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房地產制度的重要性

買屋坪數含樑柱 消保會:政府助紂為虐

這點也納入討論吧

公平正義講不完

沒房子 至少柴火能取暖也是個用處
上面核災,下面風災水災~對面又怕資產共有化,後面又大海、

無可奈何丫
rdcmd wrote:

"樓主談到把資金導引到企業,先不論其公平性
這種性質的銀行就像美林,高盛,雷曼兄弟,不正是金融海嘯的推手"


正是因為房地美和房利美把房屋貸款的抵押風險切割賣給了這些銀行才引發金融海嘯

rdcmd wrote:
我國銀行對DRAM和LCD產業的企業貸款有如何(難道可以說當初不要貸就好?)
我相信這是個案, 是個大錯也是出在沒有分散風險的概念
我想很多政策很難推行是房價跟經濟活動有太多牽扯,怕打重了傷經濟
還有房地產的角色,不僅僅是一般看到的住的需求,還可以是在銀行的信用額度
從這個角色來看,就可以知道為何房價不易跌,也不能跌太多

同意! 所以我才認為這是很複雜的共構關係, 只是 同樣的, 這些事情在美國, 日本, 一樣, 而且現實生活中, 房地產還是崩盤了..而且對經濟的傷害何其嚴重



pressanykey wrote:
但我似乎只看到你文章內隱含的「房價不會跌」


個人意見...我認為會崩盤, 而且問題就在於泡沫來不極消也不願意消



kwiki wrote:
把居住需求 拿來炒作 沒犯法 但是對國家社會無益(恕刪)


我想你看不太懂我文章寫的內容...整篇就是在講, 對國家是有害的


rdcmd wrote:
重點不在跌與不跌, 僅在探討房地產本身有何功能性與價值。
人類的經濟活動一直以來就架在資產價值這個上面,資產擔保所產生的信用額度,


從另外的角度思考, 用政策讓房地產維持在一個位置上, 讓循環周期拉長, 振幅變小, 有什麼不好?

rdcmd wrote:
如果銀行是在 "出了事反正政府會救我"這樣的心態在經營, 他應該全部資金放在年報酬率超過8%的高收益的債券上面,或者年報酬率更高的垃圾債券, 而不是玩這種一年3%的房屋貸款


現在的法律規定就是不行這樣做嘛....我文章中一直在說的是:房地產的風險被忽略, 包括整個政策的不完全, 企業求生存, 當然在"我認為不合理的"的制度下找到對他最有利的

Nelson5 wrote:
如果仔細看看台灣各金融機構呆帳形成原因, 其實企業貸款造成的遠高於房屋貸款, 不管是最近的金融海嘯, 或者之前的亞洲金融風暴, 當發生問題的時候, 往往是因為外在經濟困難, 先造成企業經營困難, 無法還款, 才讓銀行開始處分資產,


金榮海嘯就是從美國房地產的崩盤開始的, 你沒有仔細讀懂我的內容, 我要闡述的是, 房地產的大幅波動, 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最後擴及整個社會, 而為什麼這個事情卻讓他眼睜睜的發生, 因為房地產的風險被低估, 至於細節的部分 企業貸款造成遠高於房貸? 這事情實在太複雜了, 我只用一個例子:2008年如果不是量化寬鬆, 對美國而言, 所有的損失加起來遠遠超越過去100年所有企業貸款的損失數倍, 我要講的是, 在台灣還沒發生, 不代表不會發生....而美國有很多方法把這個對"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 台灣如果房地產崩盤了, 然後呢?

文章內容我所提的企業貸款只是一種讓資金活水的去處, 銀行為了要賺錢, 他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法(盡量低風險高獲利), 但我整篇要說的是, 房地產的大幅波動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非常巨大, 既然這樣為什麼銀行會低估風險, 因為政策的制定不完善, 還有政治上無法擺脫的宿命

vincentkoh wrote:
文章內容我所提的企業貸款只是一種讓資金活水的去處, 銀行為了要賺錢, 他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法(盡量低風險高獲利), 但我整篇要說的是, 房地產的大幅波動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非常巨大, 既然這樣為什麼銀行會低估風險, 因為政策的制定不完善, 還有政治上無法擺脫的宿命


