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自住沒差? --客觀論

自住沒差? 長期投資沒差 ?都不用管價格嗎? 如果當年買"和申堂" 999的人不知是否會說長期投資沒差只是錢沒了.
房價漲漲跌跌很正常

不要老是講萬一買40

5年以後別人買35會很幹(假設30坪每坪差5萬總共差150萬,每月多付利息也不過2500元)

怎麼不說5年以後別人買45呢?

除非你對房價趨勢有很大的把握

不然

"在財務充裕下,自住沒差"是對的

這句話有兩個前提

1你以後賣屋是為了換屋,不會為了換現金賣屋

2你的貸款負擔不大,可以笑看房價漲跌

或許再加一個假設

"沒有人能預測房價"

當然

如果你

1貸款壓力很大必需要賭相對低價才進場(你也不一定賭的到)

2你是房地場趨勢大師但是買屋是要自住(恭喜你)

3你常常需要週轉換現金

那自住的確有差



讓錢工作,讓愛自由
不要老是講萬一買40

5年以後別人買35會很幹(假設30坪每坪差5萬總共差150萬,每月多付利息也不過2500元)

利息是只要多2500但有把本金部份列入考慮嗎
如果用自住沒差的觀點 五年後45萬對自住不作買賣的有差嗎?當然沒差因為除非有換屋需求不會去交易
但是初期的購置成本就差很多了 僅只考慮利息部分會不會有點失真
對於投資客來說這些利息當然沒差因為持有時間不會太長(如果可以在兩三年內脫手的話)


這句話有兩個前提

1你以後賣屋是為了換屋,不會為了換現金賣屋

但是在景氣相對低檔 房價修正不符合多數人預期時 是否有差?
以例子來說差一百五十萬 光是考慮本金部分就差很多了


2你的貸款負擔不大,可以笑看房價漲跌

房貸負擔跟總價有關 假設1000萬 跟 1150萬 相對來說負擔當然增加
利息只是一個其中一個考量點 請把本金負擔列入考慮


或許再加一個假設

"沒有人能預測房價"

沒有人能預測房價 但是當景氣低檔時 相對高的房價 甚至處於高檔基準的房價 是否還有下修空間 這個關乎個人判斷了

當然

如果你

1貸款壓力很大必需要賭相對低價才進場(你也不一定賭的到)

但是你不需要賭相對低價 而可以等到情況相對明朗去買到相對合理價位

2你是房地場趨勢大師但是買屋是要自住(恭喜你)

如果是房地產趨勢大師 那就可以去當投資客 如果是投資客買屋當然不會只為了自住

3你常常需要週轉換現金

常常需要週轉現金 正常來說並不太屬於為了買間房子讓家人有房子住的人群

那自住的確有差

不管怎麼說有價格差異就是有差
請你把沒買屋自住而付出去的租金成本也列入考慮

說真的

5年後跌5萬還是有人說貴還會跌

5年後漲5萬還是有人說貴應該跌(如果你對房價的預測很有信心當我沒說)

不如把這個因素去掉

承認自己算不準房價

以自己的需要(比如自住)

以實用性

財務充裕下(每月本息均攤不要超過收入1/3)

來考慮這複雜的問題

這叫以逸待勞

PS大部分投資客也算不準房價,你太看得起投資客了,多頭時大家都賺錢看不出真本事,空頭時誰能全身而退才是本事
讓錢工作,讓愛自由
每位購屋者(自住)都在等低點
但誰能精準判斷呢?
就算價格符合.還要問家人.挑座向.問地理師.問銀行貸款.
等問完之後.
再觀望一陣子.看會不會更低
但在同時.好物件也別人也買走了

我要賺錢 wrote:
每位購屋者(自住)都...(恕刪)


好物件的定義每個人不一樣 請問你怎麼定義我的好物件
你賣掉的對我來說可能根本是雞肋
請問你買房子不需要跟家人討論 不需要考慮任何因素?
你買菜嗎? 還是買幾千塊的東西?
對於大部分的受薪階級來說本來就可能是他這輩子的最大支出 當然需要考慮
買房子有緣分有實力 好物件被挑走了 就會有下一個好物件
每個價位段的產品都有他的消費群...每個消費群有它自身的判斷跟需求
請你把沒買屋自住而付出去的租金成本也列入考慮

說真的

5年後跌5萬還是有人說貴還會跌

5年後漲5萬還是有人說貴應該跌(如果你對房價的預測很有信心當我沒說)

不如把這個因素去掉

承認自己算不準房價

房價如果可以算 那就厲害了,算的出來可以去當投資大師
趨勢可以分析判斷沒人一定準 巴菲特都看不準股災 誰會准
沒人否認自己算不準房價 可是可以選擇出手時機


以自己的需要(比如自住)

以實用性

財務充裕下(每月本息均攤不要超過收入1/3)

來考慮這複雜的問題

這叫以逸待勞

如果要考慮到上面這些東西 大部分都牽涉到錢
自住人數 房子大小 財務(本金金額付出的多寡對財務影響很大)
購屋可能是大部分的人這輩子的最大支出 當然需要用功 一下就被好物件 自住沒差這種論點說服了
只能說太不用功 好物件沒了 就沒了~~~


