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股是1000塊的時候, 一定會有預期心理覺得價格上漲空間不大or覺得單價太高買不起
但是一股分成十股以後, 一股變成100塊, 突然之前買不起的人現在可能買的起三五股了, 覺得100塊一股還有一大把上漲空間的人也會陸續進場. 之後股價就會產生上漲的填權效應, 但是其實公司總值跟收益根本沒有變(可以參考近期的百度-bidu or brk.b).
如果把公設的概念套進去, 以前一個建案喊一坪100萬(實坪)可能會有一堆人罵神經病, 開這種價錢怎麼賣的出去也有一些人覺得一下子丟個兩三千萬是很大的負擔而卻步. 突然建商發現公設有50%... 弄一弄這個建案現在變成一坪50萬(含公設)而且也有'小'坪數的單位出現, 可能就會有人覺得一千多萬這個數字自己還擔的起或者有投資者覺得50萬還有上漲空間而進場開始購買炒作.
很多時候市場價位跟成交與否是被很多心理因素影響的..如果同樣一個物件價格都不會變, 那建商為什麼要反對把雨遮這種東西從權狀中剔除(當然公設對建商的投資報酬率高過建物本身也是主要因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