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anykey wrote:
我覺得電視名嘴講得比...(恕刪)
那就讓我們看下去 ~(笑)
以目前台灣最明星的科技業的窘境
2014年面臨的全世界房產最怕的人口紅利上限 美國日本英國無一倖免
100年 加龍年 新婚潮 首購風潮過了
日本的崩盤前期1989年量升價升階段 -台灣已過-
進入1990年盤整階段 價升量縮階段 台灣也差不多在這一年兩要走完了
民國80年前後台灣很像,那時的買氣早就已經從79年的高點滑落了
但是因為建商前幾年賺太飽,不但不降價,還三不五十調高售價
花大錢買媒體廣告製造房市熱絡假象,刺激市場買氣......
所以房價一直撐在高點震盪,直到81年才開始大幅降價
借網友貼一則舊聞欣賞,是不是和現在很像?20年前的歷史是不是在重演?
1992-04-07 經濟日報
大台北預售屋訂價 挑戰高點 各區行情紛刷新.民眾能否接受仍待觀察
當時的房價都在下修了還發這種新聞
pressanykey wrote:
其他我懶地回了
不過新婚潮幾年內都還不會結束
我剛好從事婚禮相關
一年前沒訂餐廳抱歉可能訂不到了
看來你的感覺跟內政部統計的數字不太一樣喔:
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
1.2-現住人口出生、死亡、結婚、離婚登記
結婚對數
一○○年 一0一年
一 月 18,015 14,442
二 月 8,934 9,855
三 月 11,977 15,151
四 月 9,780 10,110
五 月 14,697 10,630
六 月 13,387 10,543
七 月 11,022 12,306
總 計 87,812 83,037 (-4775)
看起來結婚潮已過,以今年到目前為止的數據來推估今年結婚對數應該會回到2006的水準
red24 wrote:
其實台灣跟日本會比較像 但是有人嗆明了要說香港 我們就來討論香港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香港的地理環境
香港總面積1,078平方公里,但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還不到30%大概是300平方公里 人口數是700萬人
整個台北市 260萬人 271.79平方公里
台北都會區 (北北基) 680萬人 2324.9平方公里
意思說香港可利用的土地 是台北都會區的七分之一 人口數是一樣
香港的人口密度是台灣的10倍
台灣觀光客一年 550萬 香港一年4920萬人次的外國觀光客
得天獨厚的環境造就了香港的房地產奇蹟
60年來,香港人口由60萬增長到600多萬,增長了10倍,
人口的急劇增長所產生的巨大住房需求是拉動香港房地產經濟持續發展的最根本原因。
港府的高地價政策為香港房地產業的投機買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計劃也有力地推動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
香港房地產和金融業的緊密關係,房地產業靠銀行的信貸支持而發展,
銀行業靠房地產業的發展而獲利。
據統計1981年至1987年房地產信貸規模佔香港總貸款規模的比重始終在30%以上
香港的房地產熱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
當時,李嘉誠、包玉剛等商界巨子紛紛投資房地產領域,
香港十大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公開上市,而來自日本、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等地的資金也蜂擁而入。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香港的房價和地價急劇上升
90年代初期,國際游資及本地炒家開始瘋狂炒買香港房地產,樓價、地價飚升
嚴重脫離居民購買力。
1984年—1997年 中環、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每平方米房價高達十幾萬港元
有些黃金地段的寫字樓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萬港元的天價。
受房價飛漲的刺激,香港的房地產投機迅速盛行起來,出現了一大批近乎瘋狂的“炒樓族”。
當時的香港,人們盲目地投資房地產。
為了抓住機遇,許多人往往僅憑地產經紀人電話中的描述,就草草決定購買豪宅。
一些經紀人甚至會對顧客說出這樣的話:
“什麼?你要考慮一兩天?當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買的話,過3分鐘就沒了!”
