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只要你是自住,買什麼地方的房子都行」的年代還存在嗎?

啦可一 wrote:
結論:
「在這個年代即使你的購屋目標是剛需自住,建議你仍得攜帶一支”投資置產”的眼鏡在身上防範,否則真得是....」


理論上是這樣,但現實是:大部份散戶對投資判斷都是錯的,所以過去十幾年除了雙北少數精華區真的是"買不起"之外,以全台灣而言,大部份沒買的都是因為當時"買了怕跌"、"怕套在高點",然後年復一年...

大家心知肚明,會跌的房根本沒人想買,那些口口聲聲說要打房的人,也不是真的想要會跌的房,只是希望找各種理由,讓自己有機會再重新抓一次房市的低點買個至少不跌的房,只要他又看錯低點,那些什麼居住正義的又得再重來一次
撇除買不起的精華區之外,如果地點已經不是一個判斷的指標,那應該要看什麼?
畢竟想自助,又會希望想換房好脫手,感覺挑選物件要選在別人好接手且願意接手的。
這個又要怎麼預判?蠻好奇大家的想法
Arch.Gabriel wrote:
理論上是這樣,但現實(恕刪)

我認爲這樣子講,把事情又模糊化了。畢竟在臺灣購屋目的經統計有8成以上均是消費自住。不到兩成的目的纔是投資賺錢(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因此多數的購屋民衆,並沒有你所說的那種股市投資散戶的心理,而是純粹認爲以自己的能力以及他當下的需求來判斷是否購買特定的房子而已。

因此當沒有人會知道未來哪一間房子會跌。就沒有你接着說講的那麼的"權謀",簡單的說多數的民衆購屋心思是單純的。也因爲如此才會提醒。日後由於市場整體大家的購買能力下滑,產品的冷熱門情況會更加明顯白熱化,因此在選擇物件標的的時候。除了考量適合自己的需求以及能力之外,一定要同時考量日後是否好換屋脫手,簡單地說是否爲當地的區域主流產品
surhegel wrote:
撇除買不起的精華區之...(恕刪)

surhegel wrote:
撇除買不起的精華區之...(恕刪)

其實你可能誤會我的看法了 地點環境依舊是很重要的, 畢竟那是你我購屋的主要依據與判斷的來源,差別在於認同人數的多寡
譬如 原本你我多數人都認同 捷運景安站(只是舉例而已別誤會喔!)旁邊的大樓 但可能該類產品特殊的因素 產生認同的成本變高, 因此就會降低肯認同的人數,又或者在下一站的捷運南勢角站,有更具競爭性的產品相比較,認同的人就因此而轉向該處,而這些消長變化都是可以事先觀察到的,因此地點的重要性就不是絕對性而成為相對性,提供這觀點給你參考

至於 怎麼預判我推薦不少人可以使用"買房神探"這款工具,總比自己算的要死要活有效率得多了!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