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hua0317 wrote:
沉寂了一陣子,公設比、實坪制又出現了
好像有一隻無形的大手
不定期就出來惟恐天下不亂
先了解公設,什麼叫公設?
舉凡樓梯、電梯、車道、電氣間、消防水池、法定避難空間等等
這些在政府建築法規內明定要有的東西或大家共同使用的空間就叫公設
既然是大家一起使用,如樓梯、電梯
法規規定一定要有的,如消防水池、法定避難空間
你可以不要有嗎?
很顯然是不行,不然就請你自己去山中買塊地蓋自己的違章建築
然後,這些公設會占用多少空間呢?
根據時代的進步與歷史的教訓(一次次的火災、地震等)
樓梯要有多大(寬度、階梯高)
走道要有多寬
法定避難空間要多少
建案容納多少人要有多大的附屬設備
消防水池要有多大的容量也都一一定義
所以這些法定空間就一定會吃掉一定的坪數,而且只會越來越大不會越來越小
這也是公設比早期從20%一路攀升到現在超過30%原因
好啦,就正如同你做生意
成本20塊的東西你會賣25塊嗎?
當然不會啊!你一定要把你的人事管銷等等一併計算進去,可能要賣個30塊才會賺錢啊!
同理可證
這些公設不用算在成本裡面嗎?
當然要啊!這些公設所占掉的坪數所花費的建築材料當然要通通算在買家身上啊!
所以,實坪制、虛坪制根本就只是數學遊戲,被人拿來當作鬥爭挑撥的工具而已
一間房子42坪,另有公設18坪,建築連本帶利合計1500萬
用虛坪制,sales會告訴你,你買了60坪,公設比30%,每坪25萬,總價要1500萬
用實坪制,sales會告訴你,你買了42坪,每坪35.7萬,總價要1500萬,另有公設18坪
請問上述兩個哪裡不一樣?
除了表達方式不一樣
你認為換個說法就能有利消費者?
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至於虛坪制、實坪制哪個有利消費者?
說真的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心態與消費行為
膚淺與不懂的人只要看到氣派的大廳、游泳池
就認為這是建商蓋了我不要的東西要來黑我的錢
那你知道氣派的大廳是建商美化後的法定避難空間嗎?
游泳池是建商美化後的消防水池嗎?
這些其實都是建築法規所必要存在的東西
那,建商為什麼要美化這些東西?然後其實也變相推高了成本又轉嫁給消費者
一切其實都是消費者的需求啊!
誰不要一回家就看到美美的大廳?親友來多有面子!
誰不要幻想著樓下就有游泳池,假日就可以去游游泳跟小朋友玩玩水!
如果你家進建築物就只有個樸素的樓梯間,外面就只有個黑黑的水池
你可以接受嗎?
如果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接受樸素的空間與純粹做消防水池使用的水池
那建商何樂而不為?
商人是不會做出不符合需求賣不掉的東西的啊!
大家想要推什麼制度,我們是民主國家,都可以!
虛坪制、實坪制說實在的我也沒什麼意見或偏好
因為看清楚了事件的本質
我認為這兩個制度除了數字遊戲外並沒有什麼兩樣
現在在吵實坪制除了用來鞭建商鞭政府搞鬥爭外
實在看不出來到底實質上可以帶來什麼更好的生活
+100
枉費你貼了這麼大一篇,腦筋頑固的人,不懂的就是永遠都不懂!
不知腦筋有問題?所以不懂. 還是心態問題?不想懂.
enzo69356 wrote:
我自己有幾間
本來不想回應,對我是不利的
因為就是有差,,差多了
你舉的例子只是25萬跟35萬的區別,,在大台北感覺還好,,真的還好,,不痛不癢
以現在市價來算可是天差地遠
含公設都靠北貴了
不含公設每坪都要近百或破百萬了,,還只是中古屋
才會知道自己有多盤跟多凱
資產絕對縮水
既然總價沒差就全球同步就好
日本美國會比你台灣笨嗎
建商佔了便宜就莫莫賺,不要得便宜又賣乖,,稍為有腦子的都知道差多了
台灣房價確實是貴,但不是實坪制或虛坪制造成的.
jamfnew wrote:
實坪 或 含公設虛坪制 計價方式
不是問題
但你用實坪制換算單位房價
再放到世界上各大都市去比較
這就會凸顯台灣房價的不合理
這會影響房價加速修正
這才是政府不願意看到的
這才是這個討論的重點吧!
那我想請問一下
有什麼論點或證據可以支持改用實坪制之後
會凸顯台灣房價的不合理、會讓房價加速修正?
是真的做得到還是只是支持實坪制的人的一廂情願?
台灣房價的不合理
固然有以前政府用土地/房價換取GDP的用意
但重點是,買單的人一樣絡繹不絕
我個人也痛恨高房價、痛恨政府/建商/有錢人炒房
但如果沒有台灣人根深蒂固的“要有房”觀念
房價怎會炒得起來?
需求一直擺在那裏
屯房的人一直在那裏
咬牙買房的人一直絡繹不絕
那你怎會認為一改實坪制大家就會突然看到房價不合理
然後就集體抵制不買房?
真的
要想改變,要實坪制真的要拿出可以說服人的論述
而不是只憑一廂情願的認為而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