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ream Maker wrote:大家都希望台灣一年比一年進步,但為什麼近20年來台灣新建的房子一代不如一代? 你講錯了,是人民越來越沒有錢,有綠色證件的反而越來越有錢猶記得9年前民進黨選粽統靠打房政見選上了現在人民沒錢買新房是你們的問題,不是民進黨政府的問題
Explorer 9.23 wrote:2005年起多數台灣建商所採用的建材與建築工法幾乎都沒有提升,像拋光石英磚、筏式基礎、水泥磅數、電梯運行速度、社區發電機規格、排水管線配置......都還停滯在2005年! 你目前買來吃的香雞排,跟 1995 年吃的,有差別嗎 ? 憑什麼一樣的雞肉,一樣的炸法,貴了快 3 倍 ?你去買 2005 年蓋的房,搞不好比人家 1995 年的更落後。OK ? 不過人家也不會賣你 1995 年的價。
現在的新建案,完工後5年內就漏水的一堆,比2、30年前的新建案品質還差。台灣的營造業,以前會叫沒經驗的本地勞工去做灌漿、粉刷、貼磁磚嗎?沒經驗、沒技術的人就是當小工或是粗工而已。但是現在營造業用的外籍移工水準參差不齊,沒經驗的外籍移工就是有人教你怎麼做就直接上了,建案的品質怎麼會好。有機會真的要去看一下台灣現在的工地,很多都有為了省工而改良的施工方法,反正完工後幾年房子出問題要修早就已經過了建商的保固,要花大錢、花時間、搬移家具來修都是屋主自己的問題。
家有一老,如有一 "寶",房子也是老的好,對不 ? 還冬暖夏涼哩,夏天不用開冷氣,冬天不用電暖爐。去跟要買房的年輕人講,"新房一代不如一代",好嗎 !你看買得起房(或父母出得起) 的年輕人大都偏好新的,還是老的,舊的房 ?
主要是法規改變,以前一個安全梯就可以,後來法規改成要兩個安全梯,所以大坪數的房子才可能一兩戶,一般中小坪數住家就要很多戶共用兩個安全梯。公設空間變多,現在都在30%以上,20年前大約在25%,更早前無電梯公寓,公設只有一個樓梯間,違建沒人管,使用坪數甚至比權狀更多,頂樓買一戶送一戶,防火巷空間是一樓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