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weilin wrote:
我在找房子時對於30%以上的公設比也是覺得不敢恭維
但......
台灣整體的戶外公共品質就是靠這30%了
否則,大家都是房屋裡很漂亮....房屋外就很殘破啊.(恕刪)
公設是指有遮敝的公共分攤之室內空間, 如大廳, 梯廳, 逃生梯, 健身房, 室內電影院/SPA等
基地的空地面積不是公設唷,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中庭花園和公設比是無關的
原先公共設施的規定是站在安全, 消防, 等考量所規劃, 立意良善
但許多業者為了要降低成本, 虛設大量的公設, 甚至某些黑心建商竟把把車道面積灌進公設內給大家分
所以有些新大樓公設可以大到33% (很多只是帳面, 實際高達40%), 有些確不用 20%
試問公設建坪單價比較高還是室內實際居住的建坪單價高 ? 答案已顯而易見 !
但可悲的是在建商與銷售人員不斷 "教育"之下, 25%還算低公設, 這對嗎 ?
而且公設你可能不會常使用他, 但你一定會不斷花錢保養他 !
所以我建議政府應該要推動
1. 房屋銷售時應明確標示室內居住與非室內之面積而非百分比
2. 推動實坪虛坪單價分離制, 有人說這樣建商會把實坪單價提高, 沒問題 ! 大家遵照市場機制
是消費者妥協或建商到時自然會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