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關於起家厝是不能賣的,很多人在等跌買第二間房嗎?


應作如是觀 wrote:
這是正確的觀念過去數...(恕刪)這是正確的觀念

過去數10年來看

一路買房的都是贏家

跟不上車的空軍 自作聰明 一直等等等

以為可以撿到低點 每個月不甘心的繼續繳租金 看別人資產一值增加 自己卻一直往魯蛇的方向邁進

一來一往 差距越來越大 相對剝奪感造成心理變態 酸葡萄心理

只好一直在版上放一些嚇人的消息 安慰自己準備要低接囉



我只有看到過去數十年,約70年左右
因為買在高點,被套數十年的慘況

現在我們早就獲利了結跑光了
這種末升段不是我們這種小咖在玩的

剩下的一棟自住一棟格間出租
投資的就賣了阿

所以,這時候買房的投資者,應該要跟上一週期買的人一樣

再套個數十年吧,恭喜住套房成功
喔,既然這麼多人想買房

怎麼會一天到晚在M01說跌3成、5成很難,嫌房價跌多會太便宜

想買房應該是跌越多越好啊
.
我也是正要買第二間,第一間不賣的人.
當然希望房價跌.不論再買或換房,當然都希望跌才對.除非愈換愈小,地點愈換愈差才會怕房價跌.

而既然要換大,換新,換好地點,總價一定高.尤其台北市.
中高價屋現在交易情況如何,大家很清楚.就拿4000萬以上來說.

以前這兩年台北公佈的資訊來說,1~5月平均單月成交2800戶,4000萬以上的成交量,差不多是210戶(註).
單一家房仲網這價位就有2600戶在賣,這間房仲網可不是591那種重複性很高的.
幾大房仲加一加,再加上建商新成屋,我想8000戶的量跑不掉.
這種算法單一家房仲就賣了1/3市場待售量,應該算非常多了,否則在賣的還不只8000戶.一個月內賣得掉的只有2.6%.
問題是,每個月都有新上架的,建商新交屋的加入市場供給,我看是不止3%的供給增量.
所以這價錢在台北市賣1-2年賣不掉非常普遍.
甚至說,上架一年沒賣掉,就準備長期抗戰了.
所謂高價區,蛋黃區大家搶,我倒要看看怎麼搶.高價物件要用現在行情價賣出都困難重重,更何況那些比登錄加價50%在賣的.

所謂投資客加50%市價的原因:1.15%的奢侈稅;2.15%的議價空間.3.15%的利潤;4.5%的仲介費,所以加5成價就這麼來了.

台北市已有3項紀錄在今年發生了,2項國際的,1項國內的.
1.全世界房價所得比最高.
2.全世界租金報酬率最低.
3.地政局12個統計年交易量最低.

以目前的存量,還有這麼多項輝煌的紀錄,房價會不會跌?

不一定會,甚至還可能漲.

因為台灣不一樣,台北不一樣.就是強.


註:查了一下1月份台北市4000萬以上實價案件,12個行政區只有126件.已經半年了,差不多也都完成登錄程序了,多估一些,算登錄率只有6成好了.也只有210件.1月份已是1~5月中成交量第二高的月份了.應該不會少算了吧.

對我而言,家人在一起的地方才稱為家
不然只是個房子
我重視的是家不是房子
真難過, 台灣的經濟會停滯不前, 創新不足, 我想就是大家覺得有錢的人, 或有多餘的錢, 就是只能囤房.
以上所言, 純為直接反應, 並無針對性, 也不是精確資料來源, 尚祈見諒!
orangebear1006 wrote:
我只有看到過去數十年...(恕刪)


起家厝 根本不重要....

和 你現在房住的舒不舒服 , 買新房的現金部位 +以後收入 +買入時間 有關..




有個例子: 一棟 隔很多間套房 出租

其中某住戶 把共用廁所弄得很髒 影響到其他住戶 全部房客不願意打掃 推來推去的

反過來 要房東常常去負責乾淨 打掃...
soogoo wrote:
有好的點,只能一直買...(恕刪)


收集房屋好像不錯
加油

anangon1 wrote:
最近跟朋友聊到一個台...(恕刪)


等房價下跌等着進場買第二間

看起來檯轎的人還不少!這樣是要跌什麼
起家厝如果不是三合院或透天厝的話,我是覺得沒什麼好起不起家厝的。

不過,如果能繳完第1間的貸款,不賣房再買第2間,甚至第3間是比較好,可以租人幫忙付房貸,以房養房。

其實之後房貸的壓力會比較小。
買房,真的LP要捏下去才可以買。

我在1997年30歲的時候買了預售屋,那時候也已經工作了好多年了。手邊有一點存款,也因為想結婚,就衝了下去。房子在蓋的那兩年~每2個月要繳3期的工程款,常常自己的戶頭裡剩不到1000塊~那時候倒也沒覺得壓力大,覺得作就是了。

有些事,不牙一咬的硬撐過去,會離目標越來越遠的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