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首都偏好現象

k.k2001 wrote:
可是實際上,災害是很容易淡忘的,尤其是非災區的大台北
的確...就像塑化劑一樣
k.k2001 wrote:
所謂大台北地區的200年防洪標準,也只是氣候變遷前的數據為基礎推算的,如今的氣候變遷,200年防洪標準真的是否還適用?
嗯...我倒是不擔心200年防洪標準就是, 真的活到200也變成人瑞了吧
水貨愛好偏執狂:現役603SH, 303SH/007SH/SH01C/SH10C/814T
あやら wrote:
嗯...我倒是不擔心200年防洪標準就是, 真的活到200也變成人瑞了吧...(恕刪)

問題是~
氣候變遷的現在,台北有可能幾年內就會遇上破700毫米的「超大暴雨」
而所謂的200年防洪標準,引述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news/news_detail.asp?pid=187
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助理教授陳起鳳發表研究階段成果,她提出計算數據,指出若台北市24小時連續降雨達1600毫米,市區將可能淹水二樓高。淡水河系之基隆河、新店溪以200年頻率流量為防洪設計標準,累積降雨量為10小時內650mm則有溢堤危險。加入員山子分洪道,基隆河溢堤條件提高至10小時內750mm。而由於台北市為盆地地形且外水面積相對較大,一旦發生超過設計量的降雨,潰堤後使外水大量湧入,內水低窪地區的淹水高度將會快速上升。

文中又提到~
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柳中明表示,在傳統工法之外,可利用建築防洪與道路排水兩種創新方式減緩都市洪災。建築防洪的概念已見於美、日等國的建築法規,其規定所有降落至建物所屬空間內的雨水逕流,在達到法定極限前,不准流到此空間之外,必須透過貯存方式留滯,然而這種方式緩不濟急。另一種方式則是不損及道路承載與通行功能下,將廣場、人行道、停車場與道路底層變成河川,貯存並滯留大量雨水
政大地政系助理教授孫振義則說明,建築物均可透過設計來貯集雨水,如60%建蔽率的新建築,其60%筏式基礎設計為2.5公尺深,則可收集900mm降雨量。此研究計畫將於年底召開研討會議,介紹更多都市減災做法,並將實際運用道路排水生態工法,推廣都市減災概念。

可是...健忘水災的台北居民和政治人物.....
嗯!台北運氣一向很好!200年防洪沒問題的!安啦~
樓上你還是請先搞清楚200年重現期距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看到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我笑了

jacktung wrote:
對於大台北地區高房價的民怨
卻沒有政務官願意下台負責
感到非常不解


如果今天是立法規定房價漲幅每年不得超過多少, 而政府官員沒有做到,
那有可能要負這個責. 問題今天既沒立法管制房價, 房子也是自由商品,
政府是憑什麼憑哪一條法律管(先不論管不管得好的問題),又要負什麼責?

我女朋友的姐姐在銀行上班的, 最近轉去房貸, 政府為了壓抑房價, 從銀行
方面有下了很多強迫, 半強迫的措施, 簡單的說就是卡銀行讓銀行少借錢給人
買房子. 結果市場機制不願意降價, 又怎麼辦?

今天台灣是民主法治社會, 自由經濟耶~ 不是像對面一樣上面覺得這樣不好,
某個行業明天就變天了耶~~ 就算是大陸這種專制政權, 也沒辦法把大陸現在
的通貨膨漲管好, 大概只有像新加坡這種硬性規定(也是於法有據), 或是北韓
專制獨裁政體說怎麼樣就怎麼樣才有辦法強制規定房價.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樓主請加油好嗎~樓主請加油好嗎~樓主請加油好嗎~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