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海面上升 =>那台灣那些地方會有危機?

記得最有效預防的方法,荷蘭早就預想好了
,整個建築物都浮在水面上
根本不怕水
台北市
因為台北市雖貴為首都,但總是有兩光的市府團隊及水利人員
永遠記得,人禍比天災更可怕!
模擬到60公尺

台灣市區全部都滅頂了

北部只有林口/桃園

中部就台中機場/豐原/台中市區

南部全部滅頂

東部也只剩下台東

不知道要西元幾年才會到60公尺

看看就好
簡附一張六公尺的
這是中研院的研究報告
暖化現象2050海平面會上升六公尺

三個區塊會有問題
一個是台北盆地
一個是宜蘭
一個是中南部沿海



tenrivers wrote:
台北市因為台北市雖貴...(恕刪)


因為台北市是盆地阿

一定會先醃光的



高房價 最後換來 淹沒

tododi wrote:
因為台北市是盆地阿一...(恕刪)


所以才須要建高腳屋阿

拉高 6m
就不怕淹了.
這種事要等海岸線有明顯的退縮證據時才會有爆點, 現在仍處於無感階段
兄弟阿對你我才說實話 wrote:
簡附一張六公尺的這是...(恕刪)

建議擔心地球暖化的
可以去看看一本書..恐懼之邦
雖然是小說
卻比很多專家說的還要有根據
地球暖化對我個人而言
只是商業模式的一種運作

以下轉貼一篇相關報導,如有侵害相關著作權及版權問題,煩請01管管移除
【聯合國氣候報告再度出包 誇大暖化效應】
2010/01/27-林芝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氣候報告再度出包,近日才被科學家踢爆2007年氣候報告中,喜馬拉雅山冰川溶化速度未根據科學研究推論的報告,烏龍事件再度出現,被爆料過度誇大全球暖化與天災間關係及所造成損失。

據華爾街日報(WSJ)這回報告有問題內容為,錯誤引用科學家Robert Muir-Wood研究團隊2006年研究成果,過度誇大該團隊研究成果。Muir-Wood原先研究聲明,自1970年起天災造成經濟損失有小幅度成長趨勢,約每年成長2%。但由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巧妙解讀後,宣稱因全球暖化影響,未來豪雨率「極可能」上漲,而熱帶颶風及颱風威力也「很可能」增加。

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並非唯一錯誤解讀該結果的機構,連英國知名2006年「史登報告」也引述Muir-Wood報告,支持放任氣候變遷惡化的結果。

能源與資源研究中心(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stitute;TERI)秘書長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主席R.K. Pachauri,在2010年1月23日為聯合國氣候報告出現錯誤道歉。法新社

問題是Muir-Wood報告未經由科學家同行評審便納入氣候變遷報告,更糟的是,此報告內容未被氣候變遷委員會選為報告數據。而該報告在2008年出版氣候變遷新書《極端氣候及社會》(Climate Extremes and Society)中,只表示未能找到更多相關且明顯數據支持1970~2005年氣候變遷跟天然災害所造成損失的關係。

暖化造成天災惡化言論,對各國政策有相當重要影響,如2009年10月美國紐奧良法庭判定,卡崔娜颶風受災戶可對石油企業造成颶風威力增強提出告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也在2009年9月表示,強勁颶風及嚴重淹水是全球所面臨的問題。

華爾街報導痛批,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日前喪失信用速度以比冰川溶解速度還快。

而紐約時報(NYT)則大膽質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主席Rajendra K. Pachuari在選擇支持氣候變遷相關數據時,是否參雜商業利益考量。紐約時報記者John Tierney認為,近日聯合國氣候變遷數據出錯,或許跟Pachuari成立的氣候變遷基金「能源與資源研究中心」(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stitute;TERI)商業利益考量有關。

雖然Pachuari一再強調並未牽涉經濟利益,但英國媒體The Telegraph指出,Pachuari基金與碳交易相關企業關係密切,且Pachuari在該領域商業投資似乎相當感興趣。但Pachuari也一再表示,並沒有從中獲得任何私人利益,所有所得都歸基金所有。

Tierney認為,科學家判斷會受外在影響,如科學家背景及思維、對成名及豎立科學界權威渴望,也可能因經濟利益,比如申請研究補助金等而受影響。如喜馬拉雅山冰川數據出錯,並不意外,該組織引用冰川專家Syed Hasnain受訪資料,而該專家為Pachuari研究團隊成員。

最後Tierney指出,某些產業很容易被視為與商業無關的產業,如記者、科學家、編輯等,很容易被歸類成未受商業污染的產業。就算這些產業人員工作機構,經常受商業贊助,如研究費用補助及廣告費用。

聯合國確實需檢討篩選氣候變遷數據機制,並實施更加嚴格檢驗過程。近日聯合國氣候變遷一連串問題,再度彰顯氣候變遷背後其複雜政治及經濟利益衝突。目前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主席Pachuari並沒有任何下台意願。



想想看你家冰箱電視等家電都沒壞
卻因為要節能減碳而更新
製作這些新家電不會製造更多二氧化碳嗎

商業運作至此
個人認為也算登峰造極了

16世紀時開始的小冰河期
慢慢結束
溫度本來就會增加

更何況地球假設真的暖化
對高緯度地區民眾反而是好事
可耕作面積增加

更何況減碳的說法還存在很多矛盾
二氧化碳增加
植物可能會更茂盛
更多的植物又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到底二氧化碳是增加還是減少
地球溫度升高了
兩極溶化的冰造成地球海平面升高
但氣溫升高了
也會有更多海水蒸發為水蒸氣
那海平面應該是上升還是降低

我覺得人口才是地球跟台灣最大的問題吧
台灣如果慢慢減少到1500萬人
地球如果慢慢減少到40億人
土地的負載減輕了
對人類的未來才更好吧
守法 一定要守法 公平 一定要公平

Daniel Blue wrote:
二氧化碳增加
植物可能會更茂盛...(恕刪)

小弟對這一點滿有興趣的,如果利用二氧化碳在溫室種植農作物的話,不知到是否可以改善收成,大大可否提供相關理論的出處給在下參考?
沒想到,模擬海平面上升60m,居然淹不到我家耶。

只是原本山區住宅,會變成住在河岸...
屆時可能要考慮買艘船。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