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建議政府統一收購房屋,打造「地產股票化」新模式

要成功推行,需要克服的挑戰遠比表面上來得多。
ap7869858
ap7869858 樓主

其實只要推行匿名交易 並且保密匿名層級高 例如 美國富豪 被清算了 被執行資產全數充公 但是這份隱形資產連FBI都沒辦法查詢到 這樣這個美國富豪 等於買了一份保險拖底

2025-09-08 13:13
ap7869858
ap7869858 樓主

可以在被清算後 例如 五年後把這份隱藏的資產兌回美金之類 重新隱姓埋名生活

2025-09-08 13:15
ap7869858 wrote:

2. 政府收購與保障底價
政府角色
作為「最後買方」,收購長期無法售出的房屋,提供市場保障。
保障底價設計
依屋齡設定底價,並隨市場行情調整:
5 年內新屋:市值 105~110 萬,政府收購價 100 萬
5~10 年屋齡:市值 100~105 萬,政府收購價 95 萬
收購價低於市價,掛牌售價略高於市價,形成合理價差,吸引外國投資人。


一旦政府承諾「保障底價」,市場就會 反向操作:
建商會更大膽蓋房 → 因為反正賣不掉政府收。
投資客更安心炒作 → 因為有保證回收價。


3.投資人可選擇:
實體購屋
數位資產認購(房地產代幣化)
國際資金參與
外國投資人可用美金直接投資,平台搭配區塊鏈技術,實現透明化與國際化。
台灣房地產定位:稀缺資產,類似黃金,吸引全球資金。


房子不是股票:股票流動快、拆分簡單
房子要交易還有產權、稅務、維護成本。
代幣化 ≠ 流動性:你只是把「賣不掉的房子」變成「賣不掉的數位代幣」。


4. 投資人退出機制
投資人可隨時將資產「賣回政府」。


等於投資人沒有風險,虧錢時丟回政府,賺錢時自己賣市場。
這種設計會變成「國庫提款機」。

5. 三大效益
解決賣不掉的房子
政府提供保障底價,避免市場斷崖式下跌
吸引國際資金
外資低門檻投資,帶來外匯及資金流入
提升市場流動性
房屋可像股票般自由交易,房市更具彈性


解決賣不掉的房子? → 解決方式不是硬撐價格,而是要調整供需。
吸引國際資金? → 國際資金只會來賺政府漏洞,不會長期投入。
提升流動性? → 真正的流動性來自「有效需求」,不是政府造假市場。
你要不要出一個房市ETF,你不用真的買房,只要買ETF就好....
ap7869858 wrote:問題背景房市結...(恕刪)

立意良善. 值得鼓勵

可惜違背抗中保台口號初衷. 再怎麼對的事. 意識形態不對盤就是行不通

其實不止房地產. 台股一直做不到課徵證所稅. 對的事情永遠無法執行

為什麼? 因為水清則無魚

你把資本市場弄成一池清水. 什麼都透明搞個屁阿

資本家喝西北風歐 ?
Trillionaire2020

傻套: 房地慘應該跟米一樣,政府要有保本措施 [偷笑][偷笑][偷笑][偷笑][偷笑]

2025-09-09 9:48
ap7869858 wrote:
部分地區房屋因需求不足,長期「賣不掉」,導致流動性不足。


不會有賣不掉的房子,只有賣不掉的價格。


ap7869858 wrote:
5 年內新屋:市值 105~110 萬,政府收購價 100 萬


這大概永遠不可能買到。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類似的做法就是 REITs,但卻變成是企業收割韭菜的工具,讓想買房但現金又不夠多的人過癮一下。
有些辦公大樓包裝成 REITs 後在市場流通,不動產明明在漲但 REITs 的價格卻一直跌,因為他們把不動產包裝完丟給市場承接後自己再租回來,租回時還拿到一堆好處,只能說水很深。
樓主可能要先處理好分割產權、處分權利、維護成本及義務、稅制、使用權...這些,才能討論得下去

比如說
1.產權分割後整體每個權利人實際擁有的部分?處分權利?地籍及稅籍?
2.誰負責維護?財源?
3.年限到了能否都更?怎麼決定?產權怎麼辦?還是只能年限到放著爛?
4.誰能住或是使用?租金收益分攤?誰決定租金?誰決定租約?誰決定管理方式?還是只能放著不給用?

光是這些就有的灰了...

最後,目前不是沒有不動產證券化金融產品,這是已經有的東西
但一切都是回歸金融面,採信託或抵押的方式,持有人及投資人的定位很明確,但這些都是正常的金融架構下進行,而非「官辦」,因為政府不能像一般自然人及法人那樣運作,仍有市場及對價的規則存在,還是需要回歸民營機構下來處理...
樓主有機會可以了解一下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