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個政策真的是很鳥,實務上行不通。
因為這個制度對買賣房子的人完全沒有誘因,
而且,政府的規劃是要房仲合作,交出客戶的成交記錄,或是買賣雙方老實登記,
沒有人會老實登記的啦,為什麼呢?
政府雖然無法更改土地增值稅的法源,更改為實價課稅,但是他可以另立新法,如改課資本利得稅等,
還有一個更可怕的“遺產稅”,政府就可以很輕鬆的以實價課你遺產稅。
另外,如果政府要求房仲業要老實登記的話,第一個垮的就是房仲業,如果被你老實登記,被多課一堆
稅,那我寧願自已賣。
感覺政府這個政策是頭痛醫頭的政策,
政府還是要提出對民眾有誘因的政策,才能做的好事
如果只是搞個實名登記這種沒有誘因的政策,並沒有根本改變問題的本質
gunandrosetw wrote:
政府雖然無法更改土地增值稅的法源,更改為實價課稅,但是他可以另立新法,如改課資本利得稅等,
還有一個更可怕的「遺產稅」,政府就可以很輕鬆的以實價課你遺產稅。
...(恕刪)
我國地政系統本就應該以實價登記。
以課稅角度而言,買賣雙方互為對抗,賣方要少課稅,買方就多課稅,
那不是賣方可以操弄的。
除非你不想賣。
遺產稅、資本利得稅都是另話。重點是廢除公告地價改以實價登載。
沒有落實實價登載,遺產稅、資本利得稅怎麼調也課不到稅。
gunandrosetw wrote:
另外,如果政府要求房仲業要老實登記的話,第一個垮的就是房仲業,如果被你老實登記,被多課一堆
稅,那我寧願自已賣。
...(恕刪)
自己賣牽涉地政事務所土地登記,都得經過公家機關,他跟你拿完稅證明。
不是想自己賣,產權就會自動改成買方。
而且地政與財稅電腦資料互相勾稽,逃漏稅會被限制出境的。
這在實務推動上上,並無困難。只剩下地主、房仲靠腰而已。
房仲業自然有出路。如我陳情函所言,可以訂立落日條款讓各行業應變,
大陸已決定推行房產稅,在財政上屬必要手段。好處實在太多,
*. 就資本主義發展2008~2010,及最近金融風暴,
央行職能被重新檢討,除(1)控制通膨以外,
(2)阻止銀行被不良資產拖垮,所以配合金管會作情境測試、壓力測試(跟電腦系統一樣)。
(3)阻止金融資產被惡性炒作,穩定資產價格避免泡沫。
這也是彭總裁插手的原因。別忘了他是5A總裁。
他從2009就開始喊(2),2010年初喊黃金很好,2010Q1喊(3)。
*. 房產稅專款專用,用於改進城市公共建設。
這可以解決最近炒很熱的「因財政劃分五都財源不足」之問題、
「臺灣已達舉債上限」這幾個問題直接一槍斃命。
*. 後面這三年,會陸續發生通膨、熱錢重新流入中國、臺灣,
中國央行絕對不願意熱錢前進房產。
要炒可以,政府課重稅。
*. 中國房地產要是照臺灣模式這麼搞,共產黨搞不定土地政策,
會直接垮台。這是政治因素,40年前,共黨以土地政策打敗國民黨。
我到高中以前,都搞不懂 「國民黨這麼優秀怎麼會被共產黨打敗」,
上班之後看土地政策就知道了,不管回到40年前,或是現在,
我支持 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兩岸政府管理上的競合,主調是「中間偏左」,
不是全然倒向資本主義。
*. 以房價收入比而言,亞洲地區的年輕人花太多錢在房地產上面。
就算年薪120萬好了,買得起大台北住宅,
要是不用背那麼久的房貸,可以用閒錢成立新創產業、或車庫創業、
甚至出國留學,像 Linus 自己寫作業系統、Bill Gates、Paul Allen、
Steven Jobs、Larry Page、HP創辦人等等等,都不是夢想。
靠,他們扛臺灣20年房貸的話,他哪來的錢創業?作研發?
養房貸從來不是他的人生目標。
房子馬上被法拍,所以臺灣年輕人一定要上班養房貸,一上班就又沒時間研發、
也沒時間研究市場、研究合約,
所以臺灣產業發展模式都是大型製造業,很少有中小型新創企業突然轉大,
這些朋友都跑去養房貸。排擠效應很嚴重。
*. 自日本經濟發展模式消沉10多年,地產業不再是「產業龍頭」,
日本經濟破滅前,買美國洛克斐勒中心,那又怎樣呢?
破滅後,照樣吐出來。土地買賣並沒有為日本留下可靠的資產。
土地不再是最重要的經濟生產要素。土地飆漲不利其他產業發展。
*. 跟中國大陸比,福建省隨便割個與北北基桃同大小的土地,
要捷運有捷運、要高鐵通北京上海就通北京上海,
那北北基桃未來50年優勢在哪裡?
你有算過 以任何交通工具橫跨海峽兩岸上下班最快的時間是多少嗎?
答案是:快艇,往返各一小時。
也就是無法每天橫跨海峽上下班,必須兩個城市選一個住。
這在未來會發生城市排擠效應。我相信過不久,
台北捷運也會像高雄捷運一樣,無法繼續維持現狀或擴大營運,
而且台北捷運持續擴大,不代表未來自償沒問題。
你會覺得台北捷運上下班人很多嗎?其實只達到設計容量一半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新捷運,比如內湖,越設計容量越小,
因為當地城市發展增速、人口增長受兩岸發展影響,
不再只是悶著頭想搞多大條就多大條。
lc2004 wrote:
我國地政系統本就應該..