你可以說銀行低估了房貸的風險,我想這有兩個層面
1.人類的經濟活動架於通貨之上,而通貨最大的來源在於基礎貨幣與槓桿倍數. 如果只有基礎貨幣,那經濟應該很難發展,因此槓桿是必須的.而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和建立的基礎,不就在不動產抵押後的槓桿.為何選擇不動產,因為不動產是有限的,我想應該還沒有其他資產可以取代.
2.銀行真的低估風險嗎? 我想不盡然,只是游資過剩,台灣法律有對銀行投資限制頗多,但放心好了,銀行每年都有呆帳準備金,基本上不是太過冒進的銀行,通常是不會有問題.而且只要房市不是大幅重措,基本上都還沒周轉上問題才是.
您所提的最大問題還是在"有比房地產更好的擔保品嗎?"
這一波資金寬鬆的時期.拿公司要借款來觀察水溫最清楚
不過.雖然游資充斥-風險沒有低估
1999年之後金融體系健全許多.
台本土某些銀行的風險評估是真的非常嚴謹-像是玉X
是真的很保守.很穩


不過我支持前面板友的論點-循環周期拉長震盪幅度縮小
觀察民77年至今-我就讀高中時很喜歡看報紙
經濟學說是7年循環理論.前波震福是50%
但93年至今的發展就不適這些論點了-
也許2016年後慢慢修正20%維持低穩定5年8年吧
我不敢預測
畢竟影響的因素太複雜
rdcmd wrote:
您所提的最大問題還是在"有比房地產更好的擔保品嗎?"(恕刪)

要找到一個波動相對小, 量又需要超級大
房地產還是最好的選擇
這點我是贊成認同的
只是我要說的是...房地產不應該劇烈的浮動, 對經濟和社會是有巨大的傷害
而台北市從2001年到現在 已經漲了3倍, 扣掉低通膨 和 這段時間台灣的經濟成長結構, 其實是很大幅的波動



安妮美黛子 wrote:
不過我支持前面板友的論點-循環周期拉長震盪幅度縮小
觀察民77年至今-我就讀高中時很喜歡看報紙
經濟學說是7年循環理論.前波震福是50%
但93年至今的發展就不適這些論點了-
也許2016年後慢慢修正20%維持低穩定5年8年吧
我不敢預測
畢竟影響的因素太複雜

93年至今房地產漲了多少
當然不適用跌幅
但你確認為所謂的不適用是暴漲合理, 但只會緩小跌
這樣的邏輯在哪裡?!

vincentkoh wrote:
那為什麼金融公司不願意把錢運用在更有效率的市場, 簡單來說, 房地產的借貸是20年期的,而且機率來說,跌幅都不會超過30%, 而房地產漲越高,市值膨脹越大, 對銀行來說都是把餅做更大的利潤, 而投入中小型, 發展中的公司, 雖然高風險帶高利潤, 但銀行在評估主力業務, 第一看的是風險, 不是利潤...至於暴漲到相對高檔的房地產為什麼對銀行來說永遠都是比較好的放貸選擇? 很簡單的邏輯, 就是咬定出問題後政府絕對會出手相救, 基於選票考量和社會安定的現實面, 政府絕對會出手相救, 銀行自然把房貸風險係數設限在最低


舉手~....這段有不同意見!

今天台灣85%為主的中小企業...

試問!今天一家『有潛力』、『有創新』的中小企業,拿著一份『完善』的『展業計劃』....

到銀行請求融資,要擴大展業!

就算有政府信用保證基金擔保85%,今天這位中小企業主就能從銀行拿到融資嗎?

銀行最後只會問你一句,請問........你拿什麼當『擔保品』?你認為這位企業主拿的到貸款嗎?

換一個場景!有一位財團的企業主,呼應政府『鮭魚』向上游的口號。

但.......他向銀行借款,卻拿去買了14戶帝寶!~

但是銀行認為,這大老闆有錢,信用評等良好!所以借他擔保品的99%~

一來一回!坐著閒閒的大老闆,賺得卻比滿頭大汗的中小企業主還多?這代表什麼?

問題是出在台灣的銀行吧?專業程度不足,還兼具貪婪的本質!

授信只看對象是誰?和『擔保品』值多少?

房子....它是無辜的!

因為銀行只認得『新台幣』和『台北市的房子』.......其他的都不認得啊!

有幾個銀行員,他是『真懂』各種產業的從業人員?....

把房價問題導向銀行考慮授信風險?

不如探討一下,為何銀行的『專業性』不足,不識產業只認得房子!

再進一步想,為何一般中小企業主有了擔保,卻拿不到銀行的85%擔保的貸款?

但是『大老闆』拿著台北市的豪宅.....他卻可以拿到擔保品99%的授信?

這樣......你還搞不懂嗎?

有空去看一下最夯的『半澤XX』!






