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vierlinw wrote:
謝謝你的關心,我已有自己的房子。
房價長期下跌的趨勢不會改變,如果還沒買房但是想買的,可以的話我的建議就是等。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
既然已經有房又長線看跌,何不先把房賣了(放空),每年可賺名車幾部呢!30年後回補,完美。
純交流,無惡意。
再過30年應該可以衝上85歲甚至88歲
30年後台灣會有滿滿的老人,大家看到小孩子都會覺得很稀奇
社會上滿滿的都是老人,真的要找個麥當勞工讀生來應徵的大都是55歲以上了
繳所得稅的人越來越少,領勞退的跟領國民年金的越來越多
政府收到所得稅就想法子去補助生育,但是大家還是不想生
因為生出來一個小孩就等於要他去賺錢養活社會上好多個無業的老人
小孩出社會之後最普遍的出路就是政府設立的老人院,因為欠缺勞力的關係老人院找不到太多人來照顧老人,倒是排隊等著住進來的越來越多
這畫面很危言聳聽,不過依照現況台灣繼續老下去就是這麼一回事,有人說30年前台灣人口比現在少很多,可是當年每年出生人口有30幾萬,去年只有18萬多,當時的社會老化並不嚴重,現在的社會老化基本上已經不可逆了
是不是危機? 當然是危機! 有機會解決嗎? 嗯 .... 我是很悲觀啦
之前搞了一個少子化辦公室要正視這個國安危機,不過隨著少子化辦公室的解散,我還是很心灰意冷
其實政府很少把生育率當作政績或是競選目標,我倒是覺得誰敢把這個當作目標然後出來當行政院長,還立誓說生育率三年之內沒有達到1.5就切腹自盡,我一定挺他挺到底的!
xavierlinw wrote:
我不知道有多少沒有意識到少子化這件事,又或許有些人真的沒看清楚真相又或是選擇不看.
就台灣來說,從數據上少子化對於總人口數隨著每一年將會越來越明顯.雖然緩慢但是大概30-40年後台灣總人口估計將降到兩千萬以下.總人口的降低不是只會引響房市,是所有的行業都會影響到.本來經濟規模就不大的台灣經濟規模將更小,內需將會更弱.另外勞動力結構的改變,30年後的台灣,2050年人口年結構高齡者將比現在大幅增加,從最後一張圖可以看出來2017年的資料,老齡人口真的不算多,但是到了2050年30 - 65歲的有老動力的人口比例將大大減少.30年後跟現在相比勞動力將明顯衰退且年輕族群的負擔將比現在大很多.就是,一個年輕人要養多少年長者的這個概念.
題外話台灣雖然GDP幾乎每年都是成長,但是整個社會的薪資停滯都是大部分人的感受,在這裡,不得不說企業主賺了錢真的沒把獲利公平的分給員工.台灣的低生育率跟內需不振企業主真的要負很大的責任.這是題外話,不往下說了.
回到主題,在人口勞動力如此豐沛的現在台灣國力是目前這樣,那30年後的台灣,各位可以想一想會是如何.我不想唱衰什麼,我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我當然希望台灣更好.但是,數據的預測確實透露出了不樂觀的事實.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台灣去年2018在兩百個國家中是出生率最低的一個(一個婦女平均生1.218個小孩),新聞其實也已經報過了.
另外,我找了一些關於長期台灣總人口趨勢的資料,總結如下:
1. 台灣的經建會2010時推估205X年台灣人口將跌破兩千萬人
2. 聯合國2017年的資料推估台灣206X年人口將跌破兩千萬人
出處:http://www.twfact.org/index.php/2018_台灣人口零成長
另外聯合國的資料也可以參考:出處 https://population.un.org/wpp/Graphs/DemographicProfiles/
進去聯合國的網站後請選 "China,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對的!台灣就是要選"China,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很無言.請勿引戰
以下是人口金字塔圖,看2017 跟 2050的比較.也就是30年後的台灣.
以上各位看到什麼呢?有空好好想一下
我相信政府很清楚這個趨勢.要阻止總人口衰退或是老齡化
a. 要不就是引進更多移民
b.就提高生育率兩個方法
我認為a.不是好辦法,因為會有很多負作用,而且我不覺得台灣的條件有好到讓很多人想來,光是低薪跟勞動條件就會讓很多人卻步,整體社會經濟的軟弱也提供不了多少誘因引來移民其實.說實在的就是好的不想來,不好的我們不想他們來.
所以比較可行的是b.,提高生育率的方法,最直接就是提高薪資或降低物價(當然包含房價).大家養得起顧得到就會生了,這是很實際且現實的事情.不得不念一下,除了高房價,低薪也是讓很多人不生或生少的原因之一,想一下如果大家年薪有100萬以上,買房子付擔小很多吧.其實有賺錢的企業主真的要負擔一部分生育率低的責任,有賺錢沒有公平的分給一般員工,勞動條件又苛刻,小時候聽到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好像在現在的社會風氣很難感受到.
因為這裡是房版,我下個結論:房價長期將走跌,我說的長期時5年30年以上.不要拿今年房地產比去年好來當例子,那是反彈,信不信由你.長期是雖然緩慢的是一路下跌.因為我真的觀察不到什麼理由會漲.供需是最基本的商品定價因素.房子越來越多,人口越來越少.購買力越來越弱.
個人看法:
就兩個觀點看來,政府不會也不可能努力的規劃土地及人口政策,充其量只會作秀式的推應急方案(比方鼓勵短期勞動力人口移入...)
1.臺灣最有錢的不是實業家,不是農民,而是地主和憑藉土地利益而壯大的財團(比方說某個已經3個月內兩家子公司要下市,還有幾百億土地可以自己賣來自己花的財團),這說明了,不管何種政策,只要妨礙到他們的既得利益,就會以各種方式予以打擊,或是套句對岸最愛講的"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試想,改革土地(對屯房及地者課稅)及人口(提高生育率平抑物價)政策傷害最大的會是誰?
想必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掌握大多數資源的既得利益者.
2.施政要能立竿見影,機會不是沒有,但有賴於對社會既存問題的深入了解,才不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速食式施政;但現在的執政者,拉票和找政治獻金來源都來不及,哪有閒空關心施政.
再者,貧弱的高齡化社會,有利於洗腦式宣傳與速食式的經費補助施政,換言之,有利於政客順利選舉連任.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