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個過程 wrote:那是你用傳產角度看....(恕刪) 傳產也有選票啊。政府不會也不敢讓他們倒閉的,但有些傳産確實自己也該加油。台灣目前卻是高科技產業掛帥買屋族群中,科技業從業人員的占比確實很大我們自己台北市的建案買的三大族群是:醫療、金融、科技業
MazeRunner wrote:一路看胡博士的文章,...(恕刪) 萬華區因為太過老舊土地容積率也不高以致改建很困難交通、生活機能都很弱所以前景不佳新北的老舊社區也有類似的問題交通、生活機能決定區域的發展性
OldWilliam wrote:萬華區因為太過老舊土(恕刪) 謝謝胡博士解說。如果具體點問,手上有投資想法在房地產,您會挑中永和三重的舊城區中古兩房物件(近捷運)的,還是挑目前重劃區例如板橋江翠北、中和水岸、或是新市鎮多的區域如 林口、桃園等地?
老舊公寓這兩年漲翻了,我家後面的40年公寓五樓(巷子裡面,非大馬路,無頂加),三年前賣七百萬賣了一陣子沒人要,最後被一個仲介自己買下,簡單整理後閒置一陣子,後來去年賣九百萬成交,等於一年漲一百萬,而最近附近公寓已經喊到破千了。太多人買不起電梯大樓只好回來買舊公寓,所以價格也是硬梆梆。至於買來隔套的,更是比比皆是。
只是個過程 wrote:那是你用傳產角度看.(恕刪) 2020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為154萬家,占全體企業98.93%;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931萬1千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80.94%。高科技養多少人?中小企業廠養多少人?一般大眾一張選票,年收破億也一張選票~別低估政府收割選票的決心
房產需求持續增加 未來五年不見減少再深入分析人口和家戶數的變動情形,可以觀察到台灣的人口數確是逐年遞減,比較顯著的轉折年份應該是從2000年開始,若考量到現今購房主力的平均年齡40歲(主力購房年齡層35~45其次為30~35和45~50兩個年齡層),那麼少子化的影響最快也要到2028年(1998+30)才會開始出現,2040年(2000+40)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影響;但再考量近年來家戶數的增加狀況(原因包括:單人戶數增加、結婚件數減少、離婚件數增加),近11年來增加了超過100萬戶(每年約9萬戶),每年增幅達1.13%,也超過少子化下的最大人口減幅(0.7%),亦即房屋的需求量仍將呈正數的增加。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們似乎看不到未來5年房產需求減少的可能。剛看完內文想請教胡博士"家戶數的增加每年增幅達1.13%,也超過少子化下的最大人口減幅(0.7%),亦即房屋的需求量仍將呈正數的增加。"但這些有買房需求的人中有能力買的(不論新舊屋)占多少?這部分您有統計過嗎?大家都想有自己的窩但買房要數百萬頭款及20年內每月數萬房貸以現在的物價跟薪資真的買得起的佔多少百分比?還是上面統計已排除無能力購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