1996年,香港竟出現買房前必須先花150萬港元買一個號的怪事。
從1991年到1997年房價上升4倍左右,
若從 1985年房地產市道復甦算起,到1997年時房價已上升了9-10倍。
香港房市從1995年到1997年出現了“貨真價實的增長”,價格上漲了50%
炒樓高潮1997年4月前後為例,當月送交土地註冊處登記的樓宇買賣合約共25572宗,
比前一年同期9606宗增加了近兩倍,比上一個月的16124宗也增加了五成多。
此時的房地產市場炒作之風近乎癲狂,存在著嚴重的泡沫。
而正是這一階段,就是讓20萬中產市民後來淪為“負資產階級”接過房產高價的“接力棒”。
1997年,特區政府接管香港後,為了遏制漲得離譜的房價,董特首施政的第一炮,
就是推出“八萬五”建屋大計,即政府每年推出85萬套政府補貼公屋,
以不到市場價兩成的價格出售給符合資格人士,
目的是將樓價降至香港市民能夠負擔的水平。
政策一出,香港住宅市場立即感受到壓力。
這年夏天的亞洲金融風暴,使房價一瀉千裏。
在人人看跌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不斷走低。 “貨真價實的暴跌”接踵而來
1997年,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樓價一路下跌,至2003年中,下跌了70%左右
這一輪週期性上漲歷時13年,下跌過程達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復甦的跡象。
1998年—2004年 香港樓價大幅下跌,如著名的中產階級居住社區“太古城”,
樓價就從最高時的1.3萬港元每平方英尺下跌到四五千元 直接腰斬再要斬
據專家計算,從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時間裏,
香港房地產和股市總市值共損失約8萬億港元,
比同期香港的生產總值還多。而對於普通香港市民而言,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更是不堪回首。
在這場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
有十多萬人由百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負翁”。
藝人鐘鎮濤和張衛健就是其中的例子
鐘鎮濤從億萬富翁 到被房地產宣布破產
張衛健所有的幾千萬的房地產全部變成負債 於是開始努力拍戲還債
連香港這種得天獨厚的金融與經濟環境都會崩盤了
其實台灣跟日本會比較...(恕刪)
沙士....之後...房價漲了...300% 物價漲了...400%
台灣--那有--地方---漲300%--的房價...請說明...
劉祐銜 wrote:
看來你的感覺跟內政部統計的數字不太一樣喔
在其他討論串回過了
房屋移轉數字跟結婚登記 都不一定準確
預售屋是一兩年後交屋才入帳
結婚也不一定會馬上登記
結婚也不一定要馬上宴客
去年很熱導致很多人訂不到餐廳
這些人延到今年宴客
但他們想登記在百年 所以都先登記了
我朋友好幾個也是
有些人是因為要申請新婚房貸補助
來不及宴客只好先登記申請
你可以說你朋友都沒人這樣
但我的客人不少
導致我每個客人都要先問你是要結婚還是要補請
也有朋友明年要結婚今年先買房
內政部的統計數據只能當作眾多參考的其一
每年宴客當然也分淡旺季
但這不是用登記的日期來看的
訂不訂的到餐廳跟房產的熱區都一樣
哪邊房價熱哪邊就難訂到
如果請在平日晚上 鬼月 颱風天 當然沒人搶
台北房產這麼貴 也是有十幾萬的地方 但你要嗎
我自己也是先登記 宴客明年
順便一提 營建公司的入帳也是老闆自己喬
一個案子要賣幾年才賣的完
哪一年哪一個月要入帳幾元 自己訂
pressanykey wrote:
在其他討論串回過了
...(恕刪)
我現在不是在討論你的工作情況訂餐廳之類的,是在討論你說的 【百年結婚潮會持續個幾年】
Well, 百年先登記再補請宴客可以理解,那101年就沒有這樣的理由了不是嗎?
這個統計數字是100和101年同期的對照,重點是今年到目前為止登記的數量【少了四千七百多對】,趨勢就是在減少。所以你說的百年結婚潮會持續個幾年這樣的論點,憑著你的工作經驗看起來不太牢靠阿~
再者,結婚不一定要登記這件事是有疑問的,因為你不登記就沒辦法享有已婚的權利(譬如說要符合合宜住宅的申請資格之一),合理推論在過了所謂的百年,結婚不登記或晚登記的對數應該相對之下很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