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15432 wrote:我看房最忌諱雨遮占比高的蘆洲那個出站就到家的就很嚴重.... 我記得還有看過雨遮繞房子繞了快一整圈的 其實仔細看不同時期的房子,從某個時間點之後就開始流行大片的雨遮了。當然可能跟法規有關就是了,所以說登不登記根本沒差,這種話我都覺得是唬濫的
建商會弄雨遮是因為「雨遮坪數不計入容積」但是對消費者之前可以登記收錢所以當然在容許比例內猛蓋雨遮啊容積800坪,如果假設可以容許10%雨遮80坪,那就有880坪可以賣啊在同樣的土地範圍內, 可能就可以多蓋好幾層以後雨遮不計價不登記可能建商就會開始盡量減少雨遮(不能收錢的東西幹嘛送你?)把面積都弄到室內很有可能以後雨遮只剩10公分或是甚至窗戶平貼外牆都有可能盡量把樓層減少(以前舊大樓好像都是長這樣)所以以後看房,如果房子的雨遮很大很深,反而是好建商以上討論跟價格單價無關
mamamia168 wrote:比較好奇的是,2018...(恕刪) 我的話,中古屋就算因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在權狀繼續列,但我在衡量房價時就是不會考慮雨遮坪數再換算成每坪單價。(就跟現況高公設比的新成屋跟低公設比的公寓一樣)。如果雨遮整體造型有設計藝術美就加分(加價),如果一眼就看得出只是建商為了多賣錢而十分誇張的土星環就再考慮。說實話,反正房市還在下修中,我寧肯繼續以租代買等建商在2018新的建築法規實行以後,在"以自住客"為市場大宗的"居住"需求考量下所設計出來的新房子再買。對於過去幾年"以投資客"角度蓋出一些空間規劃很不人性化,或是為了拼周轉趕上市、施工品質急就章的大規模造鎮是碰都不想碰的。(當然這幾年也是有一些建案是以在地換屋需求為主的中小建商,個人經驗是認為相對可以考慮,因為在地人對這類建商、建案相對資訊清楚,如建案有瑕疵或開價偏離在地行情肯定賣不好,所以在地建商相對會注意品質跟口碑)
mamamia168 wrote:2018新屋不記坪不計價,2018之前的記坪不計價,...(恕刪) 上列資料有誤,100年以前的中古屋雨遮也是不計坪不計價這個土星環大雨遮計坪的法規只有5年半壽命A).100年以前:中古屋,雨遮(不登記)(不計價)B).100年法規:雨遮登記,所有建案搶蓋大雨遮C).107年法規:新成屋,雨遮(不登記)(不計價)https://goo.gl/KHjA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