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住客大多是一般受薪階級,每個月固定領薪水,
不知道他們的薪水是怎麼來的,不知道公司是怎麼經營的。
所以自住客就會以為買間房子就有資產,
買第二第三間房子就可以收租。
其實用邏輯思考就會了解自住客是多麼無知。
如果房子收租好賺錢,為什麼沒有公司蓋大樓專門做住宅出租?
為什麼房地產公司的出租對象通通是商業客戶呢?
就是因為住宅租金其實很低,房租要繳20-30年才回本。
這就是一般自住客或小投資客無知的地方,
任何投資都是越快回收本金越好,
優秀的企業都在講一年賺幾個資本額,
出租住宅要20-30年才賺一個資本額,不是笑話嗎?
商業租金都是5-10倍以上才是真的能賺錢。
我們可以看看房地產行業其實本身並不持有房地產或是快速轉手。
例如房仲業都沒有房地產,他們只收服務費來獲利。
如果房子真的值錢,那他們為什麼不自己買房子呢?
建商也是一樣,雖然他們持有土地,但土地成本只占房地產很低的比例,
他們只是拿房地產向銀行抵押拿到資金蓋大樓,
建商本身沒有真的持有大樓的產權,
他們早在建設初期就趕快賣給大投資客,就把風險轉價出去了,
大投資客又再把賣給小投資客(就是比較有錢的園區工程師啦),
最後小投資客再賣給自住客。
做投資的都快速轉手不長期持有,
因為持有越久越虧。

只是房地產行業長久以來給社會大眾洗腦讓大眾變得無知。
這次央行打房的目地就是要讓自住客清醒過來,
讓住宅漲不起來,這樣以後買房就不沒必要搶買,隨時買都可以。
Qeen is King~ wrote:
如果差價是1000萬 ,
稅就算是繳60%,
也賺400萬,
問你,
你不想賺嗎?
股票10%都覺得有賺了,
所以真正要幾乎沒獲利,
大概要80%以上的稅,
才是算沒有獲利空間(恕刪)
Qeen is King~大,小弟有個看法,你提的數字剛好,
所以借來當例子,並無不敬之意。
大部分人在談房地產賺錢,談的都是獲利,
但拿來對比的股票、ETF等其它投資,大部分說的卻是年獲利率,
這樣對比的基礎是有偏差的。
如果價差漲1000萬的房產,以google〝房市年漲幅〞得到結果
預售屋2024年上半年對比前2023年同期,年漲幅最高的是台中市31.5%,
新成屋及中古屋漲幅會低於此,但以此漲幅來推算,即本房產購入價是3175萬,
價差漲1000萬售出扣除房地合一稅45%,淨利550萬,
因為漲幅是〝年〞漲幅,所以,〝年〞獲利率是17.32%,
如果算入仲介費(2%)*2,(3175+4175)*2%=147萬,
淨利剩853萬,稅後淨利469.15萬,年獲利率14.12%。
以結果論,是比股票10%獲利高很多,
但是要注意,年漲31.5%在房市長期來看是少數,也不是所有區域皆是,
經濟日報的報導108Q4-112Q4漲幅第一是竹北118.38%,第十是新化68.4%,沒有雙北
所以股票來說,這是難得一遇的妖股,
如果房市漲幅為20%,年獲利率就降為8.22%。
以上計算純以投資而言,不加入其它考慮因素,
以投資而言,房地合一2.0稅率夠高了,
為什麼會有房地產賺得多的感覺,
是因為投入資本高阿!幾千萬投入股市,
10%年投報,年獲利也是幾百萬不是嗎?稅還比較便宜。
不過,經濟的事還是溫和的成長比較好,
我覺得任何事物年漲幅31.5%是很可怕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