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口氣蓋 10000 戶 25 /35 坪"只租不賣"國宅
3. 房租以 ("松山區公告地價" X 定存利率+0.25%) / 12
4. 想租者至內政部登記,每季統一抽籤決定。並且設定排富條款,總財產超過三千萬以及家戶年收入超過三百萬無資格。
5. 每張身分證限租一戶,只限本人及其家庭入住,每兩周不定期臨檢確定無二手轉租,並且以鄰居通報補助 (只要你確定隔壁鄰居居住者非承租本人,檢舉成功減免3個月房租)
6. 一年一約,原租者有優先續租權,所以想租十年二十年都可以,只要每年優先續租即可。
7. 租約只限本人,不可由親人繼承。
這個政策一旦出來
台北房價立刻受到抑制
並且可以讓中產階級可以用合理價格找到台北居處
jiun67 wrote:
不會的。只看政府有沒...(恕刪)
呵呵呵
住宅政策不是那麼好搞的啦
其實平價住宅很忌諱集中化
這樣非常容易形成所謂的貧民窟
上次吳敦義說要在林口搞四萬戶平價住宅的時候
王金平就提醒過這個問題了
回頭看看老美的住宅政策
他的國宅政策,不論是租還是賣,都算是失敗了
期間甚至要靠把住宅給炸了才解決黑巷的問題
後來老美更改為租賃補貼政策
一方面可以降低興建以及管理的成本
另一方面希望把這些相對弱勢的群眾散布在一般社會中
避免集中化而形成黑巷聚落
老實講,要罵政府很容易
要解決問題不見得那麼簡單
政策的形成如果沒有事前仔細的評估
只是勞民傷財,徒增民怨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
政府本來就該是給人民罵的
選他出來就是要他解決問題的
不是嗎?
miula_hung wrote:
其實只租不賣是不會形...(恕刪)
一萬戶的不定期臨檢?
嗯
要很有耐心和人力
我個人覺得若光論「臺北縣市」的公共居住政策
租屋補助絕對勝過平價住宅興建
任何方面都勝
1.論地景及都市環境:租屋可消化空屋、維持鄰里關係緊密,勝
2.論公共建設:租屋引進的人流,比大規模平價住宅所需的公共建設好消化,勝
3.論節能減碳:租屋補貼沒啥碳排,但是興建住宅,尤其是大規模,其碳排可想而知
4.論泡沫化:租屋補貼可降低泡沫化的危機
5.論稅收:租屋機制成熟後,使隱藏的稅收浮現
6.論都市規劃:都市土地用一塊少一塊,租屋不會造成資源的排擠
我覺得都發局的工作和編制還太保守
應該增加專業租貸管理這一塊
光管國宅沒啥搞頭
學學荷、英、德
人家物業管理賺得嚇嚇叫
政府不論是哪一黨派執政
還是老頭執政
台灣人只會丟東西、蓋房子、丟東西、蓋房子
台灣沒啥循環或永續觀念的政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