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從77年開始有趣的房價歷史新聞


simserror wrote:
我87年想買房時, 賣房的屋主是個工作幾年買房的年輕人
房價下跌約25%, 他的頭款都賠光了
我問他為何要賣, 他無奈的說砍掉重練
我沒有買
房價之後又跌了4年, 然後約7年後回到賣的價錢, 10年後回到買的價錢
若這是一般人說的, 房子怎樣放都會漲
我寧可不要撐這10年
我是在921後3個月買了個鋼骨屋, 隔幾年又買一戶, 然後找市場氛圍最好時出脫

我認為目前的房價, 從理論上的房價/所得比, 房價/租金比來看, 都比80年代嚴重得多
房子不是不能買, 而是要看你買的點
網上很多神人, 買在10年前, 5年前(sorry, 我也參與兩棟)
但這跟目前才要買房是完全不同的立足點

對於一些長期的利空因子, 如人口紅利等, 你一定要放在心裡
因為買房的是人, 人的數量與結構改變, 一定影響房價
是正面還是負面? 可以用其他因子來緩減, 但是改變不了這負向因子的方向
只是有些因子還沒到發酵的時點

且房子是"長期"的投資, 或是不說投資, 說資產持有好了
你要考量的絕對不是目前這兩年的氛圍
從我的經驗, 從歷史來看

居高思危
但從歷史來看, 這樣不人云亦云的人, 應該是少數

市場充斥資訊錯誤的不對稱, 至少你要懂得判讀
千萬不要用報紙的資訊來看房市
因為這都充滿了預期, 創造出來的預期..
何況報上的資訊十則有五則是一讀就知道錯, 剩下五則有三則解讀的角度錯...
請看政府公佈的實價登錄與移轉棟數就好, 用季比較或年比較才不會有資訊解讀錯誤
其他莊家說的看看就好
如北市房產增溫, 增的是啥麼溫, 比上月增加, 但比上季減少, 比去年減少更多
結果被建商買通, 或是只看建商與房仲新聞稿的記者, 寫的就是增溫而以
事實上, 台北市目前的一般房,也就是約2000萬的房, 交易量創新低
套房能撐房市嗎

一個簡單的價格波動, 連續同方向愈久, 往另個方向的機率就日漸增高
也就是說, 5年前, 3年前, 現在, 你看多房價的風險是不同的, 是漸增的
5年前, 3年前 現在看空的, 贏的機率也是不同

所以, 我當然不是一路看多或空, 也不認為自己判斷的轉折點會抓得多準, 因為我也不是抓得到轉折的神人
不過, 我是很相信, 從數學上, 從簡單的乖離率上, 有一定的中期贏面
你可以抓的是以後可不可以見到比現在低的價格?

房價在乖離率大的超漲或超跌時點, 你用怎樣的理論都解釋不清
但是請別忘了這乖離率大的收斂效果!
要跌時, 也是怎樣的利多理論都解釋不清

如果你有好幾棟房, 恭喜, 不過要多想想了, 想持續持有, 去美國幾個主要大城買, 風險都比在台灣買低

我永遠記得, 78年時, 股市上萬點, 當時華爾街日報說台灣的股市泡沫
根本沒人在聽

台灣的房市, 最近國外媒體也給警告, 我看多數人也沒在

中肯的分析
謝謝大大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lml640707 wrote:
中肯的分析謝謝大大


來簽名標記一下...

忘了當年是怎麼急涷的, 但是有印像是從再不買就買不起到房市急涷只有一年的時間.
簽到簽到!!
我也要在此留下歷史見證!!
簽到一下

這篇不論是發文還是回文都非常精采(扣掉主觀找架吵的)

另外想問各位大大

這一個討論串多數還是討論老問題

-人口, 利率, 房價/租金/所得比

但在2008金融海嘯後到現在, 貨幣政策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寬鬆, 幾乎印

鈔機沒壞的都在印鈔票, 貨幣供給連台灣都是過去的三倍以上

(這兩週的新聞, 但是出處找不到)

想問是否有大大能神出當年的貨幣供給條件嗎, 能做比較就更棒了
essex wrote:
簽到一下這篇不論是發...

鈔機沒壞的都在印鈔票, 貨幣供給連台灣都是過去的三倍以上...(恕刪)


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自從美金放棄金本位改為信用發行,整個貨幣體系的支撐就是信心兩字。

目前超發的大量貨幣若真的進入實體經濟
通膨馬上來臨,但好處是除非國家破產.
否則這些超發的貨幣不會大規模憑空消失。

但各國政府在阮囊羞澀的情況下,只能一邊印鈔一邊堤防通膨爆發。
於是有意無意地將這一大堆鈔票推進各種衍生性金融場品市場

但這些市場全都是能買空賣空的信用交易市場
只要有源源不絕的資金湧入,那市場只會一面倒的樂觀..

於是政府債務堆越高,股價指數就能堆更高..

但隨著國家債務增加,市場對貨幣的信心就會越少..

有沒有想過,這些越來越高的的指數居然是靠著對貨幣日間薄弱的信心來支撐。


各國公債越來越多, 金融指數越來越高, 對貨幣的信心越來越少...

偏偏信心又是公債與金融指數最終的支撐....



最後能剩下什麼???
nanno wrote:

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自從美金

支撐貨幣的最重要的不是信心,而是還債能力。

以日本為例,公債約是GDP 的240%,公債只要價格一跌,殖利率稍微上升 ,還債就會更困難。新的債券利率也會跟著上升,各種利率都會跟著上升。
empirepenguin wrote:
支撐貨幣的最重要的不.

還債能力..(恕刪)


還債能力的確是整體貨幣信用機制的關鍵之一.

總得要還得起債才能讓金主有信心去投資公債...

不過歷史上有太多案例是信心崩盤所造成的。
即使還債能力還在,但面對深不見底的虧空時還是能讓信心崩盤。

08年的金融海嘯就是。



目前用債務換取指數成長的做法是標準的飲鴆止渴。

FED沒昏頭的話
很快就會結束這種高風險成長法。

當然QE退場時免不了將有一波震盪....

單單這波退場震盪.
個人就不認為台灣房市股市能撐得住。
24年前的新聞,標題一字沒改 放到今天還是新聞

魚樂汝知否?


好文!

lml640707 wrote:
中肯的分析謝謝大大...(恕刪)

shortman wrote:
想請問民國八十年代 ...(恕刪)


那陣子法拍超多,新店山上建案跟基隆很多大建案都灰頭土臉....是不是這樣還請前輩解惑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