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魔術數字, 崩盤前兆?

其實大家都被市場上一些蓄意做出來的數據給騙了, 包括建商和投資客自己也一樣,
大家都拿一些錯誤的數據來麻醉自己, 來欺騙自己, 來安慰自己, 避免自己的信心崩潰,
最廣為人知的是這一句根本就違反自然法則的話術 - 『房價只漲不跌』
或是『台北市每坪單價65萬』, 『台北市平均成交總價2050萬』.....

結果建商開價越來越高, 投資客也越買越高, 大家都很high, 因為大家早就一起迷惘了,

其實台北市成交價中值是1500萬, 單價也只有50萬不到, 多出來的是從少數一些豪宅分來的,

102年1~4月台北市6057筆實際成交價格統計, 中值大約是1500萬,
1500萬以下共3097筆, 佔51.1%, 1500萬以上共2960筆, 佔48.9%,

至於桃園縣的數據就更驚悚了,

桃園縣1~4月成交價中值大約600萬, 2000萬以上不到500筆6%,

而委賣部份在三大網站倒是很一致, 誤差竟然不到3%,
591委賣價1000萬以下6870筆50.5%,1000~1999萬3926筆28.8%,2000萬以上2820筆20.7%,
信義委賣價1000萬以下4568筆52.7%,1000~1999萬2388筆27.5%,2000萬以上1737筆20.0%,
永慶委賣價1000萬以下4516筆49.0%,1000~1999萬2587筆28.0%,2000萬以上2121筆23.0%,
三家的比例幾乎一模一樣, 是大數的關係嗎?
那些開價2000萬以上的, 到底是在想什麼?

那些說房市看漲,沒有底線的人

其實可以參考之前的日本...房地產泡沫化

其實現在貧富差距這麼大,剛性需求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房子

都是想靠房地產投機的,跌是遲早的事,就差一個議題了(比方當初的921,sars)

KingDavid520 wrote:
102年1~4月台北市6057筆實際成交價格統計, 中值大約是1500萬,
1500萬以下共3097筆, 佔51.1%, 1500萬以上共2960筆, 佔48.9%,...(恕刪)



原來這年頭1500萬還可以在台北買到房,跟我的認知相去甚遠

KingDavid520 wrote:
其實台北市成交價中值是1500萬, 單價也只有50萬不到, 多出來的是從少數一些豪宅分來的,
102年1~4月台北市6057筆實際成交價格統計, 中值大約是1500萬,
1500萬以下共3097筆, 佔51.1%, 1500萬以上共2960筆, 佔48.9%,
至於桃園縣的數據就更驚悚了,
桃園縣1~4月成交價中值大約600萬, 2000萬以上不到500筆6%


桃園明眼人應該都看的出,大部分是短時間內吹牛膨風出來的,連仲介公司都認為有些地方要縮手。
但台北市的狀況我認為不太一樣,其實台北市相對比起其它地方,這幾十年來沒有低過。
國家行政中樞+眾多公司本部都設在台北市+最高人口密度+全台灣最大的商業區開發規劃,
以上種種因素都使台北市存在強大的聚眾效應,這讓它的房價很難低。
小弟不是有地段認同的人,對我而言其它縣市鬧區相對低價的店面,比台北市邊疆高價的住房有更高的收租效益和投資價值~但對很多有地段認同的人來說,他們卻認為房子買在台北最保值。
記得幾年前,和一位住在彰化的長輩聊到房地產,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在中正和中山區有兩間華廈在出租,當時覺得奇怪他很少到北部為何要在台北買房,他說如果你有一筆大錢,想買房地產保值是要買在彰化市還是台北市?
此後我終於知道,台北市的房,至少是全台灣有點閒錢想投資房地產的都有可能會買。
hamartoma wrote:
原來這年頭1500萬還可以在台北買到房,跟我的認知相去甚遠...(恕刪)


沒錯啊, 因為只能出的起那麼多錢啊, 中產階級都快消失了,

有錢人並沒那麼多, 不要相信那些鬼話,

但是現在也只能買小宅或老宅了, 小套房, 老公寓和屋況很糟的老華廈,

事實上, 大部份人的認知都被混淆了,

maxkingella wrote:
以上種種因素都使台北市存在強大的聚眾效應,這讓它的房價很難低。
...(恕刪)

沒錯啊, 台北市要崩盤很難, 所以我的slogan裡沒有台北,

有買在桃園的投客千萬要保重, 可以買保險嗎? 房屋保值險之類的?


