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rtman wrote:民國八十年代 房地產套牢那些人小弟我說的是個人 不是公司會將房地產丟給銀行??? 還是自己默默的去繳房貸??? 我87年想買房時, 賣房的屋主是個工作幾年買房的年輕人房價下跌約25%, 他的頭款都賠光了我問他為何要賣, 他無奈的說砍掉重練我沒有買房價之後又跌了4年, 然後約7年後回到賣的價錢, 10年後回到買的價錢若這是一般人說的, 房子怎樣放都會漲我寧可不要撐這10年我是在921後3個月買了個鋼骨屋, 隔幾年又買一戶, 然後找市場氛圍最好時出脫我認為目前的房價, 從理論上的房價/所得比, 房價/租金比來看, 都比80年代嚴重得多房子不是不能買, 而是要看你買的點網上很多神人, 買在10年前, 5年前(sorry, 我也參與兩棟)但這跟目前才要買房是完全不同的立足點對於一些長期的利空因子, 如人口紅利等, 你一定要放在心裡因為買房的是人, 人的數量與結構改變, 一定影響房價是正面還是負面? 可以用其他因子來緩減, 但是改變不了這負向因子的方向只是有些因子還沒到發酵的時點且房子是"長期"的投資, 或是不說投資, 說資產持有好了你要考量的絕對不是目前這兩年的氛圍從我的經驗, 從歷史來看居高思危但從歷史來看, 這樣不人云亦云的人, 應該是少數市場充斥資訊錯誤的不對稱, 至少你要懂得判讀千萬不要用報紙的資訊來看房市因為這都充滿了預期, 創造出來的預期..何況報上的資訊十則有五則是一讀就知道錯, 剩下五則有三則解讀的角度錯...請看政府公佈的實價登錄與移轉棟數就好, 用季比較或年比較才不會有資訊解讀錯誤其他莊家說的看看就好如北市房產增溫, 增的是啥麼溫, 比上月增加, 但比上季減少, 比去年減少更多結果被建商買通, 或是只看建商與房仲新聞稿的記者, 寫的就是增溫而以事實上, 台北市目前的一般房,也就是約2000萬的房, 交易量創新低套房能撐房市嗎一個簡單的價格波動, 連續同方向愈久, 往另個方向的機率就日漸增高也就是說, 5年前, 3年前, 現在, 你看多房價的風險是不同的, 是漸增的5年前, 3年前 現在看空的, 贏的機率也是不同所以, 我當然不是一路看多或空, 也不認為自己判斷的轉折點會抓得多準, 因為我也不是抓得到轉折的神人不過, 我是很相信, 從數學上, 從簡單的乖離率上, 有一定的中期贏面你可以抓的是以後可不可以見到比現在低的價格?房價在乖離率大的超漲或超跌時點, 你用怎樣的理論都解釋不清但是請別忘了這乖離率大的收斂效果!要跌時, 也是怎樣的利多理論都解釋不清如果你有好幾棟房, 恭喜, 不過要多想想了, 想持續持有, 去美國幾個主要大城買, 風險都比在台灣買低我永遠記得, 78年時, 股市上萬點, 當時華爾街日報說台灣的股市泡沫根本沒人在聽台灣的房市, 最近國外媒體也給警告, 我看多數人也沒在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