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從賣屋交易網站看目前房市狀況的一些端倪^^

抱歉我私訊好像都寄不出去所以直接在這回您

陳小噹 wrote:
Hi 火神大大,
因為有結婚打算,所以目前也在看房,主要是以板橋、新莊及三重的公寓為主,因為大樓都太貴了!
從你的文章來看,我的想法是房市現況應該是停滯甚至往下的趨勢。
所以,想請問您目前對於房市的看法。
謝謝!

James

在這版要說到房市空的資料都要隱藏一下用字遣詞的
不然容易引來一些無謂的麻煩

我最近和老婆剛捐了7台心肺復甦機給宜蘭縣消防局..約100萬台幣<<有點小心痛
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這邊,和老婆兩個靠大家說的賺不了錢的傻瓜投資也存了近千萬了
不過短短5-7年而已
這個月結算是920萬
當然這些錢拿來做善事也OK

講太多,一不小心又要被冠上
沒錢
等你有房你想的會不一樣
既得利益一定不會自願放棄利益
不買房存不了錢
存那麼多錢不用來花人生有何意義
等等等

言歸正傳
目前不是停滯,是已經開始向下了
扣掉每個月平均的攤平折舊、維修折損、地價稅、貸款、增值稅等等
你自己算看看
那個591賣家給買家的留言其實透露的是
很多投資客的房租已經漸漸無法COVER貸款了

其實要說真格的,我還真想去南韓買房子,都說危機入市,真的有危機你敢投資嗎?
打量一下機率,南韓有美國撐腰,真的被打掛丟核彈的機率是高還是低
現在絕對是南韓房市的相對低點,等到打起來更是絕對低點<<題外話
其次我有發表一篇台中捷運的議題
那個逢甲三站的捷運商圈是我認為台灣最後沒被炒作完全的議題,還沒完全漲起來地點
其他的
買了應該會虧吧

最後我建議你以中古電梯大樓為主要標的,我姑姑和他一些朋友投資房產賺不少,她們都找華廈為主
買房要考慮未來能容易脫手有人承接
華廈公設低、好整理,未來逐漸以自住買盤撐的買盤,你會比較好脫手賣出去

真的買不起,暫時租屋又何妨,錢滾錢放銀行又不會咬你,但是你一但投資錯誤,就翻不了身了
這兩年就會見真章了......

對了還有一個議題我最近在評估研究的
你去看看高鐵月票其實一個月不貴才5千元,通勤時間其實也並沒有很長,我個人沒有實際上班時間去坐過,不過可能比淡水三峽上班時間容易塞爆來的好
再對照台北市動輒幾千萬房貸其實蠻划算的,桃園中壢、新竹會漲起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只要不是新屋,高鐵站附近的中古華廈聽說是還算便宜的
希望這些我個人的小小研究對你有幫助
當然你未來老婆要好好解釋清楚,夫妻兩個理念相同最重要
只想享受撿現成的,那就多保重了

最後讓我本人實際回復本文的參考價值
第一 賣量賣壓已經開始湧現,總體成交量,必須要能追上,爆量如果沒有辦法持續維持高檔的成交,勢必有人會開始【降價】尋求能賣出,這麼多房子開始釋出,總的成交量一定會提昇,所以有可能會造成最近房市熱賣強強滾的現象,因為有好的CP值不錯的標的開始出現了,是否能延續買氣,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第二 法拍屋數量不斷增加(當然數量少易失真,尚請大大提供更多的資料),這代表房市其實開始醞釀向下修正的壓力了,簡單來說,開始有人撐不住了,從多方來解讀,可以考慮進場選擇標的了,至少可談的議價空間會增加,這是許多理財書所談到的,進場可觀察法拍屋數量做為一個指標,你會有機會撿到便宜好貨

第三 從591這位賣家不小心透露的真相回覆,說明漸漸有人想開始獲利了結,想出場了,因為對部分小小投資客來說(非投機僅是置產保值),租金逐漸無法COVER貸款了,在加上維修、空租期等等,更說明了,少子化其實已經開始發酵,【部分包租公】要找好租客,不見得比以往更容易了,不如賣掉。

