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這個時間點的價格??


以下言論純屬個人心得分享,

任何對於後市預測之言論,與尹啟銘部長之言『股市上兩萬點』一樣,都是開玩笑的,

經濟預測與『六三三』同,皆為選舉語言。

讀者須謹記部長李樹德之提醒『投資人要為自己的錢負責』

網路言論與執政團隊宣傳一樣,切勿當真。

當你繼續往下閱讀時,代表你已經完全了解以上提醒。


Behonest wrote:
Ans:* 較精華-...(恕刪)

我怎麼又覺得~又是一個自住好像沒差的味道?
再把我以前的資料拿出來並且補齊!(紅色部份就是增加+要注意的!)
=============
嬰兒出生人口!
七 十年 1981 414,069
九十七年=2008 22w
===================
戶數(戶) ===7,576,211 97年第2季
住宅存量(宅)= 7,716,698 97年第2季

======================
東京:人口密集度,繁華程度,捷運,鐵路系統,經濟便利性,環境關注程度應該比台北要好一點點吧?之前熱鬧的時候(1990~1992),他的房租以22平來說,大概11萬台幣,現在剩下四萬。。之前2005~2006的時候~有上漲~不過2007最高到4.5~5萬。。(ps:簡單來說,舉個例子,東京好些區域的實際上就是房價從六千萬日幣變成三千萬日幣(五折。。算ok),可憐的上班族還是要去付總價六千萬的房子的貸款,就算要賣掉,還得認賠三千萬,如果他這二十年都是租房子的話,就算每個月租金3.5W日幣(11w台幣),一年42w日幣,二十年就840w,好像也賠不到那麼多?!然後把當初的錢,在拿來買租的房子,好像還賺兩千一百萬日幣的樣子?)(日本一般普通上班族,年薪平均四百多萬~給他算六百好了。。光是房價的差異,就要把他人生活生生比別人少最少三年半。。。因為要不吃不喝才能賺到差價,)

另外,以長期自住為前提來買房子的,價格和時點相對不是那麼重要,經濟能力才是重點。想問問,台灣大學生畢業,去年的薪水跟十一年前有提昇多少?(以十年來作個基期的比較,應該不算是短期了吧?或者對某些人來說百年才是長期。。但是我好像活不了兩百年。。。十年,可能已經超過我人生的10%了)(大家覺得未來的景氣如何?)(恩,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要邁向國人平均年薪三萬美金前進的!)

如果薪水十年沒變化太大,而房價增加太多,那我想經濟能力就是重點!也代表著,現在不是一般人可以買房子的好時機,因為兩者之間,比例相差過於懸殊,正常來說,應該是年所得的4~6倍(LA),最高也就是七倍(倫敦)才對。。台北人的月所得平均我記得是5.5萬(?)這樣的話,年薪66W,房子應該就是要四百萬有找才對。。。

如果要比較高房價,請記得帶上他的便利性,國際化程度,周圍設施。。我想,周遭來看,香港,北京,上海,應該會輸給東京的。。。另外,日本跟我們相似的原因是,他們是高度老人化社會,我們是老人化社會。。我們的人口結構跟他們很類似,跟大陸,香港不類似!大陸根據人口結構,最少要到2030年才開始有可能走到我們的地步

如果要喊自住沒有差別,我們來用板橋得來舉例好了!

之前2008年有聽過人家在喊一坪要五十萬。。。。真的!!假設總評數五十平

好~假設A在那時候買進,現在打八折,也就是說40W

當初是50x50=2500,現在是40x50=2000,中間差了五百萬。假設都是一樣要付20年代款好了,在假設頭期款一千萬(以下用YAHOO的房地產的那個計算機去算的)
也就是說,剩下的1500,1000經過二十年來付款,分別一共要付
1500w
您的還款總額(本金加利息)為17,473,207元--->利息2473207元
1000w
您的還款總額(本金加利息)為11,648,808元---->利息1648808元
* 貸款金額:10,000,000元
* 貸款年限:20年
* 寬限期:1年(期限內僅償還利息,第2年第1個月開始攤還本金)
* 第1年第1個月~第1年第12個月,利率1.5%,每月需償還:12,500元
* 第2年第1個月~第20年第12個月,利率1.5%,每月需償還:50,434元

