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RAA wrote:
我想最近大家應該都看...(恕刪)
台灣再怎麼炒都有個極限。
房地產要炒到頂上頂,只有像香港那種地方才有可能。
地太小,人卻一直增加,那就炒得上去。
台灣跟日本比較像,台北市買不起,可以買新北。
新北都買不起,那可以買桃園。
如果是超大量自住客買房造成的漲價。
漲得慢,相對要跌的時候也會跌得慢。
這波漲得太快,相對地,跌下來也會很快。
因為超低利率和寬限期,使得投資客一窩蜂進場。
從2011開始,房屋的交易量當中,可能有八成都是投客在買。
因為房屋一直轉手,價格一直會疊上去。
這樣才有辦法讓雙北在五年就漲一倍。
現在量縮很嚴重,今年遇到寬限期結束就倒出一堆法拍屋。
槓桿開太高,只能承擔寬限期的投客,接下來通通都會法拍。
明年利率一升,扛不起高額本金+利息的投客或自住客也會法拍。
只要房價明顯向下,所有的投資客全部轉為賣方。
大量的賣壓也會讓房價下跌。
除非開放陸客來台灣買房,不然這跌勢,不可能擋得住的。
自住買盤,真的比想像中還要小。
民國八十幾年那時候,是40萬出生人口在買。
假設這40萬通通結婚,也就是有每年有20萬對夫妻。
所以一年會買20萬棟房子,那一波新成屋蓋到24萬棟還算合理。
這四、五年的情況,得用出生人口數去算自住買盤。
因為房子太貴了,結婚如果沒生小孩,租屋其實也無妨。
前幾年,一年就生20萬個。
假設有生小孩的夫妻,平均生1.5個就好。
那20萬個新生兒,就是13萬個家庭,需要買13萬棟來養小孩。
可是前幾年的交易量,明顯比13萬還要高很多。
多出來的,大部份都是投資客。
不管怎麼炒,最終還是得回到基本面。
房子最終的價格,終究由自住買家決定。
壞消息是,自住買家會一直縮水。
七、八年後,自住買家只有前幾年的7成5。
15年後,自住買家只有前幾年的一半。
再加上減少的總人口。
多軍還能有信心,真的很了不起。

SENTRAA wrote:
我想最近大家應該都看...(恕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