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c1718d wrote:我也當過海外僑胞,但...(恕刪) 應該說,健保局的收入與支出,一定也有用到納稅人繳的稅金,既然這樣,就應該定義僅有納稅義務人(當然包含收入未達低標而無需納稅的國民)可以享受健保,而不是那些「非本國人」可以使用的。這樣定義也許很偏激,但是難到其他國家有比較善待台灣人民?前一陣子在日本生病開腦的(台籍婦人)就是個例子,醫藥費1000多萬...
ncc1718d wrote:我也當過海外僑胞,但...(恕刪) 錯了! 魔鬼藏在細節裡.1. 政府統計時,把健康的"留學生國民"與其他"外國籍僑胞"一起加總算,當然會產生一個收入大於支出假象2. 健保開辦的年限,很多加保的僑胞還沒老,還沒開始花用,我周邊很多朋友都是3. 最嚴重且大家都沒提的是 "國民的保費與收入掛勾", 但"僑民繳的費用是最低保費". 且未在台灣繳稅, 我的僑胞朋友收入是我三倍, 卻繳最低保費,將來他們一起回來使用時,我們健保必倒!!要做出一個扭曲的統計報告,很多researcher都很會做,拿來騙國民就不好了
在2014年的時候,房價仍然是高點,而且剛好是拐點(https://eeepage.info/1968-2012/),房價剛好從2014年開始緩跌,而當年(2014年)健保徵收了補充保費,當年超收360億(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163),但不幸的是,健保近年起開始走向近無限供給的狀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4876),擴大支出面(原先是付陽春麵的錢可以吃到牛肉麵,現在變成付陽春麵的錢可以吃到滿漢大餐),導致虧損從2016年開始的虧損98億,到今年開始預估虧損400億。就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這種無限制擴大支出的狀態,必然導致現在的狀況,所以樓主所提的高房價跟健保收支情形從實證角度上來看,因果關係並不強,反而是健保署的結構面改善才能夠將現在的財務情形做一個比較好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