第四 從591的整體留覽數目(由高至低)來看,大家瀏覽的幾乎都是1000萬內的房子居多,可是你329檔期也好,之後的檔期也好【整體推案量、推案金額】這樣大,其中很多是【超高金額】的(真假)豪宅??再加上正常的中古市場買賣,這樣的自住買盤撐得起這樣巨額的推案量嗎?就算每個人都上車,大家也都只做得起平價車中高價位的車少人坐,整個市場大賣壓是存在的。

抱歉,一不小心又回這麼多,我不想一昧看空房市,我希望大家都能滿足住的需求,有時候只是賭一口氣,想了解證明自己的趨勢看法是正確的
所以如果有錯,我也樂於接受批評指教,不希望是流於謾罵或者對我的人身攻擊,感謝!!
先上來標記一下
591賣屋數量變化
2013年4月18日
總體委賣量已經來到66531間房屋要出賣
法拍屋數量824間
4月5日至今平均每日增加委賣448間
在我打字的瞬間仍再持續增加

不管是純販售還是被法拍,整個量都是噴出的離譜
距離7月還有很久,奢侈稅完全解禁+最大量是2010年至今年的2-7月
所以今年7月-10月賣量將有可能是最大值
保守估計破8萬大關不是太難

這樣的賣壓<<接近恐慌性賣壓
幾乎已經底定了未來非常重要的大趨勢了
只要買家追不上,那【有的人】會降價求售已經是必然趨勢無法擋了
檢驗的時刻到了

說真的
真的有點感到小欣慰,投資都有獲利外
憑者自己的判斷,我守住了自己和老婆最大筆的重要資產,沒有變成負資產
距離大趨勢判斷結果只差最後一步了
我等者看................

還有幾個個案,我確定591的開價還必須打6-8折來談+參考
因為有些個案
我非常清楚成交價位,都有認識的,也有實價登錄可查

仲介業要加油了,幫更多需要買房的人狠狠的向賣家殺價吧










PS.最近蒐集了一些不同的觀點和資訊,不是我的觀點,但是也有不錯的參考價值,房市多頭空頭,和少子化、都市群聚效應、利率、通貨膨脹都沒有完全絕對的關係

整理引用自591討論區,小彭大大
一,房價現在漲是因為通膨,一碗陽春麵20年前5元現在XX元
事實是
30年前手機10多萬,現在3千有找,30年潛2000CC棄車要價100多萬現在80萬有找,而且現在汽車配備多30年前數十種
30年前POLO杉一件要價1000多,現在500元就有
20年前一台40吋電視要價5萬,現在2萬
20年前開一坪XO要1萬,現在3000就有
30年前一台錄放影機要價4--5萬,現在不到2000元
30年前出國旅遊相同行程現在便宜30%
30年前看牙醫是有錢人專利,現在掛號費150元
這20年來物價有漲有跌,不是所有物價都是上漲

二、因為供給量越來越少需求越來越多,小家庭興起,所以物以稀為貴,房價當然漲,而且人口紅利多當然房價漲不完

事實是
台北市的建地20年前沒有信義計畫區、南港計畫區、內湖計畫區,這20年來建地面積不斷增加
台北縣洲子揚、新板新店、淡水、林口、新莊副都心這20年來增加多少土地建築面積?
現在看來建築土地增加還是減少?
民國80年台灣人口2060萬到民國92年人口增加到2260萬,102年2332萬
需求人數不斷增加,但房價卻是一路走跌,直到92年才開始回升,若說利率低是房價影響關鍵,同樣79年的9%利率一路走跌到92年
房價也是一路走跌
所以用人口與建地利率來預測房價都是錯誤
這些都只是不動產業者用來合理化的理由

市場本來就不是散戶看的懂得,如果讓散戶看懂,那如何教散戶套牢?
例如地震跟供需根本對房地產漲跌影響不大
如果921造成房地產大跌,那震央在中部應該人口會往南北移動
如此看來應該要中部跌南北部漲才對,實際上全台皆跌
如果地震會跌那9年前的331北部地震應該有效但實際上卻是台北的起漲點
2年前的南部地區地震與高雄淹水卻絲毫不撼動房價

