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0002 wrote:今年出生約14萬,死亡約20萬 奇怪的邏輯!為什麼只看出生跟死亡人口?既然要以此為依據來推論市場供需,怎麼沒有把房子耐用年限納入比較?目前市場上最多是RC結構,而RC結構的年限大約50年,還是粥少僧多。所以汰舊換新的市場需求,的確可以讓房價很精彩沒錯。
不婚不生影響最大是不動產不婚不生就幾乎不會有留財產給下一代的動能反而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且台灣很難吸引外國人來久居中美貿易戰勉強讓台灣續命但未來仍然是不可逆的不婚不生這狀態看來無法轉變甚至會隨著生活成本變高更嚴重感覺從一個極端發展到另個極端歐美更發達也沒這麼極端
abs549977 wrote:從國外進來的人口呢?...(恕刪) 去年開始就開始淨流出了,蔡政府的對立化政策的後遺症,周邊一些比較有錢的朋友,近年也決定要移民,看到目前的政治狀況,我也不好說什麼,我有能力我也想跑出去試看看而且這應該沒排除雙重國籍,長年定居國外的,如果不能有雙重國籍,這數字會更可怕吧
出生人口30年後才開始買房高峰房市衰退是可預見,但推測10年後,~2035,就業年齡人口降到1400萬,才會浮現下跌趨勢台灣第一波房價飆漲出現於1992年,當時就業年齡人口剛好超過1400萬,一直成長到2010年1700萬。2003~2024,就業年齡人口常態維持1600~1750萬人,但2018之後每六年減少一百萬就業年齡人口,要跌到1992年房地產起漲點的就業年齡人口,房價才會下跌。樓主從人口看供需,再從供需看價格,要先看人口及價格的平衡點,我抓的平衡點是1992年第一波房價飆漲的就業年齡人口。就業年齡人口比平衡點多,意味需求吃緊;回到平衡點,意味供需平衡過去30年,台灣人口往都市移動及都市大量蓋房子,這兩個需求及供給因素,暫且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