桃園總價1500萬以上, 新北2500萬以上會是重災區,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房賣後百房殺,沖天銅臭透台北,滿城盡是投資甲。
KingDavid520 wrote:
其實大家都被市場上一些蓄意做出來的數據給騙了, 包括建商和投資客自己也一樣,
大家都拿一些錯誤的數據來麻醉自己, 來欺騙自己, 來安慰自己, 避免自己的信心崩潰,
最廣為人知的是這一句根本就違反自然法則的話術 - 『房價只漲不跌』
或是『台北市每坪單價65萬』, 『台北市平均成交總價2050萬』.....

結果建商開價越來越高, 投資客也越買越高, 大家都很high, 因為大家早就一起迷惘了,

其實台北市成交價中值是1500萬, 單價也只有50萬不到, 多出來的是從少數一些豪宅分來的,

102年1~4月台北市6057筆實際成交價格統計, 中值大約是1500萬,
1500萬以下共3097筆, 佔51.1%, 1500萬以上共2960筆, 佔48.9%,

至於桃園縣的數據就更驚悚了,

桃園縣1~4月成交價中值大約600萬, 2000萬以上不到500筆6%,
591委賣價1000萬以下6870筆50.5%,1000~1999萬3926筆28.8%,2000萬以上2820筆20.7%,
信義委賣價1000萬以下4568筆52.7%,1000~1999萬2388筆27.5%,2000萬以上1737筆20.0%,
永慶委賣價1000萬以下4516筆49.0%,1000~1999萬2587筆28.0%,2000萬以上2121筆23.0%,
三家的比例幾乎一模一樣, 是說好了嗎?


這種統計出來的東西看看就好
統計沒辦法表達環境更不代表符合您的需求(捷運?市場?學校?甚至7-11)
以台北市為例,文山,內湖,萬華,大同,南港平均坪價都低沒錯
但是如果延伸解讀成萬芳路...康湖路...舊莊街...低你也未必要住
不怕"很涼"的話崇德街某些地段更便宜
想找馬鶴凌老神仙聊聊天看星星更是方便
你要不要?

KingDavid520 wrote:
其實大家都被市場上一...(恕刪)


如果說您認為政府與網站的數據是可以1:1去比較
那表示買的人都很會殺價啊!
這樣只告訴我們買房要殺到五折左右吧
這如何能跟崩盤扯上呢?
願聞其詳,請大大不吝賜教
大數看大勢, 打破數字迷障, 才能看清事實真相,

早就說過了, 房仲發佈的平均單價或平均總價是毫無意義的, 只是在拉抬價格, 但最後受傷的其實還是建商和投資客自己,
怎麼說呢? 一間億元豪宅就可以瞬間拉高十間1500萬平價小宅到2272萬, 有意義嗎? (10000+10*1500)/11=2272,
這時候建商去蓋11間平均價2272萬的房子賣的出去嗎? 何況房價還在漲, 乾脆再把以後三年預估要漲的部份也加上去, 所以一口氣蓋了15間2500萬的房,

我們現在看到的情形就是這樣, 一大堆基於膨風數字再加上樂觀預估蓋出來的相對天價房, 從新北到桃園到台中到高雄, 甚至連偏僻的蘆竹都有一大堆,


豪哥大 wrote:
這種統計出來的東西看...(恕刪)

免費送您三筆資料
北投500萬以下71筆12%,500~999萬161筆27%,1000~1499萬123筆21%,1500~1999萬74筆13%,2000~2999萬47筆8%,3000萬以上110筆19%,計586筆
中山500萬以下114筆10%,500~999萬357筆30%,1000~1499萬268筆23%,1500~1999萬147筆12%,2000~2999萬138筆12%,3000萬以上161筆14%,計1185筆
信義500萬以下17筆4%,500~999萬44筆11%,1000~1499萬101筆25%,1500~1999萬87筆21%,2000~2999萬94筆23%,3000萬以上66筆16%,計409筆
KingDavid520 wrote:
大數看大勢, 打破數...(恕刪)


我並沒提到其他數據喔!
只針對您所提出的新北,台北,桃園三地的數據
就政府公佈與網站數據做一個邏輯性的分析
如果說要講到數據的背後所代表的含意
我想那要對數據的組成先分析
兩個不盡相同的母體所呈現出來的數據是要如何去比較
我並非排除版主所說的現象不存在
只是證據並無法明確
看事情的角度當然可以有很多方向
可以相信絕對對的,也就是最小範圍推定
或是沒證明錯的都可以相信, 也就是最大範圍推定
但若採用前者或許有些笨
但採用後這可能性太多
如果採用後者再延伸去推論
對我來說那就是賭博
所以我算是笨的,未能理解版主的理念
多謝版主的用心解釋
你賣過房否?

小弟我專任委任給某仲介,他連591都不用登,登公司網站而已。

樓上有鄰居一般約給多位仲介,結果至少有5位仲介自費刊登在591。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