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只是永遠 wrote:
早期的建築物基本上公...(恕刪)
謝謝詳盡的說明
公設比與實坪計價是一體二面
採用實坪計價的世界各他們的房子也有公設
對於安全設施也有一定規範
不會讓住戶吊掛上下樓或火災逃生無門
但為何只有台灣島需要全數強制列在計價權狀,然後不斷的擠壓實際的居住空間?
第一就是台灣對房地產認定是個金融工具,沒人希望自有房屋價值縮水,若公設不計價對現有屋主來說就是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第二就是政商合作有恃無恐,公設越高建商賺越多,一樣的室內空間需要買到更大的坪數,整個賺的油洗洗!建商會把嘴中的肥肉吐出來嗎?做夢!敢發聲的民意代表,不但拿不到獻金,還會被施壓,所以這個合作案只好越來越深越搞越大!
第三就是前述所提台灣不像新加坡之類的國際化,又是四面環海的小島,房地產基本上是島內經濟,所以法規與世隔絕根本沒差!
一個國家有好幾種種不同的丈量/計價方式,
也算是奇蹟了吧!
總結就是這種惡劣的環境,消費者權益越來越糟,就算良心建商也可以二手一攤告訴你我只是遵守政府法令,公設就算破40%也不是我的問題,只能請你吞下去了!
補充一點,公設高昂也是造成都更緩慢的兇手,住30坪老公寓可能要換到50坪大樓才有原本的居住空間,但新屋多出來20坪公設的價格可能就快要可以再買一間老公寓了,若非迫切的必要性,你會掏錢出來嗎?這也是為何仍有數百萬戶寧願在快變古蹟的老公寓,也不都更或換大樓的原因,原因很簡單就是高貴的公設讓人換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