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補上平面圖)透天厝需負擔道路持分?這建案似乎怪怪的!


kangksh wrote:
如果是蓋在既成道路旁...(恕刪)

小弟剛補上了代銷給我的1f平面圖,請各位前輩幫我看看,
似乎問題不小啊
以前是建商捐地給國家,現在社區型的都直接灌到土地權狀裡面,如果不想跟別人持分,建議要挑獨立產權的臨路透天,不然一定會有持分的問題,另外地坪不會全部蓋滿,因為有建蔽率的問題,若真的蓋滿會有二次施工跟違建的問題,供您參考。
我的認知是無法捐出去喔,如果當初申請建照裡面包含此道路(有可能被當作法定空地使用),那這樣就無法捐出去,捐出後會不符合當初申請建照時的條件。

這是你們專用的道路就自己花錢買下吧。
這種社區道路持分你想捐政府還不想收,
只有特定幾戶居民進出的私設道路想要政府幫你免費養護,
政府當然說NO囉~

這種社區型的建案,
你花錢買的道路持分會再分回建蔽率及容積率,
你也沒有吃虧到~
不然目前法定你家的建物得離道路退縮多少(建蔽率),
還有地坪多少才能生出多少建坪(容積率),
你如果只持有你本身的地坪,你整間房屋的一樓樓板及總坪數會再縮水的~

不然臨公家道路的住戶又不經過社區私設道路,
為什麼要跟你們巷子裡的住戶分攤私設道路持分?

這就是因為臨公家道路的那幾戶不跟你們分攤道路持分的話,
臨公家道路的的那幾戶建物部份就得整排退縮進來了~

===========================================================

什麼是建蔽率?容積率?

何謂建蔽率與容積率?所謂建蔽率,便是建築物在基地上的最大投影面積與基地面積的比率,比方說200平方公尺的基地,而基地周圍區域規定的建蔽率為60%,那麼,一樓的樓地板面積可能就是120平方公尺,而剩下的80平方公尺的空地,可能作為臨路退縮植栽、中庭、戶外休閒設施(如游泳池)等。

而容積率呢?就是各樓層的樓地板面積(即為容積)加起來除以基地面積再乘以百分比,舉例來說,若基地所處區域規定的容積率為500%,基地面積100平方公尺,若考慮建蔽率50﹪時,則設計至少為10層樓(即50﹪×10=500﹪)。

再看兩率綜合解析但事實上,兩率的因素皆須考慮進去,兩者綜合之後就變成:基地面積200平方公尺,該區建蔽率50%,若要把建蔽率用完,則建物的最大投影面積為100平方公尺,又該區的容積率500%,則至少需蓋10層樓。

而實務上,也許基地附近有山河景觀或附近皆為五樓公寓,若甲建商欲蓋高樓,高樓層視野佳價錢也好,則建蔽率不一定要用到完,假設同上例基地面積200平方公尺,該區容積率500%,如果甲建商的建蔽率僅用到36%,則可得到建物的最大投影面積為72平方公尺,這樣一來,建商就至少需蓋十四層的大樓,若又有頂樓退縮、地下法定停車位及機房不計入容積或容積獎勵(政府因建商幫助都市更新等事項,免費送給建商的容積),搞不好可以蓋到15、16樓。

兩率話說從頭在了解了兩率的計算方式與運作流程之後,那麼,兩率的實質意義何在呢?

首先,在建蔽率的部分,政府在早年就有所限制,原因顯而易見,因為在都市中建物林立,假如建物與建物間不預留空地的話,採光、通風有所不足,棟距不足,私密性也受到影響,結果就造成雖然建物的「最大投影面積」受到限制,假設容積率不限,建物競相比高,以「塞進」更多的人、建商賺更多的錢,甚至造成某些地方「一線天」的人造奇景,產生嚴重的空間壓迫感及日照不足的情形。

有鑑於此,北高兩市較早採取容積率管制的措施,以限制總共可建築面積、杜絕上述亂象發生可能,台灣省則慢了一拍,以致前幾年還有建商用建蔽率配合臨街寬度大量搶建、造成量體過大而餘屋激增的情形。目前建蔽率與容積率政府都有明確規定。

