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社畜想要買房還是財務自由,社會將你一生體制化,躺平與消費主義脫鉤是你唯一的出路!

tany3472 wrote:
這麼有深度的視頻,很(恕刪)


裡面提到一個很有趣的名詞"內卷化"(Involution)
這個字詞應該是最近大陸比較流行過來的翻譯
我稍微引用WIKI的說明如下
大致上就是一群人互相拚工時來取得一點點小成就
你可以想成每個人都領80分的薪水,可是為了得到後面的20分
大家花費了超過一半的時間來爭取
結果就是極度競爭卻只取得一點點小進步
跟現在的台灣自2000年以後的現象很像
因為產業飽和,大家只能用不斷的加班來換取公司的青睞
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
所以你常常看到魯蛇在問,為什麼20年薪資不漲
然後房價可以漲3倍,就是內卷化的過程XDDD

--
摘自WIKI
在網路上,內捲這一詞卻出現了語意偏移,用來指代內部惡性競爭,或逐底競爭。如一家公司,原本實行八小時工作制,但有些人自願加班,並得到管理層的賞識。此時,原先按時上下班的人開始擔心自己成為劣勢者,也自願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為常態,最後變成如果不自願加班,就會影響自己在職場的生存,降低談判力。

雖然這兩種定義在「局限於內部」和「低水平重複」這兩點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其執行機制有所不同。人類學家項飆將網路上流行的內捲描述為「不斷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無窮迴圈」及「一種不允許失敗和登出的競爭」。

也有網友將其描述為「在一個集團內部通過壓榨自己,極度競爭,以取得微小的優勢」。受到網路熱度影響,2018年以來,含有內捲化關鍵詞的論文數量不斷增長,但該詞的用法已經脫離原本的社會學內涵。
躺平是有前提的,沒有錢,沒有大智慧,沒有獨特技能的人
躺平就是在找死,富二代都一樣,直接換行當遊民了..
不是躺平後就財務自由了,是財務自由後才有資格選擇躺不躺平.
但大陸那些年青人都搞錯前後順序了..
對多數華人而言

沒擁有過房子的

就算躺平與消費主義脫鉤

其實也擺脫不了想買房的慾望

充其量只是把這個慾望壓在心底

表面告訴別人我其實不需要房子

靠租房就好

但內心深處還是希望有個心中描繪的家

只有擁有過,才能把這個慾望消除

曾擁有過房子的人(買過又賣掉)

對房子的慾望肯定沒有不曾擁有過房的人強
tany3472 wrote:
社畜想要買房還是財務自由


不能兩種都有嗎?
像我這種社畜, 上班也會膩, 人生多少也有煩惱事, 曾經想過55歲要退休,
房子買了, 錢也存了, 只是不知道財務自由的標準是多少?
只是個過程 wrote:
只是不知道財務自由的標準是多少


把你近三年的存摺跟信用卡對帳單拿出來

算出三年共支出多少

一年現金流是三年支出

就可不工作財富自由

若預計還有其它大型支出

要把它算進急用金或支出裡
正府
一鴛一 wrote:
把你近三年的存摺跟信用卡對帳單拿出來
算出三年共支出多少
一年現金流是三年支出
就可不工作財富自由
若預計還有其它大型支出
要把它算進急用金或支出裡


人有特性, 賺多花多, 賺少花少.
舉例: 現在我和太太名下有4台車, 一台給我爸開, 三台我和太太輪流開.
最近就在想是否縮減成2台? 一來老爸年紀大了, 以後叫車就好, 另三台車再處理掉一台.
老爸老媽日漸年邁, 也要想想他們的健康.

急用就是我的定存, 房子自住不用太多考慮, 股票換言之也是現金, 只是看要怎麼處理.
怕你躺著躺著就起不來了,人不是向上提昇就是向下流動

你為什麼覺得躺平賺取最基本生活費就能活了?

那也只是出賣勞動力,你會老,變遲鈍.....漸漸不適合勞力市場

那出賣勞動力的工作為何不找年輕人?或是機器人?

等到老了餐風露宿,總總不舒服,會讓你想早點自我了斷。
只是個過程 wrote:
不能兩種都有嗎?
像我這種社畜, 上班也會膩, 人生多少也有煩惱事, 曾經想過55歲要退休,
房子買了, 錢也存了, 只是不知道財務自由的標準是多少?


有一句諺語叫做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人生在很多時候必須要有所取捨。

有人會問難道真的不可以兼得嗎?
當然可以!
有少部分人是可以兼得的,
兼得的人不會對現況有所怨言。

只有得到一樣的、或是兩樣都得不到的,才會滿滿反社會的言論,不是嗎?

你可以參考影片中提到的,
有些人的幸福來源是「活在別人肯定他的物質生活享受,透過不斷消費來滿足自己的幸福」

有些人的幸福來源是「活的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為別人工作,這是他的幸福」

你兼得了嗎?
tany3472 wrote:
有一句諺語叫做「魚與(恕刪)


看來你想的層面跟我不同.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