在付款總額相差五百萬的情形下,兩者利息相差八十萬,也就是說差不多六百萬。。。就算你去租那邊的房子好了。。每個月兩萬的租金,一年24w,20年後也才480萬(20y都是在最高點!)(為何說是最高點,因為人口出生率!),如果你把所有錢都存起來,存款一共兩千萬(也假設20年後的房價是一坪四十萬),二十年後~再去買那動房屋,$$全部繳完,你有了房子,還賺了100W以上,當然~2000w你要還算上你存款的利息,假設一年利息1%。。。。第一年存款100W,每年存一百萬,第一比錢會有20W利息,第二比會有19w利息,以此類推,存款利息有210W,在加上你有2000W存款,實際上2210W是你的錢,也就是說,你賺了三百萬以上。。。


台灣在全世界192個聯合國會員國/240個政治實體中生育率排名第188名/出生率排名第169名,超過65歲的人口占9.6%

我們來想想,根據出生的人,三十年後他們長大之後=1981出生的人(四十四萬人),當他們現在買了房子,以後想要賣給別人的時候,有那麼多人可以來接手嗎?1981出生的小孩,假設現在買房子然後在30年後,應該58歲,他的小孩,假設是 2008出生的(二十二萬人),搞不好都可以不用買房子了,。因為人口跟1981相比,就算2008出生的男女比例都是1:1然後,每個男女都剛好結婚也需要房子。可是你想想,難道爸媽不會把房子留給他們?。。。(1981的男女都結婚了,組成的家庭戶數也才差不多等於2008出生的人。。。每個家庭只生一個小孩,算適合理的吧?1981的人所組成的家庭有個房子,應該OK吧?那如果每個家庭有個房子,意味著,2008出生的小孩,每個人的父母都有房子,2008出生的小孩~如果結婚,理論上應該是一男一女,分別來自一個家庭,剛好男女雙方都有長輩留下來的房子!)你覺得,他們有需要去買房子嗎?或者,以後的賣壓如何?當然啦,這個是全台的分析,不是區域的,我還是認為區域的一定有比較好得,就像台北市。。。就像地保。。就像敦仁。。。但是,那個是屬於普羅大眾的?是平均值?
=============================================
以上言論純屬個人心得分享,

任何對於後市預測之言論,與尹啟銘部長之言『股市上兩萬點』一樣,都是開玩笑的,

經濟預測與『六三三』同,皆為選舉語言。

讀者須謹記部長李樹德之提醒『投資人要為自己的錢負責』

網路言論與執政團隊宣傳一樣,切勿當真。

當你閱讀時,代表你已經完全了解以上提醒。
==========================================
我相信卡不顛大大應該有更多詳細的數據可以提出來證明,台灣十幾年來的走向。。。。因為他是實戰派+市場派,我是從去年暑假才開始接觸,短短半年,經驗太少,跟卡大之間差距不可言喻。。。
我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想喊房價會狂飆的。。。一p三百萬。。如果你不介意。。。我願意弄台北的房子賣給你,給你打六折。。不,五折也行。一坪只要你一百五十萬。。你能否有多少,吃下多少?統統都給你喔!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以上都是玩笑話,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Behonest wrote:
我認為:以投資為前提來買房子的,要特別注意房價高低和時點;以長期自住為前提來買房子的,價格和時點相對不是那麼重要,經濟能力才是重點。

為什麼呢? 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前面引用你最極端的情形:1992年房市泡沫最高點(坦白講,那次的泡沫比這次嚴重多了)買入新屋長期自住,到了2002、2003年房市最低點時以10年中古屋條件賣掉,這10年含折舊也不過跌個2成(同期間比較,新屋則是幾乎沒跌到),整個"自住過程"房屋資產年平均跌價還不到2%
...(恕刪)


1. 買來自住不考慮價格和時點?
錯!房屋又不是一棟50元,要買就買...
近來房仲業者怎麼一直哀嚎說市場觀望氣氛濃厚?成交困難?難不成是投機客想半天都在觀望嗎?
(連食品漲價都會有移轉消費的效應了,那個"研究"房地產的斗膽說房屋的價格和自住的需求無關...是真的有在研究嗎?)

