP…有效預測一國通貨膨脹情勢」一節,就附表所列七個國家的資料顯示,M2/GDP比率愈低的國家,通膨率反而較高,與林文所述剛好相反。



從國內外文獻可知,失業率、工業生產值、實質產出缺口、進口物價、資本利用率及貨幣等變數,都是預測通膨的重要指標,貨幣只是其中的一項因素。



近期由於國際原油及穀物價格攀升,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升高,央行已於去年6至12月間,三度調升貼放利率,並增發長天期定存單調節中長期資金,妥善控制貨幣成長。去年全年平均M2年增率為4.59%,接近M2目標區中線值。今年1月M2成長率為5.59%,維持於目標區內;1至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核心CPI平均年增率分別為1.21%及0.80%,在在說明本行已運用各項政策措施,維持物價穩定。(作者是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金融統計科科長)



【2011/03/16 經濟日報】

============================================================================================

正反並呈 , 看官自行比叫吧



愛斯基摩豬 wrote:
認為央行放任貨幣超發...(恕刪)


另一人觀點 ...

名家觀點/央行超發貨幣 言重了
【2011/03/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李勝彥】 2011.03.25 02:52 am
(本文是由台新金控顧問李勝彥口述、記者楊毅採訪整理)


日前學者投書,指中央銀行的「廉價貨幣」政策錯誤,已導致嚴重超發貨幣,使得台灣的貨幣總計數M1與M2占GDP指標,成為亞洲國家之最,恐導致國內貧富差距擴大,甚至引發通貨膨脹問題。

對此,個人認為文中舉例的數字相當精準,但在解讀及觀察上較為表象,目前新台幣應不至於有嚴重超發的問題存在。針對世界主要國家M2/GDP指標,去年美國是61.1%、中國大陸200%、日本176%、台灣270%,為何台灣較其他國家偏高?

首先,從經濟結構來看,台灣的儲蓄率平均都超過20%,一向較其他國家來得高,去年美國的儲蓄率為5.4%、中國大陸為31.8%、日本為26%,由於廣義貨幣供給額M2指標,大部分來自於民間與企業存款,當銀行活期或定期儲蓄存款增加,M2/GDP當然也會跟著增加,台灣的經濟結構,本來就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此外,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風暴後,投資金融產品的風險變高,股票、債券等資產價格下跌,在傳統「現金為王」觀念下,民間資金轉而流向銀行,台灣人偏好儲蓄,導致我國M2指標又較其他國家增加。

再者,為因應金融風暴危機,各國政府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印鈔救市,各國的M2從2007年底就開始墊高,到2008年底時,美國的M2年增率為7.12%、台灣7.42%、歐元區17.19%、日本18.03%、中國大陸則高達67.55%。由此可知,事實上,台灣M2成長速度,仍較其他國家來得緩慢,且在M2年增率2.5%至6.5%的合理目標區間中,並無超發貨幣的問題存在。

不過,仍有人質疑,同樣都是印鈔救市,但美國的M2年增率7.12%仍較台灣低,這是因為,美國大量印鈔票後,並非只有救自己的國家,美元還流到世界各國中,因此,該國M2/GDP比率就沒有來得那麼高。

針對外界指稱,央行在外匯市場過度干預,導致我國的M2增加,但事實上,央行一方面購買美元、放出新台幣,另一方面也發行可轉讓定期存單(NCD),在市場上收回資金。以2007年至2010年為例,央行的國外資產總共增加2兆4,890億元,NCD則在短短四年間增加3兆2,530億元,兩相抵銷後,央行收回的錢還較所放出去的新台幣多。

更何況,央行的國外資產增加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外匯存底所產生的利息,因此,儘管央行在外匯市場進行調節,其所放出去的新台幣並沒有那麼多,外界將M2/GDP比率偏高、埋下台灣經濟不安定的未爆彈,完全歸咎央行,該說法並不公道。

至於我國的貨幣政策究竟應採取何種方式,筆者認為,央行總裁彭淮南曾提出的「柳樹理論」實為正本清源的作法,應繼續保持。當新台幣應該升值時,就應讓它升,但不能超升;該貶值時就讓它貶,但要注意是否有不尋常炒作行為。採取彈性作法,對於穩定新台幣匯率走勢,才能有所助益。
zerokiller wrote:
我也開始覺得
房價會炒成這樣子
老彭也要負很大的責任...(恕刪)
同意 +1
美國聯準會葛老,因為2000年網路泡沫後,用降息/低利率政策避免美國經濟硬著陸,當年大家對葛老的智勇,歌功頌德...實際上,美國人藉此熱錢炒房套利,投資銀行和專家也都見利忘危,也跟著進去套利炒作,美國房價市場變成永遠不會跌的神話,深值所有投資人心中,但溫水煮青蛙...2007~2008年終於美國房市泡沫,銀行/保險公司接連倒閉,禍害全世界...幸好美國是經濟霸主,可以自己印美鈔來還債救市...台灣央行,現在學葛老降利,靠炒房地產來美化這幾年的台灣內需市場和經濟數據,日後,台灣房地產若泡沫,也來學聯準會加印"新台幣"救市,不知別人買不買單??

美國從2000年到2006年,走了7年的房市大多頭,台灣從2003年Q4,SARS後到2011年,不知不覺已經走了8年大多頭...

曾經聲譽極高的葛林斯潘,如今已招來不少罵名。不少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說,葛老時期的一系列政策促成了金融危機和衰退,其中包括長期低利、未遏阻房市泡沫及不適當的金融機構監管。
美國1996到2000年這段期間
前10大城房價平均已經上漲超過30%

之後的大寬鬆 等於給正在起火的房市潑了一大桶汽油
2000到2006年再上漲超過120%
2006年的房價平均比1996年多2倍 也就是10年累積上漲200%

儘管FED在2004年開始緊縮貨幣
但是房市的貪婪已經回不去了
你收緊信用我就自己把槓桿撐高
金融業運用各種衍生性工具 持續對房市放款
美國民眾則是葉問轉世 我要買十戶

2006年中房屋買賣數量及價格到達頂點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金融風暴
flashman1 wrote:
美國1996到200...(恕刪)


再挺一下

讓大家看清楚葛神~~彭神~~明明是人卻想去當神的面目
如果陳冲坐上閣揆的位子,彭淮南的角色就尷尬囉!


低利率風險大?陳沖、彭淮南槓上

http://n.yam.com/focus/fn/30011/

與陳冲有心結?彭淮南遲到超尷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3/2/4/8/101324809.html?coluid=93&kindid=3310&docid=101324809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