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on.yang wrote:
整段文章, 以上幾句話為立論基礎, 但為-假.
經濟成長不為假象, 100年前與現在的生活水準天差地遠, 何以可謂經濟成長假象.
實質經濟成長來自於實質產品價格(成本)的下跌(製程改良, 勞力成本精減等), 故實質購買力上升.
100年前與現在的生活水準天差地遠, 靠的主要是科技進步而非經濟活動
純粹的經濟活動無論經濟如何成長也無法帶來"整體"人類的生活水準提高
至於您提到的實質購買力上升,又碰到以刺激經濟成長為名,以媒體洗腦宣傳的商業活動無謂的增加了年輕世代(最容易洗腦,尤其是透過廣告與形象、品牌宣傳)的消費支出。而把提升的實質購買力又抵銷。
說好聽是提升生活品質,但其實是無謂的浪費事實上佔多數,而整個社會風氣又不斷的助漲這種現象(我指全球社會)。
不是思慮成熟的成年人很難抵抗。即使你我知道,不受影響,但年輕世代與思慮不周全的人未必能不受影響。
這才是全球資本主義社會上普遍錢不夠用的大多數。導致無能力的偷搶,有能力的貪污公款或壓榨員工。因為每個人都想過的更享受。其實都是無謂的物質追求,而這股追求動力的來源現在大多數來自媒體的宣傳與渲染。媒體則是收了廣告主的金錢。環環相扣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消費風氣。最後是不管廣告主還是消費者大家都天天活在覺得自己不夠有錢,心情不愉快壓力的的生活中。
其實樓主與大家回復的見解都正確,只是切入的層次不同。
有人說過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開始修行的人會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但修行到一定高度以上之後
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只是層次完全不同。其實中間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時期是學習期,對事物發現更多的層面而改變觀感,於是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但完全了解透徹後,看到的山已經是完整的山,所以見山又是山,但不是最初那種毫無認識只知表面的山。
這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專業技術與業界。不只是宗教修行。
但達到第三種境界的人,很難讓第二種境界的人聽懂他說的山不是第一種境界的山。
因為要讓第二種境界的人聽懂,等於花大量時間把他教到第三種境界的層次了。
那麼只有任由別人把他當作第一種境界來批評了。
不過看得懂第三種境界的人,就分的出來說話的人是第一種境界還是第三種。
回歸正題,最近報載台北市與中南部的薪資差距問題。
同一個人在台北市做同樣的工作,貢獻同樣的技術與時間,拿到的薪資是中南部的兩倍。
因故要回中南部生活,願意雇用的老闆知道該職務在台北市的薪資水準,但依然只願意支付中南部的半價新資。
因為這才是中南部的行情。
雖然工作一樣,公司的營收一樣,為公司帶來的產值也一樣。(尤其是出口導向企業,營收與國內上班地點毫無關係)
但就憑地點不同,就可以開不同的薪資條件,差額是老闆拿去。
以跨國資本而言,更是如此。這也是不同國家薪資水準差距的由來,只是這樣靠壓低薪資搶訂單的國家幾十年來不斷更換。
近代資本主義的運作,永遠要有壓榨奴役的對象。只是國際上始終有這種國家可以接這個位置。
但這個制度總有一天會走進死胡同。而且現在已經開始露出跡象。歐美社會現在很清楚,只是找不到第三條路。
現在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大多不是產值創造而是物權交換,很大部分的受薪階級做的其實是白工。
少部分在做各產業技術的創新,而生產的工作交給被壓榨的國家。
雖然資本主義是目前唯一可行且利弊取捨間利益最高的。但不代表應該打壓任何其他可能的經濟思想。
說出被奴役的真相不代表在鼓吹階級衝突,因為奴役現代人的是現代人自己。沒有誰真正佔到絕對好處。
要清醒的是人類自己要看清自己整體經濟活動的荒唐之處。再次強調歐美社會現在很清楚,只是找不到第三條路。
北歐福利國家,靠的也是跨國企業帶來的大筆稅收來支持國家福利與國民所得水準。其實實際的產值來源還是被奴役的其他國家。福利國制度並非整體人類目前可行的最終解藥。
重點是找出改變自己的解決之道,而不是找個萬惡的禍首去打倒。那是古代人早就實驗失敗過的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