2. 哪裡有"自住過程"的房價統計這種東西?有得分享給大家會很感謝的

3. 1992年的房市泡沫比現在嚴重?
這話怎麼解釋?價格和所得比嗎?別忘記還要考慮供給面,1991年雖然房市泡沫,但房市的供給量卻沒有出現超大現象

這次的泡沫,同時存在著「高房價」、「高供給量」、「經濟前所未有的下滑」....威力之強,絕對前所未見,1991年的泡沫會比這次大?恐怕大家要小心修正...

PS:
顏炳立2008年評論4月評論張金鶚
================================
他相信「市場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話就下來」,「一個學者的影響力還不足以撼動房市」。他舉張金鶚去年就預測市場會修正為例,現在市場也沒有下來,因為「市場自然會決定價格」。
================================
時至今日,勝負立判...

但張金鶚也沒有得滿分...因為他僅依照大家過去的經濟表現來預測,沒想到這次經濟嚴重下滑,房價的泡沫這下大得深不可測了...
我不認為可以用人口的成長率來預測都市房市的價位高低或未來走向,城市人口的變化太快,而以鄉村的人口流走率,我認為還是其他不管是經濟指標也好,或硬體交通建設,會比較符合樓市走向.
以下言論純屬個人心得分享,

任何對於後市預測之言論,與尹啟銘部長之言『股市上兩萬點』一樣,都是開玩笑的,

經濟預測與『六三三』同,皆為選舉語言。

讀者須謹記部長李樹德之提醒『投資人要為自己的錢負責』

網路言論與執政團隊宣傳一樣,切勿當真。

當你繼續往下閱讀時,代表你已經完全了解以上提醒。

azui busasa wrote:
我不認為可以用人口的...(恕刪)


首先,我用的是總人口,還有總出生,不是光光台北,另外,都市的房價平均價格比較高!所以在那邊買房子比較是問題。。鄉下的話,大概五百萬就可以買到透天獨棟的別墅了!對於那種三伍百萬就可以搞定的,我想,房子應該比較不會是大問題。。。畢竟,就算背負房貸也才背個2~4百萬。。。都市的話,可能隨便就要我說得數字的兩倍。。

比較便宜,比較能去負擔,那麼就不會是大問題,我想,也不需要很熱烈去討論。。ps~我才碰半年。。。唉~菜鳥一個~需要大家多指點啊!

050年 台灣每10人就有4老人 * 2007-09-07工商時報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昨日指出,受生育率下滑,台灣人口全球排名由二千年的第四十七降至今年的第四十九,至二○五○年預測將跌破二千萬人,換言之,未來四十三年將大減一八%,此一人口減幅不但居四小龍之冠,也是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人口下滑國家,這是一項警訊。

經建會引述美國人口資料局最新資料指出,二○○七年全球人口總數估計達六十六億人,較上年增七千萬人,其中以印度及奈及利亞各增一千萬人居冠,中國增七百萬人次之,台灣僅增七萬七千人,人口成長率○.三%,遠低於全球人口成長率一.二%。
============
2050年 我人口降到1890萬 2008年六月卅日 "聯合報"
================
用最簡單的方式算一下家庭總戶數,三人為一個家庭,1890/3=630W,

時間 戶數(戶) 戶量(人/戶) 人口數(人) 出生(人) 死亡(人) 住宅存量(宅數)
89Q1 6562307 3.37 22134777 72564 34635 6913699
97Q3 7630590 3.02 23007737 46977 33723 7742564
============================
我們現在最少有770W個房子。。。。以後家庭戶數是630W。。。中間的140W不曉得會怎樣?
我是菜鳥,不曉得要怎樣衝到一坪三百萬!希望那些喊說房子長期往上的人,能夠教教我,指點一下!
不過~我相信那些董事長們,我們要上看台股九萬點!國民年收入要六萬美金!超英趕美!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以上都是玩笑話,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GOD希 wrote:
以下言論純屬個人心得...(恕刪)



請試著回答我下列幾個問題:

1. 臺灣在1992年房市飆到最高點下來的那段5、6年調整過程中,住宅存量有多少? 餘屋有多少? (應該比現在高出太多了吧?) 請問2002年以來這波房市大多頭怎麼還會發生? 北部地區(特別是大台北)的房價有沒有超過那波高點? (應該是大幅超過吧?)

2. 少子化的現象什麼時候開始? (這應該是"過去五十年來一直都在進行"的現象吧?) 結果房價呢? 你有沒有考慮到每戶人口長期降低的趨勢?(人口就算減少,戶數不見得要減少) 有沒有考慮到每人的居住面積在增加的趨勢?(不夠住要換屋...)