自己賣牽涉地政事務所土地登記,都得經過公家機關,他跟你拿完稅證明。
不是想自己賣,產權就會自動改成買方。
而且地政與財稅電腦資料互相勾稽,逃漏稅會被限制出境的。
這在實務推動上上,並無困難。只剩下地主、房仲靠腰而已。
房仲業自然有出路。如我陳情函所言,可以訂立落日條款讓各行業應變,
大陸已決定推行房產稅,在財政上屬必要手段。好處實在太多,
*. 就資本主義發展2008~2010,及最近金融風暴,
央行職能被重新檢討,除(1)控制通膨以外,
(2)阻止銀行被不良資產拖垮,所以配合金管會作情境測試、壓力測試(跟電腦系統一樣)。
(3)阻止金融資產被惡性炒作,穩定資產價格避免泡沫。
這也是彭總裁插手的原因。別忘了他是5A總裁。
他從2009就開始喊(2),2010年初喊黃金很好,2010Q1喊(3)。
*. 房產稅專款專用,用於改進城市公共建設。
這可以解決最近炒很熱的「因財政劃分五都財源不足」之問題、
「臺灣已達舉債上限」這幾個問題直接一槍斃命。
*. 後面這三年,會陸續發生通膨、熱錢重新流入中國、臺灣,
中國央行絕對不願意熱錢前進房產。
要炒可以,政府課重稅。
*. 中國房地產要是照臺灣模式這麼搞,共產黨搞不定土地政策,
會直接垮台。這是政治因素,40年前,共黨以土地政策打敗國民黨。
我到高中以前,都搞不懂 「國民黨這麼優秀怎麼會被共產黨打敗」,
上班之後看土地政策就知道了,不管回到40年前,或是現在,
我支持 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兩岸政府管理上的競合,主調是「中間偏左」,
不是全然倒向資本主義。
*. 以房價收入比而言,亞洲地區的年輕人花太多錢在房地產上面。
就算年薪120萬好了,買得起大台北住宅,
要是不用背那麼久的房貸,可以用閒錢成立新創產業、或車庫創業、
甚至出國留學,像 Linus 自己寫作業系統、Bill Gates、Paul Allen、
Steven Jobs、Larry Page、HP創辦人等等等,都不是夢想。
靠,他們扛臺灣20年房貸的話,他哪來的錢創業?作研發?
養房貸從來不是他的人生目標。
房子馬上被法拍,所以臺灣年輕人一定要上班養房貸,一上班就又沒時間研發、
也沒時間研究市場、研究合約,
所以臺灣產業發展模式都是大型製造業,很少有中小型新創企業突然轉大,
這些朋友都跑去養房貸。排擠效應很嚴重。
*. 自日本經濟發展模式消沉10多年,地產業不再是「產業龍頭」,
日本經濟破滅前,買美國洛克斐勒中心,那又怎樣呢?
破滅後,照樣吐出來。土地買賣並沒有為日本留下可靠的資產。
土地不再是最重要的經濟生產要素。土地飆漲不利其他產業發展。
*. 跟中國大陸比,福建省隨便割個與北北基桃同大小的土地,
要捷運有捷運、要高鐵通北京上海就通北京上海,
那北北基桃未來50年優勢在哪裡?
你有算過 以任何交通工具橫跨海峽兩岸上下班最快的時間是多少嗎?
答案是:快艇,往返各一小時。
也就是無法每天橫跨海峽上下班,必須兩個城市選一個住。
這在未來會發生城市排擠效應。我相信過不久,
台北捷運也會像高雄捷運一樣,無法繼續維持現狀或擴大營運,
而且台北捷運持續擴大,不代表未來自償沒問題。
你會覺得台北捷運上下班人很多嗎?其實只達到設計容量一半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新捷運,比如內湖,越設計容量越小,
因為當地城市發展增速、人口增長受兩岸發展影響,
不再只是悶著頭想搞多大條就多大條。
.(恕刪)
不錯 ..
一堆人錢砸在房地產
和 炒那需假的鑽石一樣 ..
花一堆錢買房屋
就少一堆錢做其他事
特別是 房地產 800 -> 1600萬
如果不炒到 1600萬
那多的 800萬可幫多少其他行業 ?
可以去旅遊 炒股 買車 ..
但是 因為一堆錢卡在 房地產
最後 ?
台灣已非 20年錢淹腳目時代 , 大家錢是有限的
大家資金有限下
只能充份利用錢 .
今天 如果 800萬房價 不炒到 1600.
800萬可以買多少車 可以吃多少餐 可以去台灣各地玩多少次 ?
您好:您於99年7月19日寄給院長的電子郵件,提及實價登記政策1節,經交由本部答復如下:一、 有關以修改土地建物移轉買賣契約書填寫說明,一律以實際成交價格填寫乙節,查此項作法可導正以往同一買賣行為卻有不同價格之不正常現象。惟為避免民眾疑慮未來可能依實際交易價格開徵不動產實際交易所得稅之疑慮,本部仍將再積極宣導。二、 為達成不動產交易價格透明化之目的,目前本部正辦理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之修正,以取得不動產交易價格。另為取得實際登記之法源依據,本部另將修正平均地權條例相關規定,規範強制登錄、罰則、查核等事項,以作為不動產資訊透明化最有力之法令依據。三、 感謝您的建議,您的建議是政府施政之原動力 。本案聯絡人員:何圳達
看不出一朵花來...各位大大的感想如何?
內文搜尋

X