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戰出來 wrote:
" 現代大多數人買房...(恕刪)
車子和房子都有折舊的問題
車子折舊更多,那怕是全新的車, 一掛牌馬上打九折先, 20年車基本上只剩廢鐵價
大家不知道汽車會折舊嗎? 為什麼每年還有30多萬人買新車呢?
如果經濟條件許可下,沒人喜歡用舊的吧.
現在買支新手機不難,iphone新款手機2萬多, 5~6年後官方回收價大概只剩500吧,
所以這些人都是傻子? 不知道手機會折舊?
原因在於買新手機不難, 買新房卻很難, 買不起新房子能買舊房
舊房持續有需求(房價不跌)下, 新房當然不會跌, 一切都是供需與比價效應來決定房價
嚴格上來說, 如果願意走出雙北, 要找買得起的新房子不難, 只是大多數人不願意罷了
不可否認,台北市的人均統籌分配款, 永遠比別的地方高上許多
台北就是比其它地區有更好的交通建設, 教育資源. 工作發展, 社會福利等優勢, 因為也墊高它的房價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 政府拿全民的資源集中建設少數地區, 造成的利益(高房價)卻由少數人獨享
請認清現實, 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下
就算人口老化+少子化, 當台灣只剩1400萬人時, 相信我, 台北市人口還是有200萬人,房價依樣高不可攀
年輕人戰出來 wrote:
如果房屋數量是固定的, 用少子化速度來計算也許不對,
問題是房子數量"一直"在增加, 新北加台北空屋就有19萬多,
5年後, 少子化開始 加上 空屋越來越多, 到底是多是空自己判斷,...(恕刪)
空屋之所以變成空屋,有很大比例是來自房屋的老舊....
老舊的房子很多就是懶得花錢去拆,所以寧願擺在那邊養蚊子,另外去買新的房子住....
簡單說要拿空屋率來討論,先把老房子給排除掉再說.....
因為這種老房空屋對於房市本來就沒啥影響力了
買房或換房的"需求"才是支持房市最主要的關鍵
台北市從民國79-80年間人口達到最高峰之後就開始人口外移減少
請看看台北市的房市有從民國79-80年間就開始下跌/減少需求了嗎?
貧窮的時候,一棟房子住個40-50年才有可能想想換新房子
有錢的時候,一棟房子住個10-20年就想換新房子
關鍵不在於少子化,而在於人民口袋的深度跟房子更新的頻率速度
如果人人一棟房子都要住滿50-60年以上才想要換房子,那個地方的房市必然像一攤死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