三、房價就算下跌也是緩跌,不可能暴跌

事實是
台北曾經暴跌過,台北在92年時30萬/坪,你認為是多少跌下來的?
78-79年時就是一坪60多萬跌下來的
而在79年時台北市人口達到最高峰,降息是房地產主因?
雷曼兄弟來的降息至1%,房地產並無起色
而是等到2010-6月第一次升息時,房地產才大漲,真正支持房地產的不是低利,反而是高利息。
美國在2006年房產大漲時當時利息是6%,現在的大陸將近9%,而台灣的低利和經濟的低度成長,我通常不會在風險極高時進入市場。

喬福花園在當時79年下跌時,是40多萬就可買到,房地產為何下跌會如此劇烈,原因在於投資客與建商,建商往往都是以人頭來設公司,也往往都是無資產,
所以投資客會以土地融資借款來蓋房,但要規避稅金,必須再蓋之前先過戶一次這樣在價格認列時,可以把土地成本拉高,壓低營收
因為房地產報稅是總價扣上土地成本,建築成本稅金,剩下利潤才需報稅
如果將土地成本拉高,,自然可以將利潤壓低,來藉此壓低稅金。

而建商在蓋好交屋時,會將第一批已售出的預售屋交給第一批屋主,剩下的會找人頭以最高額先將貸款貸出,一方面償還土融,因為土融通常是短期借款且成數較低利率較高,例如,建商的土融房貸融資在總價9成,只要市場價格跌破9成,建商就會選擇放棄,而購買預售屋的投資客一般成交價會在開價8成以下
當房價下探就會有資不抵債的情形,此時就會有更多人選擇放棄,這時就會形成越多人放棄越下跌的局面。

四、從業相關人員最了解市場

事實是
從業人員最了解市場?,我可不這麼認為,如果號稱先驅者這麼了解市場,那第一間成交的帝寶,開價是80萬/坪,你說建商跟從業人員該不該撞牆?一個是不該賣,一個是錯過沒買,以此觀之,他們的眼光很準?

反觀最近標得信義計畫區的保險公司,估算投報率不到3%,居然不去買標榜投報率有8%的台中建案,做決定的CEO豈不都該免職?從業人員的主觀,往往是投資的致命傷,不動產投資套牢的大宗不是別人,正是以代銷,以及仲介為中心的本人以及親友。

原因也很簡單,過度信心總以為他能接觸到的就是市場核心,總以為能掌握第一手訊息,而週遭親友正因為以此建立的關係做為信任基礎,更因為曾經獲利,或是幾次預測準確而深信不已,再跟各位聊個故事,80年代,建築業侯董,一次在坐電梯時碰上公司底層員工,當時員工心想難得遇到一個好機會,跟董事長探探公司股價,何時購買比較恰當
當時老董想了一下說:"國X的股票可以買了"
這句話說完後開始大單敲進,2個小時後幾乎全台號子都知道,經過2天上漲,隨後下跌,到今天減資再減資,套牢最多的就是在電梯問他的員工及親友,還有同坐電梯的司機秘書親友
當然還有號子的營業員,從業人員很核心?
正因為自認很核心才是致命傷,會溺斃的往往是自認游泳很厲害的人

五、別怕,有台商資金回流,房價有撐

事實上
利息只是影響資金流向的主因,就資金面而言放在哪最安全?當然是定存,公債,大型權值股,但為何大部分人不會如此作?房價跟利率,需求,以及資金都無關,以台灣國民儲蓄率而言有54兆,這包含個人存款與企業存款,縱使台商資金回流1/10對整體而言影響大嗎?

土地是上位概念,包含農地山坡地旱地水利地等,而建商要的是建地,這些年建地增加還是減少?究需求而言,臺灣人口不是前年到這幾年才忽然間增加300萬
而是20年慢慢增加300萬,也不是忽然間大家想到一起來買房,不然這20年來大家住哪?還是這些年來忽然變有錢?

80年代的房地產走勢,我來說說
79年股市大跌後,臺灣約3--6個月後陸續出現建商倒閉,在當時約有200多家,也陸須出現許多預售屋蓋一半,以及投資客斷投的法拍,整個社會倫入一種悲觀氣氛,法拍屋4拍5拍一堆,當時法拍可到6拍。

每拍減價20%折,6拍後剰多少自己算,3年內北部地區法拍成交價超過腰斬,而一般房價相較於當初該買點的6折不到,資產公司處理房價是當初高點的3--4折,但到了84年房價開始回昇,但幅度不大,隨後85年飛彈危機並無影響房價回升

