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yeh wrote:
那是現在貸不到,閣下可不是今天才跑來主張 "買股勝買房",如果三五年前就能預測現在貸不到,那閣下就厲害了。
你哪隻眼睛看到,我這幾年有主張”買股勝買房”?
我一直的主張都是風險控制:
"投資必須用閒錢,沒自住房要租的都必須先買,其他投資要做好資產配置,控制風險量力而為"
3~5年前我是不能預測現在貸不到,但5年前我收到銀行通知房貸降到1.3%時,
就已知道以後利息不可能永遠那麼低,當時我就推估以後會到3~5%(你當時好像還說不可能?)
而現在時間點已是2025年7月,我現在才比較有閒錢要做投資講的當然是現況
我2屋1屋還有貸老婆家管掛公會無薪轉2個兒子未成年,請問如果是你"2025現在"還會繼續選擇"投資"不動產嗎?
(順便請教一下,所以你今年有買嗎?第幾間哪家能貸到幾成講給大家聞香一下...你個人或夫妻哦~用小孩名字搞新青安套錢的不算,其它不和fa的方法也別提了...)
omniyeh wrote:
大家都不是白痴,那些算來算去,誰都會算,請不要來獻寶了,要獻寶每天直接報明牌。
明牌早就已經報給你很多次啦~指數這兩字是看不懂膩?
還是要我直接報代碼?0050、006208、00660、00858、00830
還是你要美股?VT、SPY、IOO、QQQ、SOXQ
另外不論美股還是台股還是OO股,大部分高股息只要長期趨勢向上的通通可以買,重點是定投降成本與累積股數
你問我一百年我也只推這些
以上做定投閉著眼睛長抱,久了一定不會當輸家
omniyeh wrote:
投資標的不同,高槓桿的未必是高風險,高槓桿會高風險那是你只關注股票市場才會這樣想。
照樣有一堆人把買房自備款 All in 投入股市獲利不如預期,甚至倒賠。賠了夫人又折兵,這輩子買房無望,這算不算風險,算不算損失 ?
All in本身就是高風險行為,有這種習慣的人如果不改,不論買股買房還是買幣,賠光光遲早的事,這其實和投資標的毫無關係。
(我好像很久以前發過文,我台北住家的前屋主,當時就是超貸去買了很多間預售快被斷頭的,他賣格局地段最好的這間去救,所以我現宅砍到低於當時實價很多)
另外我只鼓勵第一間一定買低總價房子(也是風險考量),從來不曾鼓勵買房自備款All in股市,我不知道你哪裡聽來的。
omniyeh wrote:
隨便就能投資 ETF 放著平均每月自動生個幾萬塊零用錢的人,投資總額要多大 ? 天上會先掉下來大筆投資金 ? 這種人說他之前沒有先放一些錢去貸款買房地產,這誰信啊 ! 我們公司同事間敢聊投資股票賺到錢的人,那有無殼蝸牛的。
你泡在股市的錢應該很少很少,才會有這種認知。
以台股ETF來說月均破萬真的不用很高的金額,最低1~200就能產生,不用500就能產生半個人薪資收入的效果。比現在買第二,第三屋做投資,要準備的頭期款低很多很多。
本文講金管會未來禁止資本利得納入配息影響其實很有限,很多高股息選股邏輯本身選到的企業體質都不錯(高息配得出來),資本利得頂多就獲利滾入淨值墊高價格反而更好,免得阿貓阿狗跟風亂買造成過高溢價泡沫。
有些人會在大盤較低時用掛4買指數,此時此刻這個時間點,我覺得這方法風險比再買第2、第3屋投資更低。
omniyeh wrote:
搞不好人家還是房地產先賺一把穩了,才放心去投資股票。
什麼處理房客的狗屁事....等等的,你不會做就不要 "別人吃麵,你喊燒"。
我親友也有不少多屋族,但大部分人是繼承或換房留下的也沒在買賣的
長期持有帳面增值只是心安,如果沒出租其實房子是很燒錢的
去年我父母整理一間空屋打算退休偶而去住,改衛浴及電器換一輪加管線稍微拉油漆重漆
其他沒甚麼動就已破百...這還沒算上空了十幾年的基本費和管理費
我整修過2次房子經驗也差不多
你會覺得好賺是因為過去還能多屋5倍槓桿操作+台北以外地區基期低,價差有利可圖
另外看來你火氣好像不小,是不是受了什麼房客的鳥氣啦?
(但真的是很好奇,房子很多間的話為何不找包租代管然後退休遊山玩水...還要吃人頭路呢)
我現在其實也算房東阿,只是租客是不會亂搞怪的親戚小妹,遇到問題基本自理,也很便宜租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