3. 日本九O年代的地產泡沫前飆漲了多少? 當時都會區住宅的每坪單價多少?  90年代日本雖然因資產泡沫+長期通貨緊縮而使房價以日圓計算至少腰斬,但這個過程日圓相對國際主要貨幣漲了多少?

另外,日本是目前全球曾"唯一"發生長期通貨緊縮(其實也伴隨日圓過去長期升值的因素)的國家,適合被因此簡單套用在臺灣嗎?

4. 你假設每月2w的租金就可以租到2000w的房子? 這個假設合理嗎? 用不合理的假設來論斷買不如租?

5. 你假設2500w跌到2000w,那為什麼就排除若干年(長期自住)後漲到3000、4000w以上? 如果都用租的話,那資產增值的效果你就不考慮,只考慮跌價效果?

(我覺得你根本沒把我對於"長期自住"和"短期投資"間的差異性概念看清楚)


最後我要提醒你,不要過份相信"貨幣"(特別是單一貨幣)這個東西,某種程度你要去體會"實體資產"的概念。
譬如你似乎完全不相信台北會有房價從100w/p漲到300w/p的可能性,我卻認為當台北有一天房價從100w/p漲到300w/p時,不見得是"房子變得值錢了",而是"錢變得不值錢了"!




sycee2008 wrote:
1. 買來自住不考慮........那個"研究"房地產的斗膽說房屋的價格和自住的需求無關...是真的有在研究嗎?..........哪裡有"自住過程"的房價統計這種東西?有得分享給大家會很感謝的...........1992年的房市泡沫比現在嚴重?
這話怎麼解釋?價格和所得比嗎?別忘記還要考慮供給面,1991年雖然房市泡沫,但房市的供給量卻沒有出現超大現象............


1. 把我前面(即下面)的話看清楚點再來下comment.....

我認為:以投資為前提來買房子的,要特別注意房價高低和時點;以長期自住為前提來買房子的,價格和時點相對不是那麼重要,經濟能力才是重點。


2. ”自住過程"的房屋資產變化---房屋從買入自住到賣出這兩個時間點的總價變化 (這麼白話還要我解釋? 你想得太複雜了吧?!)

3. 你居然不知道1992年下來那波的餘屋遠高於現在這種"基本常識"? 那你知不知道1988-1992那波飆漲的"幅度"與"廣度"都遠高於這波? 房價所得比還要老用"大學生的薪資"來"斷章取義"比嗎? 那高所得者呢?

Behonest wrote:
1. 把我前面(即下面)的話看清楚點再來下comment.....

我認為:以投資為前提來買房子的,要特別注意房價高低和時點;以長期自住為前提來買房子的,價格和時點相對不是那麼重要,經濟能力才是重點。


2. ”自住過程"的房屋資產變化---房屋從買入自住到賣出這兩個時間點的總價變化 (這麼白話還要我解釋? 你想得太複雜了吧?!)

3. 你居然不知道1992年下來那波的餘屋遠高於現在這種"基本常識"? 那你知不知道1988-1992那波飆漲的"幅度"與"廣度"都遠高於這波? 房價所得比還要老用"大學生的薪資"來"斷章取義"比嗎? 那高所得者呢?


哈~常識...那大家來談常識吧

1. 不管是長期自住或投資,都需要考量價格...
經濟能力夠也不會想要花冤枉錢,不然高價商品為何也會有價格戰或優惠措施(現在的進口車,一堆都在強打優惠措施...更何況房子)

有錢人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清楚該怎樣賺錢以及不該亂花錢,如果以為有錢人就該不顧價格波動跳入,那是你一廂情願的幻想(醒醒吧...如果你自認為有一種特殊的需求可以打破經濟學供需理論,那你應該拿諾貝爾經濟學獎了...但我建議你的高論還是小聲一點別到01以為的地方說)

連食品價格都會影響消費需求了,房價的波動居然會被大家無視...這還不夠胡鬧嗎?

2. 買入自住到賣出...哈~這話和投資買入到賣出有差別嗎?1991年買一間先自主,1994年搬去別間,原先那一間出租,1998年賣出,這樣算自住還是投資啊...請你用白話文回答吧(那投資客之所以虧錢,就是賣出前忘記搬進去住一晚了...