但到了86--87年房價有相當漲幅,同樣惹起民怨,而當時的李總統
為了平息民怨,喊出要蓋一坪6萬的國宅,所以臺灣許多國宅是當時蓋的
但房價受些許影響變動不大,直到88年地震,許多高樓必須總體檢
房價從此下跌到92年的SARS之前,SARS之前有一小波漲幅
隨後的SARS使房價停頓半年,但也隨後上漲到今天

六、台北市就算少子化還是人潮集中的地方,不可能跌

事實是
投資市場向來都不是供需來決定,而是市場信心
我並非一直看空,我也有看多的區域與產品,不過這2年如果長期持有,應該會是套在高點,又如果你能賣得好價錢,自然是可投資
如果以人口結構來看,台北市人口是減少的,出處在台北市民政局
臺北市79年各行政區戶數、人口數統計表
戶 數805,978
人 口 數總計2,719,659
臺北市101年底各行政區戶數、人口數統計表
戶 數1,017,063
人 口 數總計2,673,226
從可建築面積來看,台北市是增加的,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內湖重劃區,以及南港工業區改成商業區,以及松山菸廠,華山園區,使台北市的建築土地增加,又獎勵容積使建築樓地板面積也增加,如果以供需來看,供給增加,需求減少,不是應該要跌?

所以不要用供需理論來討論房價,房子越蓋越多,自住需求應該越來越少,那豈不是要越跌才對?你有看過哪個產品越生產越多,但卻越來越貴?更何況一般人超過10年才會換房?

供需論外來移民論,拿來騙騙無知投資客還可,對我不生作用,如果要討論資金情況匯率利率,以及國際銀行家資金抄控,我很有興趣,台灣這次本土資金影響,應該是公司法第15條造成,八竿子打不到的東西,卻可能造成台灣中小企業生存危機,投資大師說過一句話,你必須走在懸崖邊,才能獲利,對一般投資者而言,卻往往不知懸崖在哪,

六、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房地產只漲不跌

事實是
房地產向來是資金面大於實質需求面的,資金往往是市場信心給予,我要告訴你的是跟所謂需求面沒有太大關係,否則全台每個地區都號稱需求增加,那總人口減少,需求哪來?
桃園新北青埔八德,淡水,林口,都號稱台北人移入,台北哪來這些人外移?
20年後房產一定漲?百年前全台最貴房價在台南,50年前再萬華大同區一帶,30年前在西門町,忠孝東路民生路,中山路,大安區松山區,20年前在信義區大直。
30年前的基隆比板橋中永和貴,現在的基隆市跟龜山差不多,
20年前新北最貴在中永和新店,現在板橋新店最貴,
10年前板橋新房不過17萬,貴一點20--25,但他也曾經30多萬過,
如果告訴我房地產不會跌,存有這種想法來投資
被套牢只是早晚,是深套與淺套問題,台灣的房地產可以看出都是與重大建設在變動。

基隆30年前只比台北低主要是因為基隆港,百年前的台南市也是因為港口,港口做為貿易與運輸的集散,當時的出口主要以傳產為主而大宗運輸主要是與運輸為主
要說房地產的變動是隨著各種條件在變動,沒有只會漲不會跌的地區或產品,存在這種觀念來投資的套牢機會居多。

七、其實房價高漲都是利率太低所造成的

我很清楚一般人的想法如何處理事情,大家都是一般人
心理學上大部分的投資客已經進入了制約工具所操作的過程,所謂假新聞,不代表它就不能成為工具,1%的人指鹿為馬,99%的人會嘲笑他

99%的人指鹿為馬,鹿也會變成馬,80%的新聞有問題,80%的人認同,假新聞也會變成真新聞,新聞與事實沒有必要探究真假,只要能達到背後想要的效果,真假並沒有意義,房價上漲的原因都可以是人為的,你要的話,我還可以找出10種給你,你以前所看到的原因都是我們這種人找出來的,

台灣在79年時開始利率走低,反而是房價一路走跌,直到SARS,92年開始,利率回升,房價才開始上漲



結論
原來要從市場心裡學來著手
市場心理學
一、
利用你能看到的因素將之合理化,應想心理使市場上的參予者形成群眾效應,進而產生不理性的思考,使市場價格急速上升,就是所謂的""鯡魚效應""

