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是農民辛苦工作得來的,只因農地不是他們的,必須繳租金,
國家當然要保障農民,所以用國家的力量,規定最高的租金比例(37.5%)。
避免農民被地主無情的漲租金來剝削。
住者有其屋,也是可行啦,只要努力工作,政府應該要保障你,避免被房蟲剝削
癥結點在於,遊戲規則誰來定呢?
現在不是老蔣、小蔣的專制時代,民主時代用投票產生代議士(民意代表),
而代議士所訂的遊戲規則,又常常是各利益團體相互妥協後的東西,
例如:房貸利息補貼
以前國家一樣花這些錢,成立國宅基金,直接蓋國宅,用成本價來賣屋
不但可以提供便宜的房子給民眾,基金還可以維持比較長的時間不倒,
也可以對私人建設公司蓋來賣的房價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避免漫天喊價,
結果後來,全國所有縣市的國宅局在同一時間裁撤,奇怪吧
表面的理由:因為國宅被詬病說蓋國宅涉及貪汙、品質爛、設計不良,地段不佳等等等
而政府機關跟代議士,不去想辦法抓貪污、把國宅品質、設計搞好、搞好地段價值(利用都市發展),
而是乾脆就不太蓋國宅了,順便把國宅局給撤了,猛吧
然後,決定只用利息補貼的方式來表面上照顧民眾,而這些補貼,
最後全都進了私人口袋,因為建商只要調高房屋售價就好,
反正沒有抑制房價開價的機制,資本自由市場嘛,你不買就算了,別人會買(剛性需求的人就該死了)
雖然有補貼利息,民眾為了住的基本需求,一樣要負擔沉重房貸,因為被不合理調高的房價,讓民眾的付出,必須更多...
而利息補貼是消耗性的預算,補貼一個就少一個,國家必須不斷的拿我們的納稅錢,去補....你說,真正補到誰呢?
住者有其房是假議題,台灣政府一直有在所有花納稅人的錢,來補助納稅人買房,以達到這個目的
只是方法不同,產生的效果(說笑果也通)也不同,得到好處的人也不一樣了。
LingXiong wrote:
以前的耕者有其田,...(恕刪)
台中有個很有名的套房
一間一百萬
聽說有阿飄而已
台北市最精華地段的中山區的套房
一間不到400萬
現在買絕對比20年前便宜
(去路上找廣告就很多)
中古屋或老屋最後只剩下土地的價值
買大樓30年後就知道賠大了
還不如存股增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