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而美 wrote:
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等到他支撐不起房價就一定會泡沫
跟個人努不努力也許有關係但跟群眾努不努力沒多大關係,那只是個人感受跟有無眼光~警覺心
要是現在年輕人信仰老年人的資產增值價值,確無後來者接手,你兩腳一鐙進棺材,又少子化那卡在中間最高點買房價,誰要負責金融大泡沫
記得你說過的話,不要忘記有一天你也會老的。
我是不知道你老了後會不會面臨到會不會面臨你說的問題
我只知道現階段如果我要賣房,會買單的就是現在你這種年輕人
還兩腳一鐙進棺材咧,看了就叫人覺得不舒服,活該你不努力就只能賺你只能看的東西
juan_hi wrote:
以人口統計的數字看20年後的成年人(20-55歲)總數為現在的80%
也就是說人口每年為衰退1%
可是近幾年工作機會多的縣市,人口卻呈現成長,所以[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只是區域性問題
也就是說房價泡沫與總人口的成長關聯不大,區域的發展關聯較重
目前人口比例最大的族群為30~34歲,20年間為最有實力支撐房價的一群,...(恕刪)
如果 20 年後的城鄉差距和現在一樣,台北市以外的地方的建設和發展停滯不前
那麼人口的確會繼續向台北市集中,房價還是繼續漲
但是認為台北市房價只漲不跌的人,除了在賭未來沒有任何系統性風險,也是在賭台灣其他地方的交通、文化和其他重大建設做不起來,還有未來的工作型態不會改變:以後需要固定通勤的工作很可能會慢慢減少。現在已經有部分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或其他原因讓員工在家工作,或是每週只要到公司一次。有些工作一定要在現場做 (例如服務業),但一般的辦公室工作呢?電子數位交件越來越普遍、視訊會議技術越來越好,一旦趨勢形成,對都會區房價會不會有影響?十年以後再來看看。
cywang40 wrote:
人口的確會繼續向台北市集中,房價還是繼續漲
但是認為台北市房價只漲不跌的人,除了在賭未來沒有任何系統性風險,也是在賭台灣其他地方的交通、文化和其他重大建設做不起來,還有未來的工作型態不會改變:...(恕刪)
我的想法是
所謂的風險
在於量 而不在於價
人口的確會繼續向台北市集中,房價還是繼續漲,但是成交量能有多少?
想想這些往台北市集中的人,有多少人是能夠負擔得起這些價格的?
別說30~40歲的階層了,這些人有不少都已經淪落窮忙族,不然就是買房要靠父母幫忙
真的那些靠自己『努力』出來的人,有佔多少?能夠去負擔這些高價位?
少子化的確是會有城市集中化的效應,但是如果是一堆買不起的人聚集過去當工蟻,房價高又如何?

另一個風險,不在台灣本島,而是在對岸
少子化所造成的人口斷層不是只有台灣才有,對岸也一樣
在台灣勞動條件不斷惡化的情況下,對岸、新加坡、東南亞...等國家,對於台灣造成的工作人口磁吸效應會是如何?這也有待觀察。少子化的城鄉差距,在台灣如是,拿台灣丟在東亞,亦如是。人口不會只往台北移動,也會往國外移動(尤其是有競爭力的高所得人口,這部分的人才是高房價的真正支撐)
至於台灣其他地方的交通、文化和其他重大建設是否做得起來?
我想大台北一定都優先做,因為政府也沒其他招了
還有未來的工作型態會不會改變?
只要中華電信繼續不上進,憑著台灣的爛網路系統,想要改變工作型態、追上日本,我看很難
一點感想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HaHaSue wrote:
人口不會只往台北移動,也會往國外移動(尤其是有競爭力的高所得人口,這部分的人才是高房價的真正支撐)
這的確是一個重點
但「工蟻說」我比較保留,因為現在就已經是這種情況了,但房價並沒有向下修正
台北人的收入已比其他縣市略高 (官方資料月平均50K),但這樣的收入和台北市的房價仍然不成比例
所以現在的房價是誰在支撐?....
至於台灣其他地方的交通、文化和其他重大建設是否做得起來?
我想大台北一定都優先做,因為政府也沒其他招了
我比你樂觀一些,我認為建設是會飽和的、是會擴散外延的。現在已經能看到高捷,或許它不太成功,但十年後,我希望能看到更多。
還有未來的工作型態會不會改變?
只要中華電信繼續不上進,憑著台灣的爛網路系統,想要改變工作型態、追上日本,我看很難
這個我倒是不太擔心。因為即便是現在這樣的環境,大部分的工作仍然可以在目前的頻寬等級下完成。我相信再過幾年,我們是可以在家做 HD 視訊會議的 :D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