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從不買房改買車的現象,看得出來潛在買盤年年在累積之中~~~


cghcep2001 wrote:
XD....怎麼還...(恕刪)

不買車 存錢買房
存錢數字往上爬 房價往下滑
總有一天會黃金交叉 讓我買到房子

陳小罐 wrote:
不買車 存錢買房
存...(恕刪)


讚啦!

正確
merry go round wrote:
每天不停地做問券市調...(恕刪)

這位樓主還連續發了兩篇文堅持實價登錄不可能做假
結果被底下回文打臉打到變豬頭
現在又繼續裝傻發文唱多 看樣子壓力真的很大

maybearthur wrote:
之前租不出去的社區...(恕刪)


錢都拿去買車了,是要累積什麼 ~
邏輯對了,方向就不會錯到哪裡去 ~

maybearthur wrote:
之前租不出去的社區...(恕刪)


房子也會折舊啊!

除非買透天,不然大樓50年後也只剩一兩坪的土地。

50年後台灣人口大概只剩1500萬,土地不值錢了。

雙北買棟1000萬的房子就好,分50年折舊,一年就折掉20萬啊!

民國40年到70年的人口大軍,現在每年40萬進入65歲。

到民國125年,滿滿都是老人啊!

相對的,滿十八歲的人口,四、五年後就只剩二十萬人了。

五年後就好! 就是一堆老人,一些年輕人。

十五年後是一大堆老人,一點年輕人。

二十五年後是一卡車的老老人,沒幾個的年輕人。

房市就只會一路向下,反轉至少要等40年後了。
不應該說潛在買盤而該說買房需求,這樣比較不刺激拒買方
買房本來就有一群不太計較價格的人稱為"剛性需求"
剛性需求就是不管漲,跌~閃不過避不了就是要現在買
但其它有需求但不夠剛性的,看1.房價高2.趨勢跌
恐怕有人自2014年尾開始就選擇先忍著
但2017年再往後看房價未來幾年恐怕都仍是緩跌
緩跌就是沒有崩不跳樓更沒1折價的期待會實現
那想買也有能力買的(你不用去管是自己賺的還是家族支助的)
忍到現在的還要不要選擇繼續忍下去呢?好問題!
我賭永慶+信義+住商三大房仲2017成交棟數大於2016年
您~賭哪一邊?



每次看到這種文章就覺得很有困難...
一台好一點的國產SUV了不起一百出頭萬
拿來跟一兩千萬起跳的北部房子比....
相差十幾甚至二十倍的金額且用途不同

我想這才是主因吧
一兩千萬的房子年輕人根本存不到
但存到一百出頭的車倒是沒啥問題
豪哥大 wrote:
我賭永慶+信義+住商三大房仲2017成交棟數大於2016年
您~賭哪一邊?

首先扣掉預售屋部份
再來就是實際的真正自住客買到的價格比起以往算漲還是算跌也是因素之一
我相信降價就有量
降越多當然量一定會有機會比去年好
phS00313 wrote:
錢都拿去買車了,是要累積什麼 ~


嗯 台灣是M型化社會 除了都買豪宅跑車那邊的有錢人不用在意

一般受薪階級 買輛車 加上每年保養稅金等等
購屋資金就減少了

房市移轉交易量 從90年代都維持在30~40萬棟 掉到去年的24.5萬棟 歷年最低
成交量還持續探底下修 怎麼還會有認為潛在買盤增加的邏輯??
史上最慘 去年全台建物移轉僅24.5萬棟

加上退休制度改革 每月須多繳錢 退休金減少 可資用所得驟減
少子化 很多家裡都只生1~2各 未來大多選擇繼承家裡的房子
避免未來閒置太多空屋 而且新屋標的若千萬 月繳就5萬了
北部新屋甚至須要過2千萬 月繳10萬 不如選原本住習慣的就好

整修家裡房子 通常小裝潢1~200萬左右就搞定了吧 省下來的錢可以投資或旅遊
頂多準備些錢翻新整修就好 整修及裝潢費通常不能省(業者還是能賺錢)
台灣自有住宅率大約80%左右

現階段只有家裡超過3各小孩 需要搬出去住的
或是有剛性需求的小家庭需要吧

maybearthur wrote:
之前租不出去的社區...(恕刪)


可是我發現最近路上很多雙B的車牌號碼都是R開頭的出租車,而且大部份是年輕人開的,看來大家還是喜歡虛榮感,難怪北部一堆1,2字頭的房子都沒人要買,大家寧願花3萬租蛋黃區也不願月付3萬買蛋白區.一個月3萬租蛋黃區的房子+一個月2萬租雙B車子,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是富二代或某公司大老闆,我看應該可以騙到不少敗金的妹吧!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