3. 1991年的時候,美國正好從經濟的低潮往上攀升,台灣雖然面臨經濟泡沫破面,但以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小泡沫是有辦法透過產業升級而迅速復原的(好比SARS只影響亞洲一些小國而已);這次的泡沫和以往不同的在於,台灣連過去賴以為生的救命繩索都斷了,別說產業政策錯誤,什麼產業才是賺錢的,目前根本找不太到,(政府這下才發現過去他們的撇步完全失效...)多重打擊下,房市的泡沫化將會比過去嚴重

4. 1991年的泡沫程度,按照張教授的研究,確實比2007年來得高,但是經過2008年的大衝擊,不僅價格乖離程度增加,實質需求也將嚴重下滑(此即2007年底陳教授所說的"實質需求將因為心理因素而遞延",按照廣義的餘屋定義,沒有賣出去的都算餘屋...而內政部的研究資料卻顯示,1993年起,餘屋數量一直持續增加,直到1997年才穩定下來,亦即當初的房價泡沫化,是價格過高導致崩跌,而後持續推出的建案因為需求遞延而沒有人買成為餘屋,張教授的研究資料也有相同的結論...這算知識,不算常識,饒了你好了);如果自認1991年的區域小泡沫和2008年的全球大泡沫可以相比,那只能建議那些人多看廣一點了(總有人颱風天想去海邊玩,我能說什麼呢)
Behonest wrote:
最後我要提醒你,不要過份相信"貨幣"(特別是單一貨幣)這個東西,某種程度你要去體會"實體資產"的概念。
...(恕刪)


真巧,有兩個帳號同時在挑戰貨幣的概念?這是哪一老闆最近開始要他員工對外的宣傳嗎?何不提出自己的完整論述呢...(不要一直等人家教吧...主動一點好嗎)

你的回覆內容僅有一堆問號,而沒有自己的數據...這麼偷懶的人,說話還能相信嗎
以下言論純屬個人心得分享,

任何對於後市預測之言論,與尹啟銘部長之言『股市上兩萬點』一樣,都是開玩笑的,

經濟預測與『六三三』同,皆為選舉語言。

讀者須謹記部長李樹德之提醒『投資人要為自己的錢負責』

網路言論與執政團隊宣傳一樣,切勿當真。

當你繼續往下閱讀時,代表你已經完全了解以上提醒。

Behonest wrote:
1. 臺灣在1992年房市飆到最高點下來的那段5、6年調整過程中,住宅存量有多少? 餘屋有多少? (應該比現在高出太多了吧?) 請問2002年以來這波房市大多頭怎麼還會發生? 北部地區(特別是大台北)的房價有沒有超過那波高點? (應該是大幅超過吧?)

2.你居然不知道1992年下來那波的餘屋遠高於現在這種"基本常識"?


1991/01====本月住宅存量數,本月家庭戶數
台灣地區======5,079,217===5,103,030
1991/12====本月住宅存量數,本月家庭戶數
台灣地區 ==== 5,142,197 == 5,216,612
1993/01====本月住宅存量數,本月家庭戶數
台灣地區==== 5,263,541 ===5,352,117
1994/01====本月住宅存量數,本月家庭戶數
台灣地區==== 5,411,242===5,490,646
1995/01====本月住宅存量數,本月家庭戶數
台灣地區==== 5,608,798===5,645,453
============================
懶得繼續列表。。。但是,那幾年。。。是家庭戶數太多,房子太少![red]所以你的基本常識是完全是錯誤的。。餘屋?別傻了[/red]

另外:台北家庭數太多,房子過少,這是他房價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政經地位雖然很重要,但是我盡量只以數據來說話,這種冰冷的數字,比較沒有爭議)
2003/01====本月住宅存量數=本月家庭戶數
台灣地區 838,486 914,716


然後,2002的多頭,是因為1.全球經濟已經聯繫的比以前緊!fed主席降息製造泡沫,讓遊資氾濫,也讓我們的主要出口以及終端消費國(美國)有很多錢去浪費。。。台灣電子業(佔了超過我國出口50%以上的出口)賺錢。。下面的應該就不用說了。。。。
2.那波多頭。。。不只美國,歐洲,大陸統統都有!甚至連日本在2004開始也慢慢扭轉通縮局面。。2005~2006還漲價。。

Behonest wrote:少子化的現象什麼時候開始?


