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遠見雜誌總編輯楊瑪利認為解決民怨的最好辦法是年輕人必須拿出骨氣、志氣、勇氣

他的故事怎麼沒有說出
新水跟房價的比例是多少
光喊苦有啥用
現在的薪水當然比他那時候高
可是房價呢
更高吧
比例換算一下搞不好還比他那時候高
我爸我媽以前的薪水兩個加起來還沒有我現在的多
可是他們那時候的房價便宜啊
約略現在的五分之一不到
你說我現在的薪水比他們高有啥用

discoby wrote:
別怪他了 他也不過就是一家雜誌社的總編輯
他一生的努力就爬上這位子 很屌了 別再嘲笑人家了..(恕刪)


台灣 人不是很多 (應該說買書看書不多 )
看去看雜誌和書 ..每月都一堆

真不知到 印如此多 是否浪費了紙 ..

現在光華商場都不賣 2 手書了 .
, 老闆說 現在 ipad 網路發達了 ..年輕人不會去看 2 手書
好懷念以前光華商場 沒拆前 ..
去書堆尋寶 ..

真不知 台灣真養得起如此多雜誌嗎 ??

汽車雜誌 有多少本 ?

軍事雜誌 有多少本

電腦雜誌 就 一堆
但很多本 內容會雷同 ..

怎沒雜誌社倒掉 ?
商週 遠見 天下 一直出.
真如此多需求嗎 ?

01網友認為解決民怨的最好辦法是:企業必須拿出骨氣、志氣、勇氣

年輕人面對社會各種挑戰應該拿出氣魄!!
(面對韓國、中國的挑戰台灣的企業必須拿出氣魄挑戰)

如同大家覺得6、7、8會靠爸,不可取也不應該
企業也不能太靠政府!!一樣不可取

還有,那些草莓族抱怨薪水低、房價高、工作難找,大家覺得是不爭氣不是不景氣!
如同企業向政府抱怨稅太高、工資太高、新鮮肝太少一般,

一堆學者認為台灣年輕人缺乏創意、不敢追夢,只想開咖啡廳,或追求穩定工作很不好~
更多人認為台灣企業只會抄襲貧果、沒法創新、只想當老二老三老四

高官認為年輕人不要求薪資多少,重點你學到什麼!!
台灣企業卻捨不得給高薪,重點是人才能為企業帶來效益!!




當一堆台灣企業老闆、住在雲端的人總是批評年輕人,

卻不知道自己犯的錯跟年輕人一樣....

批評別人很容易...

尤其自己以為自己有一點成就以後,好像什麼問題都能看破了....

若不能站在年輕人的角度思考,講這麼多一切都是 "噗謝"!!





軒轅浩 wrote:
01網友認為解決民怨...(恕刪)


只會罵政府有個甚用?

敢換政府才是真正屌!

cchiher wrote:
我告訴他二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我的故事。我大他15歲,1986年台大外文系畢業,第一份工作薪水1萬2000元、第二份1萬5000元、第三份1萬8000元。其實他工作五年的薪水不比我當年差。我考上大學時,父親就告訴我:「你將來的嫁妝就是大學文憑一張,還有你那一屋子的書,其他沒有了。」

工作後,我經濟完全獨立。當我買第一棟房子時,得標三個互助會才湊足頭期款,至於銀行貸款利率更是目前年輕人想都不敢想的10%。因此買房子的頭幾年,每月薪水繳會錢與銀行貸款後,只剩維持基本生活。

那時候房子比較便宜嗎?我要大聲說:「不!完全不是!」1986年後台灣股市與房市狂飆,像我一樣的五年級生,大都是在房價高點第一次買房子,而且也只買得起離台北市區很遠的地方,那時沒捷運、交通建設也沒現在好,因此搭公車要一小時才會到辦公室。後來房市崩盤,很多人跟我一樣,房價套牢了十幾年。

...(恕刪)


不要聽他胡說八道,

1986年我專科畢業的第一份工作薪水1萬5000元左右,

還不包括加班費,工作地點在迴龍,

那時間迴龍的三十坪全新公寓可能不超過一百萬,

現在薪水5萬要買迴龍的公寓也很難!
可能是總編輯常逛01,有感而發吧....

cywang40 wrote:
"至於年輕人要不要預支未來數十年的人生來供養這群貪婪的人,則是他們的選擇...(恕刪)


是阿,房市是炒作出來的,不用現在承受高房價讓這群貪婪的投資客解套!

異鄉苦工 wrote:
他的故事怎麼沒有說出...(恕刪)



我認同!

不是我不買房~而是 薪資跟房價比差太多了~

這篇文章若真的是出自遠見雜誌的總編輯寫的,

那我可能以後再也不會去翻閱遠見雜誌了(我是偶爾會買來看的讀者)!

因為這篇文章實在是太不專業了,連數據引用也是錯誤百出!

舉例來說:文中這位楊主編說和跟小她15歲的32歲年輕人對談,也就是她目前的年齡是47歲,

然後又說他是1986年(民國75年)台大外文系畢業的,

也就是當她台大外文系畢業時當年她才21歲!

這對於求學一路順利都沒有重考的23歲大學應屆畢業生來說,

能跳級提早兩年畢業,她可真是位天才級的高材生!

雖說如此,但這也不是不可能啦!!

但是她的薪水說法是絕對不可能的!

我和我先生的年紀和他相仿,

我是高職畢業,我先生是專科畢業,

除了求學時工讀,月薪用鐘點計算,有可能不到一萬元外,

當年一般專科生畢業大都2萬多起薪,大學生則近3萬,

跟現今比起來,也就是現在大多數人常說的:這年代什麼都漲,只有薪水沒漲!

講白一點:現今的大學畢業生的起薪跟20多年前是沒多大差別的!

這位楊主編說她當時台大外文系畢業,第一份工作領12000,第二份15000,然後第三份18000元,

這根本是唬很大!

領15000元的月薪在當時不是沒有,但那是接線生小妹的薪水,更遑論是12000元的月薪!實在太誇張!

當年的大學聯考錄取率約僅2成多,近大學窄門不易,

聯考分為甲乙丙丁四組,乙組的全國第一志願就是台大外文系!

楊主編這麼好的學歷,當年怎可能領這種月薪,實在是太荒謬了啦!

如果她的年紀再老個十幾歲,往前再推個十來年我就相信,

可偏偏她還說她是1986年畢業的.

此外,台灣股市曾經在1989年上萬點的時候,房地產有过好些年的榮景,

但就算在榮景的高峰時台北大安區的房價一坪也才40~50萬,

內湖新推電梯大樓預售案一坪才20幾萬,台北市區舊公寓20萬的到處都是!

當時的房價約僅現在的1/3,而現在的薪水卻跟20年前差不多!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承受的是當年三倍的房貸壓力,這又怎麼能跟當年同日而語?

你們說:這主編是不是騙很大??




其實這篇文章問題不大
只是前面忘記用小字加註是「廣編特稿」...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