PS大部分投資客也算不準房價,你太看得起投資客了,多頭時大家都賺錢看不出真本事,空頭時誰能全身而退才是本事

投資客當然沒有一定準 如果這樣那投資客太好當了 如果你是投資客理所當然對價格 地段 趨勢 會比一般人敏感
獲得的資訊也會比一般受薪階級來的多 當你資訊相對充足
做出對的判斷的機率當然相對比較高 就跟大部分投資股票的人不一定準一樣
空頭時 也許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有人靠空頭賺錢 有人靠多頭賺錢 這好像沒什麼好訝異的


shiweilin wrote:
假設屋主很理性地以較合理的價格買入一間房子買價1000萬
因為自住10年後想換屋賣掉此屋1100萬
此時買主賺了100萬價差

但如果以自住沒差的心態在此屋房價還在高點時以1200萬買入
自住10年後想換屋賣掉此屋1100萬
此時買主變成賠了100萬價差

結論:自住有沒有差?? 真的有差


你的假設出現了許多問題:

1. 以過去長期(台北都會區)的經驗,10年前買10年後賣,房子即使考慮折舊,差價幾乎還都是賺的,就算當初買貴了也是如此,所以不太可能變成賺100萬和賠100萬的情形,比較可能變成賺200萬和賺250萬的差別

2. 以常例來看,1000萬行情的房子,買貴可能比合理價多花50萬,比較不會多花到200萬(特別是在1-2年的時間內),所以才會有我1.中的比喻

3. 買合理價10年後賺250萬,買貴10年後只賺200萬,中間差了50萬,這50萬如果是一年內產生的那差很大,但十年差50萬=>大概就只是每個月多定期定額2000元買基金的差別

4. 如果太著眼於價格的結果,可能變成多花了租金在租房子上,甚至於因為沒買、不敢買而沒有產生資產累積賺到長期價差的結果。

所以"自住比較沒差"這句話是真的,不是房仲業者講的,連空頭總司令張金鶚也都說過。
當然反過來,如果放在短線投資來講,結論就完全不同了。(所以短期投資角度的話真的要對房價比較敏感,而"長期自住真的比較沒差")
你的假設出現了許多問題:

1. 以過去長期(台北都會區)的經驗,10年前買10年後賣,房子即使考慮折舊,差價幾乎還都是賺的,就算當初買貴了也是如此,所以不太可能變成賺100萬和賠100萬的情形,比較可能變成賺200萬和賺250萬的差別

首先這是以自住的觀點出發來看 如果自住交易的機率就不高 拿我家來說吧 我住了二十年 並沒有打算要賣
因為有感情了 雖然房子有點老 所以你說的十年 十年後 這點並沒有考慮 賺兩百萬 或是兩百五十萬
也許也該把物價年增率或是其他因素列入考慮 十年後的兩百萬也不會是現在的兩百萬
這部分太複雜了我想就不需要討論了


2. 以常例來看,1000萬行情的房子,買貴可能比合理價多花50萬,比較不會多花到200萬(特別是在1-2年的時間內),所以才會有我1.中的比喻

我說說我從去年六月開始看看到現在的經驗吧 幾個相同物件到現在都還沒出脫 價差老實說光是開價 已經超過你說的五十萬....我的比喻只是針對上面說的一百五十萬去做比擬,,我的例子1年不到就差超過你說的1.比喻


3. 買合理價10年後賺250萬,買貴10年後只賺200萬,中間差了50萬,這50萬如果是一年內產生的那差很大,但十年差50萬=>大概就只是每個月多定期定額2000元買基金的差別

關於這種算法也許可以細細討論 每個人的觀點不同 撇開金融風暴 如果我不以房產為主要的投資標的
似乎不須著重在自住房產的投資報酬率來看 這篇討論的是自住 不是投資


4. 如果太著眼於價格的結果,可能變成多花了租金在租房子上,甚至於因為沒買、不敢買而沒有產生資產累積賺到長期價差的結果。

自住的房子 似乎跟你說的沒關係 因為不是投資所以資產累積效應對我個人來說沒差
照你的觀點就是買了就會賺 這個觀點好像跟前幾年買股票 有隨時買 隨便買 不要賣的論點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要考量租屋成本 或是購屋 可能要針對租房子的人自己去考慮 小弟我並沒有這種問題 所以也沒有去花腦袋思考那個問題


所以"自住比較沒差"這句話是真的,不是房仲業者講的,連空頭總司令張金鶚也都說過。
當然反過來,如果放在短線投資來講,結論就完全不同了。(所以短期投資角度的話真的要對房價比較敏感,而"長期自住真的比較沒差")

我去年買某間我看到的房子開價 一千兩百萬 跟今年 我再看同樣的房子一千一百萬 ( 開價尚未出價)
同樣物件 一樣要長期自住 我不需要投資房產 因為其他投資為主...
我認為對我來說有差 小弟收入算還可以 年薪七位數以上 受薪階級 差一百萬對我來說很多....



用今年來對比去年不知道的事?去年次級房貸爆發前有多少人預測到~今年就算買到低價~萬一明年或更以後戰爭或什麼的又造成一波跌價~那這又該怎麼說~有需要能負擔當然也要精打細算~但是一昧來用去年來說今年就很奇怪了~那乾脆不買就好了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