這樣說吧,重點是在人口負成長。。。。假設台灣人口以前是每年成長10%進行,到了20年後,卻變成0%成長,那麼這段期間就算是少子化。。房價還是有支撐的理由。。。因為人口總數一直增加!反而是當他20年後,由0%變成-10%的時候,房價沒有支撐的理由了!因為。。理論上一個家庭只會住一間房子!很不幸的。。台灣要到我後面說得那個步驟了!這也是我要說,房價以你們長期眼光來看,真的沒辦法長期上去!

Behonest wrote:日本九O年代的地產泡沫前飆漲了多少? 當時都會區住宅的每坪單價多少?  90年代日本雖然因資產泡沫+長期通貨緊縮而使房價以日圓計算至少腰斬,但這個過程日圓相對國際主要貨幣漲了多少?


我只想弱弱的說。。。日本匯率對於在國外生活,或者要出國的才有意義。。如果都是要在本國生活,升貶,沒太大意義,反而是物價的變動會有影響!日本當初房價在90年代初達到高點。。再來一路跳水。。。在那時候買房子的人才是最大受害者。。。因為他們領得薪水適用日圓計價的!不是美元。。。(還有你這個論點真的有點搞不懂。。買房子的時候,房價腰斬就是腰斬,當初買房的人的損失,事實在的!他的薪水是日圓計價的,薪水也不會因此狂升狂貶吧?)
btw
廣場協議以前,盡管日元升值,但是幅度並不很大。廣場協議以後,在1985-1987年短短的3年時間裏,日元升值 75%。匯率的調整要求原來在貿易品部門的投資大量轉向非貿易品部門。日本儲蓄率非常高,高儲蓄率同時也支撐著非常高的投資率。當貿易品部門突然難以為巨大的資本創造利潤時,資本流向何處呢?日本國內金融市場難以在短時間內為這些過剩資本找到合理的出路,于是,大量資本涌向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一觸即發。緊要關頭,迫于日元升值壓力的日本貨幣當局又一次大幅下調利率,希望能緩解日元升值壓力,同時也希望借此減少匯率升值帶給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但擴張貨幣政策還是沒有改變日元升值的趨勢,相反地,低利率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刺激著洪水般的資本涌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由此而生。 (這個就像是fed在2001的網路泡沫做的事情,只是這次是全球受害!)

另外,日本是目前全球曾"唯一"發生長期通貨緊縮(其實也伴隨日圓過去長期升值的因素)的國家,適合被因此簡單套用在臺灣嗎?


台灣已經很多年是實質負利率了。。。理論上,美國認為通膨會是2~3%(為何美國認定很重要?因為全球事實上只有一個央行=fed),我們利息很多年沒有超過3%了。。兩者相減。。事實上是怎樣,你想想就知道了。。

阿。。寫到這裡真的有點累。。事實上,很多訊息,卡大+sycee2008大已經解釋了。。。我就不在贅述。。

我在把一個比較簡單的挑出來說,難的就交給卡大跟s大了。。。

你假設2500w跌到2000w,那為什麼就排除若干年(長期自住)後漲到3000、4000w以上? 如果都用租的話,那資產增值的效果你就不考慮,只考慮跌價效果?


因為。。。人口出生率一直往下調。。。沒有那麼多人要買得東西,然後又比家庭總戶數藥膏,為何房價會長上去?長期自住,yes,我們27年來的出生人口一直往下跑,還腰斬。。就算今年開始增加,那些要買房的人,也要26年來長大!您的長期有多長?我的長期10年就很長了!
另外資產增值。。。。唉,請看一下日本的情形吧,我們人口結構真的跟日本超像的。。。

你還有疑問,可以繼續提問,太難的問題,就交給卡大+s大,很簡單的我來回答就好!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以上都是玩笑話,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Behonest wrote:
最後我要提醒你,不要過份相信"貨幣"(特別是單一貨幣)這個東西,某種程度你要去體會"實體資產"的概念。
譬如你似乎完全不相信台北會有房價從100w/p漲到300w/p的可能性,我卻認為當台北有一天房價從100w/p漲到300w/p時,不見得是"房子變得值錢了",而是"錢變得不值錢了"!



如果真的有一天台北房價體漲到300w/p的時候,

我是覺得人命變得不值錢了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