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桑以人口來論說的長期趨勢其實有根據,但比較像總論而不是個論
短期中市場上各項因素會交錯互動,各區域的條件也不同,都會影響不動產價格
等全世界的疫情漸消、股市恢復平穩、以美國為首各國的大QE政策結束、各國經濟穩定進行升息後,
最先受衝擊的應該是無生活機能、無交通便利、無就業機會的三無蛋殼區,這種純炒作起來,實際上不宜居的不動產跌幅可能會較深。
而臺灣特有的不動產持有低稅制及房貸低利率的環境,造成持有不動產負擔極少,如人口老化凋零後,持有多間不動產的中壯年人會愈來愈多,可以住一間其他繳點稅放著,空屋率會持續增加。
另外都市地區老屋眾多的情形十分嚴重,在都更及建管法令不鬆綁的條件下,重建整合依舊十分困難,房屋過舊衍生出結構問題及修繕爭議(尤其是老公寓),居民年紀漸長也需要電梯設備,因此未來外圍市鎮成熟重劃區新案依舊有一定需求支撐價格,在具一定能力中產階級人口逐漸遷居到新市鎮後,原市區舊屋可作為次要居住地、區位交通條件不錯的或可出租使用(不動產持有稅太低,其實放著不用也行),而市區常住且具較高消費力的人口漸減,加上公共設施老舊,服務品質下降,造成都市機能逐漸衰敗。
隨著生不如死的情況逐年發展,除非又有像竹科這種高科技高獲利的大型產業聚落形成,會形成磁吸效應自體形成蛋黃區,否則未來20-30年就是舊市區蛋黃區逐漸變蛋白區(標價高昂但都更困難所以有行無市),條件佳的新市鎮蛋白區逐漸變蛋黃區(居住環境及生活機能成熟),蛋殼區恩.....還是好山好水的蛋殼區。
以上我夢到的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