企業融資擔保品-當然還是不動產吶
要不-詐騙集團的企劃案要誰買單?
雖說政府有鼓勵投資創業家青創貸款-只是額度...
我們還是乖乖拿不動產擴展事業的...

樓上上容我說句話-
您真的以為全台灣這20年來漲幅都同台北一樣嗎?
你說的周期延長振幅縮小是我認同的
但你只是用台北現況解讀何時該漲何時該跌嗎?
經濟活動變化+商圈移轉+政治因素...
高雄現在才回到20年前價位哦

JCB88 wrote:
今天台灣85%為主的中小企業...

試問!今天一家『有潛力』、『有創新』的中小企業,拿著一份『完善』的『展業計劃』....


我換著角度說
這是一種排擠效應
全世界檯面上的任何一間大型集團
不是從中小企業開始的?
如果今天的房地產持續的暴漲
資金排擠效應
誰都不願意花時間或請專員去深入探討或了解任何有機會發展的公司
甚至原本借不到錢的淺力公司都乾脆去做房地產就好, 這樣更容易借到錢
反正不要是最後一隻老鼠, 都不會有事, 錢先賺了再說

JCB88 wrote:
再進一步想,為何一般中小企業主有了擔保,卻拿不到銀行的85%擔保的貸款?

但是『大老闆』拿著台北市的豪宅..... 他卻可以拿到擔保品99%的授信?



你說的是既定事實, 所以你認同嗎??
我不是不懂, 是我就不認同, 所以我才說制度的不公

安妮美黛子 wrote:
企業融資擔保品-當然還是不動產吶
要不-詐騙集團的企劃案要誰買單?
雖說政府有鼓勵投資創業家青創貸款-只是額度...
我們還是乖乖拿不動產擴展事業的..


第一, 我上面有陳述, 我也是認為不動產是最基本的擔保品 我沒有否認這點
至於你說的種種現象, 想想看這十年來台灣有什麼基礎的公司正在崛起
這跟資金排擠效應有沒有關? 依照你的邏輯, 銀行當初培植現金的大公司都是冒著被詐騙集團的風險嗎? 你把銀行的放貸只要沒有不動產,全部都當做白癡在賭局嗎
我就說了, 房地產可能是銀行最基本的根基, 可能是40%, 其他的的錢應該要拿去研究如何放貸才會創在最小風險最大受益, 這樣的基礎下才可以使社會更完善, 但房地產的暴漲排擠了這一切, 讓這十幾年來中小企業要崛起沒有了以往的融資空間


安妮美黛子 wrote:
樓上上容我說句話-
您真的以為全台灣這20年來漲幅都同台北一樣嗎?
你說的周期延長振幅縮小是我認同的
但你只是用台北現況解讀何時該漲何時該跌嗎?
經濟活動變化+商圈移轉+政治因素...
高雄現在才回到20年前價位哦


你知道台北的房地產貸款占多少嗎......
天阿.......你要說的是你支持我的邏輯, 但台北房貸市場不足以影響整個金融市場的變化
這樣嗎?



vincentkoh wrote:
你說的是既定事實, 所以你認同嗎??
我不是不懂, 是我就不認同, 所以我才說制度的不公


認不認同?根本從來就不是『重點』!

只能跟你說......這是社會的『現實』!就看你要屈就現實?還是為了理想國度打拼?

反正要當改革前鋒的人?通常最後都享受不到成果......『國父』就是最好的例子!

通常會想當改革前鋒的人?都是沒分享到發展成果的人~閣下極有潛力!

你說的『資金排擠』?實在是.............

現在.....市場上應該是不缺『資金』!缺的是好的機會和標的~

問題是....好的標的?它.....『獲利』不佳啊....

假如...資金有缺造成有排擠?那銀行何必為了『濫頭寸』,在那搶財團低利的聯貸案?

應該說....是銀行業資金仲介的功能?從08年後就已經『失能』了!

不動產會漲價!只是市場現實+銀行失能的結果......

你只是把結果,導引成發生的原因.......

可以創造『機會』的新創業者拿不到資金?但有了『利益』的財團....資金卻是要多少有多少~

這該要怪誰勒?你存款人錢沒地方去~不存銀行?不買房子?難道要學老阿媽,把錢埋在床下.....

床下是『鋼筋水泥』挖不開......只好存銀行嘍!

銀行拿了你的存款....又不能從事以往的投機套利~不能賺?總不能賠吧.....

不放貸給它們『覺得』安全的房地產?哪來的錢付你為數不多的『存款』利息勒.....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