實際上不管是自用與投資,現在都不是好買點,湖心效應已經擴散到外圍
奢侈稅的影響,最起碼在買賣價上就會產生相當程度影響,不動產到最後還是要有市場的基本面支撐,最主要的基本面還是在自住
其次才是以出租為主的長期投資,而自住當然以自住購屋者的財力為衡量
一個是自備款的能力,一個是償還貸款的能力,不動產的價值是由人決定,跟所謂的地點沒有絕對關係。

究竟是"地點決定價值,還是價值決定地點"
多數人覺得有價值,也願意追價,那帝寶漲到500萬/坪,也是可能
只要市場上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進而參與,市況再差也是可以再創量價新高
在投資上稱為末段噴出,不計一切瘋狂追價,但也會隨及泡沫。
美國在實施奢侈稅後2年,仍然無法抑制市場上的瘋狂,到最後導致泡沫破裂

有一個心理學測驗,一個婦人,連生了10個男的,請問第11個是男是女?
股市連漲10天,請問第11天可能會漲還跌?
心理學有類比效應,以及壓桿理論,一般人都陷入在市場心理學的控制裡
投資市場裡能相信的新聞沒幾件
還記得黃金在大漲時,某周刊還大聲買進會到3000--5000美元/盎司
去年推出QE3實不也說上看2000,現在呢?

房地產本身會有潛在的隱藏需求
1,這種情況是本來不想買,但市場的喧嘩導致勾起購買慾望
2,本來就有實際的需求
3,純粹投資需求
4,換屋需求形成的延續買賣

投資性產品一直是建構在這4種需求下交互運作,所以建商一直用人口來主張市場需求本來就只是個障眼法。
這10年來總人口增加,有人租不到房子,有人買不到房子住嗎?
20年來你有聽過哪個人買房子跟銀行貸款,銀行跟你說我沒錢可貸嗎?
所以資金一直是沒問題的,台灣幾十年來還沒發生過跟銀行房貸銀行沒錢的

至於貸多少是不動產價值以及政策跟個人信用問題
所以游資一直都在銀行還沒發生過沒錢可貸問題

低利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因,SARS時是台灣近20年房價最低點,當時利率與現在相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如果這幾年建商一樣蓋房子,但房地產新聞少70%,你覺得房地產還會如此漲幅?投資客是看媒體外加建商身邊仲介的資訊買入,還是完全根據所謂專業知識?

就不動產最上端而言,幾乎都是大型建商的資訊在主導,真正內容與資訊甚至到公司經理都不見得了解,新聞還會輕易的報導?低利跟游資都不是主因,這些只是強化跟挑起購買需求的理由,只要能刺激購買欲,你家小狗上了發春貓,都可以是理由,如果大家願意相信

要不然印錢最多的美國跟日本還0利率,為何他們的房地產為何漲不動
難不成他們很笨,還是不住在房子裡?美國房屋自有率不到70%,德國更只有40%,要找新興投資地點,你打算3年,還是10年,20年的配置
很多面向、很好的分析,但願能改變一些人的想法、行動。
很正向的觀察,說到重點:

當購屋需求者買不起或投資者無利可圖時,房價就無法持續上漲. 房價的下跌只是時間的問題.

政府打房是不是玩真的不是太重要,美國雷曼事件就是給房地產投資者的震憾教育.
房地產高點是否以至,就看房地產是否還有利可圖.

黃金的爆跌將會是給金錢遊戲之下,所有標地物的當頭棒喝.






想請教各位大大
小弟很疑惑
目前有需求想換屋,標的屋在桃園,已下訂,但尚未簽約,前陣子這區開始開始房貸管制

想買的考量點是

1.此物件位於新重劃區,是透天預售屋,房子本身來講,我們夫妻都喜歡
2.此物件符合我們需求的房間數與坪數,比目前住的大
3.此物件地點離我們夫妻上班地點約可省一半車程
4.實價查詢,我們買的成交價大約等於該區新透天成屋成交平均價
5.此物件所在區域大多是新大樓,透天物件已不多,除非是舊社區中古屋
6.我們想換新成屋透天,預售屋更好,因為沒這麼快想搬家(目前住大樓)
7.此建案透天未公開就已售完,如果我們放棄就沒有了,之後大概只能買大樓了,或是就不買了
8.不是很想買大坪數的大樓,公設比高,管理費更高