不同類別的建地有什麼差異?明瞭了建蔽率與容積率的定義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幾種常見建地類別的分析:住二用地由於位坡地地形或鄰近保護區,大多位處郊區以外,兩率也就較低,環境較優質,樓高不高(樓高限高21米),透天產品居多,房價較高,但交通可能稍嫌不便;住三用地則位市區,兩率較住二略高,為純粹的住宅用地,在台北市為分佈最多之使用分區。

在台北市由於高度都市化,除住宅區外還是商業用地,尤其是商二、商三用地,在辦公產品供過於求、再加上兩率數值高,可運用空間彈性大,因為商業使用空間樓層高度不受限3.6米高度之規定,便有為數不少的挑高非住宅產品產生,以符合寸土寸金的台北人需求。(商業用地的建物高度有優勢,但不符合優惠住宅之規定)

至於在非都市建地利用方面,由於位於都市計劃外圍,土地取得價格便宜許多,一旦該區有發展遠景,便很容易成為建商大舉購地的目標。

其中甲、乙種建地為農村及鄉村建地;丙種建地則為山坡地建地,前些年由於容積率驟降至120%,引起領有舊建照(一般稱為老丙建)的建商搶建,造成位處偏遠的大型造鎮案林立,但因水災及土石流,形成餘屋充斥的慘象;而丁種建地就是工業建地,容積率300%為四者最高,一樣受到廠辦市場低迷影響,建商把腦筋動到蓋工業住宅上,雖然因地價低、容積率高,房價也相對便宜,但因環境不良,始終乏人問津。

uyroo wrote:
與家人看上南部的社區...(恕刪)



簡單來說 內部私有道路 應該也是建地吧,

弄成車道後每戶均分~封閉型透天很像都這樣子 車道入口處都會做個門
正常~~實屬公共設施....
要是社區內有綠地公園那會佔更多~


uyroo wrote:
與家人看上南部的社區...(恕刪)
這屬於私設通路-->在建築法規有規定
也類似買大樓要買公設的方式
但有個模糊的地帶是否計入法定空地的範圍內
這跟建照有關係看建商怎麼做建照
事先辦土地分割再跑建照
還是先跑建照再跑土地分割
若為法定空地則需由全體住戶共同持有(建蔽率容積率共享)

誠實豆沙包吃到飽 wrote:
這種社區道路持分你想...(恕刪)

+1

說的很中肯~~~

老有些外行的親友團講些自以為是的意見,實際上的法規他一條都不懂!如果房子賠錢了,他要負責嗎??
社區內私設道路也要捐給政府??連救災都快沒錢了,哪還有錢去幫你做道路維護啊??
南部買透天的大都抱持著20~30年後,建物老舊還可以自行打掉重建

但這種社區型透天將來似乎無法任意改建(除非社區全體所有權人一致同意)

社區型透天將來改建會很麻煩,這點必須列入考慮..



正常阿,因為你會用到,大家也會用到,算是公設,所以要平均分配給每一戶

至於有提到說要捐給政府,以下我分享一個例子

我有同事他家社區就是做,好處是路損壞由當地政府維修,路燈壞了也是當地政府維修

但.....後來該地區發展不錯,人口增加了...就代表需要更多道路

既然是政府的地,就開始有單位要求該道路要全面開放讓大家可以使用

第一階段就是大門警衛被要求撤離,因為該區塊已屬於政府用地........

接著大家都可以自由進出該社區了,有些人穿過該社區上下班確實更方便

但是.....身為住戶,社區內的車輛更多人也更多,安全性就降低了,大門警衛形同虛設

不知道要管誰,搞到最後好像只是收信收包裹而已,現在跟一般透天住宅沒兩樣

重點是.....那些地已經先付錢給建商買下來,假設一坪要是30萬,道路持分部分也要花一百多萬

只為了省下後續保養,全部送給政府,每戶都送了一百多萬給政府喔..............

後來吵了很久,目前是警衛在上下班時間會把閘門都打開,住戶非住戶都可自由通過

其他時間要進入,如果是訪客就換證件,非訪客非住戶只是要通過就是要取票,可前門進後門出

聽說住戶現在都很後悔,如果當初不捐,是政府主動來談,再把路賣給政府就好了.....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