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來來來~看圖說故事


ks5204054 wrote:
看圖說故事,看來手...(恕刪)


台灣現在外交處境困頓,出口暗淡,薪資所得倒退20年。
有錢有本事的人也拼命往外跑了,房地產7年前也早已炒過一波,房市純自住就算了,投資還有什麼未來可言?

cobrawu wrote:
哈,看圖很嚇人,看數字就知道玄機,簡單說就是打底啦,
想看壞的繼續看壞,反正也買不起,繼續喊燒吧
未來兩年的物價通膨將會出現一個現象,買得起的繼續買,買不起的
開始擔心下一餐和房租,簡單說就是M型化擴大

這樣的圖形跟數字竟然也能說打底
真的是好棒棒
買得起的繼續買?
請問您有繼續買嗎

leo_3737 wrote:
這樣的圖形跟數字竟...(恕刪)</blockquote

他說的打底,也不能完全說錯啦
六都趨勢來看,除了台南和台中外,其它今年跌勢應該都會趨緩,2-3年後都有機會見底。
不過房地產的底,要用好幾年來等就是了
maxkingella wrote:
2016六都買賣移轉出爐了,沒意外的創統計以來新低
如2年前預測,2016-2018這三年房地產行業會非常難熬。

2016的24萬棟,超過4成都是新成屋交屋貢獻的數字,中古屋市場很慘也很冷。
2017年交易量大概也是24萬~26萬徘徊,新成屋同樣也會貢獻超過4成。
不負責預估..今年房仲業再倒10%,法拍量也會增加20%↑,中南部會有感下修5%↑
直奔一折啦⋯⋯

隔壁樓連藝人分手

都可以扯到房地產

我家樓下阿婆小孩生孫子了

隔壁的好久沒回家

對面的鄰居昨天很早出門上班

直奔一折啦⋯⋯
如果桃園正常的交易量是三萬七,那麼先前的四萬多五萬又是哪裡來的? 我想除了投機性交易外,應該就是當時的市場氣氛把未來的需求提前催出來所供獻的。寅年吃了卯年糧,卯年自然不能期待還能吃到平均值的糧。

不過我也是認為2017因為交屋潮的關係,交易量不會驟減,但那可能也只是一個肩部而已。

而當建商的貸款壓力順利轉移並稀釋到全民身上,央行比較不用再擔心骨牌效應時,央行會不會升息,就頗值得觀察了。

財飛來 wrote:
而當建商的貸款壓力順利轉移並稀釋到全民身上,央行比較不用再擔心骨牌效應時,央行會不會升息,就頗值得觀察了。


很遺憾的是,建商並不收手

依據國稅局的悲傷版同業利潤率,不動產投資開發、興建及租售(行業代號:670012),毛利率為 38%
也就是說,建商每賣約2.6戶就賺1戶回來,與其把漲不動的土地放在那邊,倒不如推案蓋出來
這點在台中非常明顯,拼命蓋、處處蓋、瘋狂蓋,反正到處都有OO期、XX單元、有夢最美的捷運、高架化的台鐵等當話題

除非政策面就是大破大立 (這點幾乎不可能) 不然央行短期內是很難升息的
然而,就簡單以定存利率為例,台銀現在台幣1年期定存利率是1.035%、美元是1.05%,美元定存已然超過台幣
(而且海外利息所得不計入個人綜所超過最低稅負制門檻者除外,也沒有二代健保搶劫)
FED 喊出今年升息三次,保守點,升息兩次各1碼,年底美元可以拉到利率 1.55%,低風險投資工具報酬會更亮眼
到時候央行還不升息,苦的是對大宗商品需求價格彈性低的云云大眾
上述的交易量一半以上是投資客洗出來的,若要是正常的交易量可能只剩下1/5或更低,投資客多繳點稅金貢獻一下國家,銀行還怕投資客倒掉收到不到錢,跟卡債風暴一樣,投資客貪銀行也貪,這個社會大家都自私,很不好的社會風氣,又帶不走貪什麼?
hanritss1 wrote:
上述的交易量一半以...(恕刪)


恩阿 去年的成交量 還有半數是2014年買預售屋貢獻的 實際上成交量更低 直接腰斬了
非自住又不打算賣的 大約已有等繳完10年的房屋地價稅+維修費
再拿出來跟10年後的新屋拼看看價位的心理準備了


看多的記得撐久一點不要賣 千萬不要賣 最好學27大多買一點 多貢獻國家一點稅收跟心力唷
房市下修期間 小弟事實上是認為仍看多 願意買"很多非自住"房子 多繳10年稅收的人很愛國
國家稅收靠你們了 一邊賠錢仍然一邊堅持繳稅 多有心呀

天阿~房子虧錢還要繳稅? 再度引爆房市崩盤!!!

供需法則 價尚未跌 但量已先行
成交量跌到剩原本的1/4 目前建商手上的存貨 多數財報上卻仍顯示有80%(8成)以上

而交易量卻跌到原本的一半以下 尤其在自有房子率已經高達70幾%的台灣
以後非剛性需求 想找到願意多買房繳稅的會越來越少(持有稅+交易稅+房仲費等等)

現在少子化 大多家裡2個小孩就不錯了
很多人是家中獨子 房子整理修繕一下 剛好翻新可以續住

把省下來的錢 拿去旅遊 作其他開銷 會比當屋奴有意思的多
在房屋上漲時期 還可以靠炒房賺到錢
現在是下修 除非有剛性需求 否則能避則避了

而且尚有其他投資管道 美元光是利息定存都比台灣高 何況今年可能還會升息
到時候很多人會出脫手上多餘建物 將資金轉往國外儲蓄或投資吧
直到台灣跟著升息為止
==============================================
目前是人口紅利減少 逐步走向緩跌
而且如果要真的要抑制高房價的話 就是從政策面下手
只是得期望政府認真想解決高房價 少子化的問題才行

先看看這篇 瑞士人不買房子的故事

一、加稅 至少15%以上 要加到重稅 完全杜絕炒防獲利的可能
順便增加稅收 才能做更多社會福利

1.屯屋稅15%
自有一棟不用 第2戶5% 第三戶以上都15%
2.空屋稅15%
沒人居住的 每戶課15% 若要嚴格實施 還可以由耗電率跟點燈率去查核
3.土地增值稅50%
一率課50%給國家 獲利繳半給國家
4.持有稅修正至1% 要用2014最高點時房價採計 順便增加國家稅收作社福
台灣目前是千分之幾 國外都是實價登錄的1% 台灣目前太低

像是瑞士德國等先進國家 認為居住是一種基本人權
即便壽險公司等等 也只能用便宜的價位出租 去換取租稅優惠
且不可以片面增加房租跟趕人離開(須透過法院 並提出相當證據)

二、提高利率 至少到5%
學美國 為了應付QE後過高的房價 直接升息+減少貸款成數 第3棟全面禁止貸款
避免房市泡沫

三、社會住宅 便宜用1/3價位賣或出租 要50萬戶以上
學新加坡等國家 加蓋到10%以上的社會住宅(50萬戶以上)
且50年後收費直接重建 打造居住正義

這3點都實施下去 保證房價迅速修正至1998年時期 約現在3成的價位

司法院法拍屋網
雖 Y 軸非由 0 開始,實為了誇大表示

但雙北少了近 50% 成交量......也太恐怖了

可惜沒有新竹/竹北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