顧慮的地方是:
1.該區還在發展階段(長房子中),生活機能還不足
2.該區被在上市建商拉抬房價,又被列入房貸管制區,怕這時買在高點
3.新房總價高,約16XX,舊屋目前市值約9XX(當時買5XX,
但沒賣都不算,也或許之後會跌)

想請問,若未來房價看空,我是否該放棄而繼續等待機會?
火神大大 wrote:
先上來標記一下591...(恕刪)


很精闢的分析

小弟Mark一下
jasonwd大大

如果我是你(依您上述的條件看來)
我會買
雖然我上01以來多半偏向看空
但是我也吸收了不少人的寶貴經驗與意見

首先你要解決的大前提是
你買房是做何用的?
是自住需求大於投資
還是希望以投資為主,也懶得去研究各種理財資訊管道,就死守房產就好

1.如果真的是以自住為最大考量
(1)貸款比重不高何懼之有?
其實舊房賣掉,換新房有上述這麼多優點
是我,我一定買
畢竟扣掉後
您只需負擔小小的貸款600萬左右
這樣的貸款絕對是壓不死人的

(2)總價不高,是能跌到哪裡去
桃園、林淡三新五股、樹林、基隆等等
這些區域是目前市場主力的成交區域,因為自住需求真的很強,總價也不高
好吧,讓你跌到脫褲20%好了
1600萬才損失300萬
但是台北市一間動輒78千萬的房子
讓你跌10%就好就損失了800萬,哪個痛?
300萬買你一個幸福美滿開開心心的過日子,我認為很值得
但是800萬就靠杯了<<對口袋很深的來說也許不怎樣

2.如果是純投資考量
(1)現在賣量這樣大,應該多等等
(2)長期看來,基礎買盤因為少子化是早晚出問題的<<這是版上不論多空都同意的
(3)至少等奢侈稅完全影響排除後再看看,不差這半年
(4)你做的到非常嚴格的自律投資嗎?
你做的到,另外一半做的到嗎?包括嚴格的控制金錢流(很節省)、記帳、細心研究尋找標的、等待、暴跌的心裏抗壓性、拒絕誘惑貪心.........等等等,如果很差,那買了房子強迫自己儲蓄,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你做的到,而且很強,你現在買可能會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從您文字敘述看來,我認為你是考量到自住的需求為主,增值只是附加價值
那買了就開心享受吧
版上很多先買車先買房的討論很多了
有時候時間錯過就不回頭了,曾有位大大的發言讓我思考很久,現在讓你幽遊白書、灌籃高手看到爽、七龍珠看到爽,還有那種悸動和快樂嗎?
還有同事願意和你討論,那個賽魯又復活了XXOO嗎

記憶和快樂都是很難評量和量化的
我認為跌就跌吧,依照目前你的狀況,你的風險很小,快樂很大,就降!
火神大大 wrote:
從業人員的主觀,往往是投資的致命傷,不動產投資套牢的大宗不是別人,正是以代銷,以及仲介為中心的本人以及親友。

此話一出,
一大堆人會大驚失色,
開始 "信心" 崩潰囉!

火神大大 wrote:
整理引用自591討論區,小彭大大


這位小彭兄的發文真是精采,思路清晰,邏輯能力強.

火神大大 wrote:
jasonwd大大

如果我是你(依您上述的條件看來)
我會買
雖然我上01以來多半偏向看空
但是我也吸收了不少人的寶貴經驗與意見


這一段也是十分精彩,立論中肯,


我個人由以上發文提供微薄的思考觀點,
1.精華區會轉移的觀點----轉移的原因為何?
2.換屋確實比較不需考量房價的高低,
但是如果能包含精華區會轉移的觀點會更全面.

我的老家在文山,旁邊是新店,阿姨家在內湖,工作8年在板橋.
都是10-40年的經驗,算是長線的,

請把商業機能(未來)考量進去,
不是指生活機能,是商業機能,
而商業機能---內湖.板橋.新店都是很好的例子.

生活環境與交通機能當然也重要,
但是這兩個好的地方不少.
所以高房價下好環境.生活機能佳的捷運站附近是不夠的思考.
精華區的移轉是與商業有關的.

最後搭配相對房價,會有更好的觀點.
一定要把火神加入好友,追蹤發言,分析的太棒了,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